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训练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下肢本体感觉和力量的实验研究
2021-12-18李嘉祺
李嘉祺
前言
随着校园足球的普及与推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与到足球运动中。足球比赛时间较长,比赛对抗性较大,在比赛下半场很多运动员存在体能水平下降,导致比赛失利的情况。因此足球运动中体能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在足球运动训练中,体能训练是足球训练中最基本的身体素质训练方式。传统的体能训练包含了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其中一般体能训练主要采用多样式的训练方法相结合,提升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增强运动员协调性,为运动员的专业技能提升打下基础。专项体能训练结合了足球运动特点,选择性的训练方法可以提升足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强化身体机能。对于青少年而言,由于其身体还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其体能水平较成年人差,比赛过程中消耗能量更大,因此对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应该更加重视科学的体能训练。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主要包含了耐力训练、力量训练、速度训练、柔韧性训练和灵敏性训练,这些训练方式都是根据足球运动的特征而制定的。但这种训练模式主要沿袭了成人的体能训练模式,没有针对青少年的身体状态设计个性化的体能训练方法,另外成人体能训练用于青少年存在强度大、效果差科学性欠佳的特点。尤其是青少年还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阶段,不科学的体能训练模式可能影响青少年的正常生长发育[1]。单纯的增加训练负荷,增加运动员的疲劳感,无法保证身体机能充分的提升,往往也容易在训练过程中导致伤病的发生。
功能性训练是近年来新兴的体能训练模式,较传统的体能训练更加注重功能方面的训练,有针对性的提升运动员的自身不足,对动作要求较高的技术动作有较好的提升效果。有研究表明功能性训练能纠正不正确的运动模式,降低运动中出现运动损伤的风险,提高运动效率,增加运动员的运动表现[2]。本体感觉是功能性训练的重要内容,也是足球运动中要求较高的素质。良好的本体感觉有利于运动员的控球能力,因此对于足球运动员而言,本体感觉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控球的成功率和射门的精确度[3]。本研究将功能性训练应用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中,期望其能不降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体能水平的同时,且不影响青少年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下,以较小的运动强度和科学的训练方式获得较高的体能素质,现将本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20年5月~2020年9月在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训练中心训练室招募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共计纳入60例运动员。本研究纳入标准:所有受试者均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年龄在16~20岁,每周训练时间大于28小时,参加专项运动时间大于120分钟;本研究排除标准:同时参加其他训练项目。一般资料如表1所示。
表1 各组受试者基本情况一览表
1.2 训练方法
空白对照组不采用系统性体能训练方法,经采用日常常规训练。功能性训练组采用基于功能性动作筛查结果的训练计划,首先对患者进行功能性动作筛查,找出薄弱环节,筛查内容包括深蹲测试、跨栏架测试、直线弓步蹲测试、肩关节活动性测试、主动直腿上抬测试、控俯卧撑测试、转体稳定性测试。基于评估结果有针对性的安排运动员体能训练计划。训练内容为第1-2周进行下肢协调性训练、稳定性训练、柔韧性训练,下肢力线纠正性训练。3-4周进行下肢力量训练、速度训练、爆发力训练和下肢本体感觉训练。5-6周进行专项训练。训练共进行6周,每周3次,每侧90分钟。传统体能训练包括了俯卧撑、立卧撑、仰卧起坐、仰卧两头起、扛铃卧推、引体向上、负重半蹲、30米加速跑、100米跑、平板支撑、仰卧卷腹、3000米计时慢跑、60米、返跑、蛙跳。训练早期主要以力量训练为主,中期主要以耐力训练为主,末期主要以灵敏性训练为主,训练共进行6周,每周3次,每次90分钟。
1.3 指标测试
三组的所有志愿者在训练前后采用SJ纵跳测试仪测试下肢纵跳高度,等速肌力测试仪测试下肢腘绳肌和股四头肌力量,等速肌力测试仪测试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本体感觉角度差。
1.3.1 纵跳测试
