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中生爱上历史课堂
——巧用历史故事的妙处
2021-12-18顾斌
文_顾斌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滨海中学)
高中历史涉及较多内容,除了理解历史的深刻内涵,还要记忆重要的事件和人物,这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要真正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爱上历史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巧妙地借助历史故事的优势。故事的趣味性很强且深入人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同时也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因此,教师要认识到历史故事的价值,结合课程内容加以利用,为课堂注入新鲜元素。
教师应以故事激活课程,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
通常来说,学生初期对学科建立的认知和情感态度会影响今后的学习效果,为了让学生对历史保持浓厚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中应结合学生的思维特征、认知表现,在多媒体中播放动人心魄、趣味横生的历史故事片段或者电影,同时要紧扣内容,激活历史课堂,使学生在历史故事的诱导下主动进入教材,学习更丰富的历史知识,以此满足个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以部编版高中必修课文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内容为例,高中生对历史基本形成了一定的感知,但个别学生缺乏积极的探索欲。那么,结合课文内容,教师可以首先精选与之相关的故事,其中包括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影视剧等,以视听效果来刺激学生的历史感知,比如1914年全面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三个阶段内不同程度地发生了诸多战争故事,其中第二阶段内发生的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是学习重点;而我国在1917 年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同样属于重点关注内容。结合多种战争故事情节,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历史故事的引导下加强学习效果。
教师应以故事理解重点,深化知识的领悟效果
进入高中阶段,历史学科难度增加,重点知识烦琐,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很多,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教师在教学中如若一直采用平铺直叙的讲解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感,从而降低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影响学习效率。所以,针对历史教材中出现的重点知识,教师应巧妙应用历史故事,针对学生遇到的关键点、疑难点,借助故事指导学生理解,深入浅出地阐述,使得课堂更具吸引力,学生更高效地突破重难点知识,加强对历史事件、精神、含义等内容的理解。
以高中部编版必修课文“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为例,这一内容中学生要全面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领悟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重要意义。其重难点包括了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那么在课堂中,针对此内容,教师可以引入与之相关的故事来深化理解,比如关于明朝所面临的问题,在历史中出现了很多故事,爆发的农民起义、宰相制度的废除等,都深刻体现了明朝所产生的诸多问题。这要求教师讲解关键知识点时将知识点与故事融合,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
教师应以故事拓展延伸,开拓学生的历史思维
通常来说,历史课堂由多个环节组成,如课前导入、课中探索、课堂结尾等,其中课堂结尾是学生建构完整历史思维且持续探索的关键。好的结尾往往可以反映学生在课堂的吸收效果,对知识进行巩固,同时还可以引发思维高潮,让学生主动整合课堂知识,多方位思考,搜集更多的材料,投入历史学习中,发展个人的历史水平。所以在课堂结尾,教师要巧妙地穿插历史故事,引出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持续性地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在课后主动深入探究、思考,不断完善历史思维,使个人在历史中拥有独立的见解。
以高中统编版必修课文“辛亥革命”为例,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初步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并就辛亥革命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中华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有一定理解。从学情来说,这一阶段的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思维能力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那么教师要在理论讲解的过程中可灵活融入多个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故事,以更好地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在课堂结尾可讲述相关革命志士的事迹,提高学生的情感记忆点,让学生感悟革命者为赢得革命胜利的牺牲精神,从而结合课堂的指导,主动搜集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内容,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加强历史素养。
将历史故事巧妙融入课堂具有现实意义,这需要教师把握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同时分析学情,在恰当的环节运用历史故事来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除要创设历史故事情景来激活课堂氛围外,还要结合重难点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降低学习难度,同时借助故事进行思维拓展,吸引学生主动探究,持续性地提升个人的历史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