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021-12-18蔡璇
文_蔡璇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人民路小学)
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丰富学生知识积累的同时,不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可以有效整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这才是数学课的教学需要达到的综合目标。只有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学生才能更加轻松地解答各种实际问题,学生的综合学科能力才会更强。
利用小组探究,锻炼学生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发展学生思维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认识到学生整体的知识掌握状况,然后做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进而在思维训练的活动设计上更加科学合理。教师可以多尝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之间可以就相对复杂的问题做分析讨论,大家的思维会更加活跃,并且学生会在共同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过程中,理解问题背后涵盖的知识原理。这样的学习探究过程既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训练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学生会在这样的过程中收获更多,不仅可以找到解答问题的正确方案,大家也能慢慢归纳总结出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才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过程,学生会在这样的活动中体验到更多乐趣和收获。
比如在教学“表内除法(一)”时,为了让学生建立对除法的初步学习印象,形成基本认知,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轻松有趣的小组学习活动。教师首先把学生分成6 个小组,然后给他们每人6 个小棒,紧接着提出问题:你们手上的6 个小棒,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里面有几个小棒呢?然后让他们合作完成。为了让他们深入理解除法的概念,教师可以让小组进行平均分,看看这6 个小棒可以平均分成几份,然后看哪一个小组速度最快、准确率最高。这虽说是简单的动手活动,但是学生却能在这个过程中初步建立对除法的学习感受。在小组相互比较的过程中,大家会找寻各种组合方法,在均分的过程中,除法的概念逐渐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不仅为后续的知识教学提供了很好的铺垫,同时,这个过程也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取得更好的实施效果。
通过生活化设问,激活学生思维
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和体现,教师可以多构建理论知识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生活实例之间的桥梁,利用这种方法快速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可以对教学知识点有更充分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问,尤其是设计一些生活化的问题类型,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学生会以教师的问题为导向,参考自己有过的生活观察和体验,尝试就问题开展分析解读。这样的活动方式会让数学课堂更具活力,同时,学生也能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大家的思维会逐渐被激活,学习的效率会更高。为了让教学的推进更为顺畅,教师可以提前做充足的教学准备,不仅要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还可以提前准备一些教具,或者是搜集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源等。有了充裕的教学准备后,课堂活动的推进会更为顺畅,学生也能很好地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就问题展开探析,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充分锻炼,知识的掌握也能很好地实现。
比如在教学“厘米和米”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在设计教学导入问题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出发,比如可以提问:我们班级里的桌椅板凳有多高啊?一开始,有的学生说3 米,有的说3 厘米,或者3 分米,教师这时候就要教会他们如何分辨米、分米和厘米,让他们对这些概念有清晰的认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提前准备好的刻度标尺,让学生认识到厘米和米的刻度标准,并且适当渗透分米的概念,形成学生的初步学习印象。随后,教师还可以再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找出生活中长度大概是1 米的物体吗?你们可以找出5 厘米左右的物体吗?学生的思维会慢慢活跃起来,快速在自己周围进行探寻。有的学生说自己的身高接近1 米,有学生说自己的橡皮擦是5 厘米。学生列举了各种实例,有的十分贴近,有的则相差甚远。教师要让学生广泛举例,并且允许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指正,利用这种课堂互动更正学生的错误认知,让学生对这两个单位有更清晰的理解。只有不断举例、不断应用,学生才能慢慢形成更准确的认识,大家的思维也变得越来越活跃,学生会在这种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很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总之,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多样化的实施方法,教师要从教学知识点出发,设计合适的引导路径。同时,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轻松有趣的课堂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多方面能力的锻炼,这会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感受到课程学习的乐趣,同时自身的学科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