将纵跳计平放在地面,受测者站在纵跳计绳带出口处,系好绳带,使绳带与地面垂直,纵跳计的滑块置于标尺的零位,屈腿后利用蹬腿和摆臂尽量向上双脚跳起。滑块内侧在标尺停留处的数值即为纵跳高度。所有志愿者测两次,取最好成绩,记录厘米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4]。
1.3.2 等速肌力测试
采用isomed2000等速肌力测试仪,以60°/s的角速度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干预前后进行等速肌力测试,测量其腘绳肌的峰值力矩和股四头肌的峰值力矩值,反应膝关节的力量恢复状态[5]。
1.3.3 本体感觉测试
测试时仪器处于等速收缩模式,角速度为1°/s,活动范围为跖屈35°背屈20°,要求受试者仰卧位,佩戴眼罩及耳塞,踝关节中立位固定于适配器上,并与测力计的轴线对齐。本研究所选取目标角度为背屈10°,测试前不告知受试者知晓。在测试前先将仪器调整至踝关节目标角度处,向受试者说明该位置为目标角度处并停顿15s,便于受试者自行感知,之后恢复到中立位,仪器以1°/s角速度被动旋转,当受试者认为达到目标角度时口头喊“停止”,工作人员立即停止仪器运行并记录此时的角度,即实际角度,重复该过程3次,目标角度与实际角度差值的绝对值即为误差角度,取3次误差角度的平均值评价受试者的关节位置觉,误差角度越小表示关节位置觉越好,反之越差[6]。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原始数据采用EXCLE表格进行整理,对整理出来的原始数据用SPSS 24.0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中的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内比较单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纵跳测试比较
本研究中传统体能组、功能性训练组干预后纵跳距离和滞空时间都显著提高(P<0.05),空白对照组的纵跳距离和滞空时间所下降但不显著(P>0.05)。干预后传统训练组和功能性训练组两组间的纵跳距离和滞空时间差别不大,两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功能性的体能训练和传统体能训练均能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纵跳成绩,两者训练效果相当。
表2 三组干预前后纵跳距离变化表(±s)cm
表2 三组干预前后纵跳距离变化表(±s)cm
分组 空白对照组 功能性训练组 传统体能组P例数202020干预前 56.81±4.2456.82±3.9757.92±3.820.352干预后 55.15±2.1764.53±5.0662.88±4.740.814 P 0.8540.0170.024
表3 三组干预前后纵跳滞空时间变化表(±s)s
表3 三组干预前后纵跳滞空时间变化表(±s)s
分组 空白对照组 功能性训练组 传统体能组P例数202020干预前 0.609±0.0040.632±0.0090.612±0.0030.251干预后 0.615±0.0100.683±0.0080.683±0.0040.327 P 0.1860.0240.037
2.2 下肢力量比较
本研究中传统体能组、功能性训练组干预后下肢伸展和屈曲肌群的力量都显著提高(P<0.05),空白对照组的下肢伸展和屈曲肌群的力量变化不显著(P>0.05)。干预后传统训练组和功能性训练组两组间的下肢伸展和屈曲力量差别不大,两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功能性的体能训练和传统体能训练均能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下肢力量,两者训练效果相当。
表4 三组干预前后下肢屈肌力量变化表(±s)Nm
表4 三组干预前后下肢屈肌力量变化表(±s)Nm
分组 空白对照组 功能性训练组 传统体能组P例数202020干预前 60.34±10.4563.20±11.2961.22±16.830.852干预后 61.15±11.3171.23±14.8468.23±14.560.347 P 0.6280.0320.046
表5 三组干预前后下肢伸肌力量变化表(±s)Nm
分组 空白对照组 功能性训练组 传统体能组P例数202020干预前 82.35±14.0780.72±15.0782.07±11.380.571干预后 80.70±12.7289.04±12.7589.82±12.740.245 P 0.4200.0410.015
2.3 本体感觉比较
本研究中功能性训练组干预后下肢髋、膝、踝关节本体感觉都显著提高(P<0.05),空白对照组的下肢髋、膝、踝关节本体感觉变化不显著(P>0.05)。干预后功能性训练组下肢髋、膝、踝关节本体感觉显著优于传统体能组(P<0.0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功能性的体能训练能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下肢本体感觉。
表6 三组干预前后下肢髋关节本体感觉变化表(±s)
表6 三组干预前后下肢髋关节本体感觉变化表(±s)
分组 空白对照组 功能性训练组 传统体能组P例数202020干预前 3.04±0.743.18±1.023.51±1.320.274干预后 3.17±1.011.53±0.043.23±1.060.044 P 0.4270.0120.586
表7 三组干预前后下肢膝关节本体感觉变化表(±s)
表7 三组干预前后下肢膝关节本体感觉变化表(±s)
