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创新研究
——基于对武汉高校的调查
2021-12-18湖北大学李泽浩邹欣羽
湖北大学 李泽浩 邹欣羽
一、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概念
(一)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高等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在高等学校内突然发生的,造成或可能造成师生员工身体健康严重损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般包括传染性疾病的暴发、流行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暴发流行或致人死亡的事件不明原因引起的群体性异常反应。
(二)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
高校应建立一个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设置的应对机制,应具有预见性、应急性和反思性。预见性指高校具备对各个机构进行协调和指挥,以充分调动资源在日常做好公共卫生工作,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并提前具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应急性要求高校在面对公共卫生爆发时,按照制订好的应急预案,并结合具体事件的特殊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得当管理学校人员和舆论并能有序处理突发状况,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反思性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过后,高校对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处理措施进行总结,同时与其他高校的经验教训相结合,从而达到完善本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的目的。
二、研究背景
(一)高校人口聚集加大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难度
我国高校人口密度大、生源地广的特点使得建立针对高校内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难度较大。截至2020年,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05所,普通本科、专科生招生总人数超9675000人,巨大的人口密度以及广泛的人口来源地使得针对高校的突发事件的管理难度大增。此外,高校学生以集体生活为主,生活作息大致相同,出入场所较为固定,一旦在高校发生传染病,将可能引起大规模的流行。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身性质考验高校公共卫生管理能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和多样性,一旦发生,危害性极大,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性强,应急处置需要多方主体的协作配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这些性质对于高校建立有效的、完备的预警机制是极大的考验。高校如果缺乏前期的预案和合理高效的处置机制,将会使得突发事件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对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甚至社会安定的威胁极大。
(三)信息化时代对高校信息治理提出更高要求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高校在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中必须具备更高的信息治理水平,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值得强调的是,全媒体社会的舆论交换生态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舆论环体和舆论载体的张力被互联网无限放大。因此,如何把信息收集、消息传达、舆论管控等环节与“互联网+”相融合,成为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三、武汉市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调查情况与存在问题
本次调查以武汉市高校为调查对象,采用发放问卷和互联网信息收集两种方法对调查对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建设情况进行调查。问卷共17题,笔者面向武汉市高校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505份。
在互联网信息收集过程中,笔者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将武汉83所高校分为教育部直属本科院校、湖北省直属本科院校、湖北省教育厅直属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四层。随机抽取10所,收集这些高校公共卫生通识教育课程数量和后勤保障部门,以及医疗卫生部门公共卫生相关活动开展情况的相关数据。
(一)高校对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意识培育力度不够
10所高校中,武汉软件工程学院、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没有在教务网站上公布通识教育课程信息,有效样本为8所学校。调查数据见下表。
根据下表显示的情况,8所高校中有3所没有在其通识教育课时中设置公共卫生相关的课程,其他高校的公共卫生相关课程设置均不超过本校通识教育课程总数的1/10。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高校在课程和相关教育活动的举办方面设置较少,对作为高校主体的大学生公共卫生事件防范教育不足。
(二)高校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备程度不足
在调查的10所高校中,有4所高校后勤保障部网站上并没有公共卫生活动的信息。2所高校设置校医院,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湖北大学,1所高校设置门诊部,其余7所高校皆设置医务室。10所高校中的校医院、门诊部、医务室信息公示中均没有检索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活动的信息。调查情况显示,高校后勤保障部门和卫生健康部门公共卫生防范活动的开展不尽如人意,并没有在自己负责的领域中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预备起到带头作用。当问到“在校期间,您都参加过以下哪些形式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演练”时,有高达30%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演练。同时,有超过50%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太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流程,而这些调查数据正和高校公共卫生相关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备工作的忽视相对应。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反馈机制不通畅
根据问卷收集的数据来看,有88%的大学生在面对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时会倾向等待学校做出明确的安排或看身边的同学怎么做,这表现出了一种对预警信号的反应迟钝,也侧面反映了传统的预警内容不能很好地让学生意识到该做什么以在危机中保护自己。有50%的学生不知道在遇到公共卫生问题时要向谁反馈,更有30%的学生表示反映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答复,即使得到答复后也并没有得到及时处理,40%的受访学生对信息反馈机制并不满意,也与以上数据形成了对应关系。
四、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完善— —基于4R理论提出建议
(一)缩减阶段:重视学生教育,发挥机构作用
从人的角度来看,不管是高校管理层、教职工还是大学生,都应该具备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认识和防范常识。高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在课程设置中添加更多公共卫生相关知识,在日常课程中建立学生的公共卫生防范意识。从机构的角度来看,高校公共卫生相关部门和机构作用的充分发挥,更多依靠领导层的强调和后勤保障部以及卫生健康部门发起相关活动进行动员。
(二)预备阶段:完善管理机制,增加演习活动
首先,高校可以充分运用网格化管理,在日常做好网格化管理系统的完善,确保建立一个综合管理系统,保证在公共卫生危机发生时做到信息通知层层下达迅速,通知精准到位。其次,高校在日常对公共卫生管理做出严格要求的同时,应该让师生意识到在遇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要及时上报情况并可以自主根据情况做出恰当的应急措施。同时,改变传统的预警方式,丰富预警内容,保证预警信息足够清晰明确,预警信息应该至少包括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受影响人员和学生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四个方面。
(三)反应阶段:畅通信息路径,提高决策有效性
在高校危机应对机构内部,上下级之间应当建立相关制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情况及时进行跟进,收集与评估措施实施的效果,掌握总体应对情况,保障应对措施的有效实行。针对高校危机应对机构与外部的联系,设置畅通的交流机制可以使得高校能够及时掌握舆情,截断谣言的传播。同时,高校应当重视学生信息反馈系统的建设,在高校的微信、App等相关平台内常设问题反馈通道。在危机事件的反应阶段考虑增加交流通道,使应对机构及时了解校园内学生的现状进而较为全面地掌握突发事件的影响,有利于危机应对机构“对症下药”。
(四)恢复阶段:进行复盘总结,提高恢复韧性
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属于非常见的突发事件,所以每一次事件的发生及应对都将为高校提供宝贵的处置经验。高校在事件平息之后,应当及时评估事件影响和总结经验教训,从机制上避免同类事件的发生,建立起有效的突发事件预防及处置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面广、影响范围大,在高校背景中涉及众多学生的身心健康及财产安全,为全面评估事件影响,高校应当及时收集学生个人的相关健康信息进行存档,建立完善的信息备案,了解学生的个人状况。此举可以针对特定人群进行有效的疏导、康复等工作,帮助高校更快地从突发事件状态中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