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以生物课堂为例
2021-12-18王崇英
文_王崇英
(作者单位系贵州省铜仁市民族中学)
顾名思义,“反思”能力指反向思考的能力。反向思考的能力指个体对自己的决策、行为、方法的审视能力,以及对由此产生的结果的调整能力。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和方法,检查和调整学习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许多人都主张在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那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呢?
教师应营造反思氛围,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课堂是传授知识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注重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容量、信息的密度。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考能力,他们的情感需求、自我表现意识也非常强烈。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重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能促进学生反思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己去反思失误,修正自我、完善自我。鉴于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教学模式,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资源等,突出教学亮点,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有效学习、积极反思。例如,让学生反思我们该如何看待新事物带来的影响,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营造反思氛围,这有助于学生提高自我修养。
教师应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从本质来讲是一种建构活动。这种建构不是纯粹个人的行为,它是建构要素和内容在不同个体之间表述、交流、批判与反思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估、意见交换是不可或缺的。课堂评价是教学的重要补充,也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一个渠道。教师在生物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解决相关的生物问题,还要引导他们对问题深入分析,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方法进行反思,让学生有独立思考、交流互动的机会,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反思能力。如在学习有关“果醋的制作”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课外实验,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用黄桃、葡萄、山楂、苹果等,参考一些小视频制作果醋,并要求学生在实验前一起商讨如何掌控细节,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在将发酵液放入容器中后,如何排气,怎样做才能防止细菌侵入导致发酵液变质。之后,在课外实验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将自己制作的东西带到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研制成果”,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点评、相互评价,促使学生在表述、交流的基础上批判与反思,这样可以促使学生逐步养成反思学习过程的习惯,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教师应让学生互相监督,养成反思习惯
生物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在生物学习中,每一个学生对生物知识的领悟能力都是不一样的。学生在生物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候,许多问题即便学生查找资料也可能找不到答案,即便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可能也会因为知识量有限而难以得出结论。鉴于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认真进行教学设计,面向全体学生授课,同时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相互监督,养成反思习惯,让学生共同进步。如在学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章节时,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中所讲述的知识,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进行“乙烯促进果实成熟”的实验,让每个小组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集思广益、合作学习。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应让学生先分析实验原理,列出实验所用的材料、用具以及涉及的知识,合理安排实验时间,认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各小组进行实验成果展示,要求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监督,积极开展批评与分享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反思是元认知理论的具体体现,反思也是学生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反思习惯,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和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