分组 空白对照组 功能性训练组 传统体能组P例数202020干预前 2.95±1.043.08±1.043.74±1.510.277干预后 3.50±1.051.82±0.553.75±1.420.035 P 0.4520.0350.471
表8 三组干预前后下肢踝关节本体感觉变化表(±s)°
表8 三组干预前后下肢踝关节本体感觉变化表(±s)°
分组 空白对照组 功能性训练组 传统体能组P例数202020干预前 2.82±1.523.27±1.423.78±1.810.751干预后 3.77±1.171.24±1.543.47±1.720.040 P 0.7820.0500.751
3 讨论与分析
下肢的控球能力和力量一直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基本素质,传统通过高强度体能训练可以有效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力量和速度,但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不适宜较大强度的力量训练[7]。较大的训练负荷一方面容易导致青少年易产生疲劳感,另一方面使青少年运动员身体各器官处于紧张状态,身体机能代谢水平低下,达不到训练目标。功能性训练作为新兴的训练形式,从人体结构链功能的角度出发,通过弥补功能运动不足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8]。足球运动对运动员体能、心肺耐力以及对球控制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传统体能训练仅从力量和耐力方面对运动员进行训练,但同时运动员下肢灵活性和控制能力没有明显的提高。目前功能性训练已广泛应用于气排球、篮球、羽毛球等体能训练中,研究认为其能较好地减低运动员损伤风险的发生,提高体能训练水平[9]。但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中的应用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对比传统体能训练,探究其对运动员下肢力量和本体感觉的影响,结果显示功能性训练在力量和爆发力方面具有和传统体能训练相同的提升效果,且能更好地提高运动员下肢的本体感觉能力,促进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运动表现能力。
下肢力量是足球运动员重要的身体素质指标。下肢力量训练作为足球运动员重要的体能训练项目,一直以来主要以深蹲、负重抬腿等单纯的力量训练为主[10]。但足球运动中下肢在保证力量的前提下,更多的是以功能性的运动为主,足球中包含了大量的下肢停顿、冲刺、急转、跳跃等动作,这些动作一方面需要下肢具有较强的伸肌和屈肌的力量支撑,另外一方面对动作控制要求极高,动作控制能力一旦减弱,运动员对球的控制能力减弱或者发生损伤,尤其是青少年运动员,其骨质还未完全发育完全,极易导致青枝骨折[11]。本研究中功能性训练方法和传统训练方法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下肢力量均有较好的提升效果,两者差异并不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功能性训练方案是一个逐渐由弱到强的训练模式,虽然没有大强度力量直接刺激肌肉的搜索,但其更强调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其完成动作的效率更高[12]。且相比传统体能训练其训练强度小,训练趣味性更高的优势。具体表现在运动员纵跳距离和滞空时间的增加,本研究中经过十二周的训练后青少年运动员的跳跃能力显著提高。有学者对篮球运动员进行功能性训练结果显示其能显著提高跳跃能力,这与本研究的结果相一致。进一步说明了在增强肌肉力量和下肢跳跃能力方面功能性训练具有和传统体能训练具有相同的效果[13]。
本体感觉是人体重要的深感觉感受器,具有感知人体方位的变化,在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参与下,面对不断变化的肢体位置做出正确精准的反应。本研究中下肢力量的提高和跳跃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本体感觉的作用[14]。经过十二周训练后,本体感觉的信息输入得到了纠正,在原有基础上能接受更精确的信息,下肢力量提升,肢体再能更觉到更精确的位置变化,提升纵跳这一动作的执行效率,提高了纵跳后的滞空时间。可能的主要原因是,功能性纠正训练方案中的本体感觉训练,不断地给下肢输入正确的关节位置信息,再让关节做出适当的反应,能增强人体对下肢关节和肌肉的控制能力[15]。这种重复的训练为大脑皮质进行复杂运动分析创造了条件,良好的本体感觉对肌肉的运动分析能力、运动时间的判断能力增强,运动员的运动素质也得到了增强。吴加弘等研究了FIFA11+练习对足球运动员本体感觉的影响,对40名运动员进行了为期十五周的本体感觉训练,发现运动员下肢本体感觉得到了显著提升,运动损伤风险也一定程度下降了[16]。进一步分析发现FIFA11+训练中包含了部分功能性训练动作,这与本研究的结果是相一致的。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功能性训练能显著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下肢力量,具有和传统体能训练相同的效果,在本体感觉方面功能性训练效果更好。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