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

2021-12-18尹燕霞

清风 2021年20期
关键词:家乡教师应习作

文_尹燕霞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实验小学)

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强调“生活即教育”。生活是当下小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小学生习作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对生活的积累。那么,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感受生活,从而不断地积累生活,让学生抒写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鲜活灵动的精品佳作呢?

认真观察生活,不断积累素材

生活是学生习作的重要载体,是学生习作素材的重要来源,教师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的目的是让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原型”素材转变为文字,在习作中呈现出来。如何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大量的习作素材,是应引起教师高度关注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仔细、认真、透彻地去观察生活中的一切事物。比如,教师让学生以“秋天”为主题写一篇习作,如果在习作前教师明确要求学生去详细地观察初秋、中秋与深秋不同时期的日常生活中的景物的不同变化情况,并让学生感悟不同时期景物变化的显性与隐性特征,进而鼓励学生将景物变化的特征生动地描述出来,则学生的习作就更容易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景、言之有“质”,令人拍案叫绝。

事实上,由于学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喜欢发现、探究生活中的事件的“来龙去脉”、事物的“前因后果”,显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地观察生活、观察世界。当然,由于学生年龄发展阶段的特殊性,教师有必要教给学生观察生活、观察世界的有效观察方法,给学生观察的任务,指点学生观察的方向,力求让学生有敏锐的观察力,以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不断积累习作的有效素材。

有效感受生活,不断丰富内容

教师应鼓励学生与生活产生“零距离”的接触,并热情地去拥抱生活。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开展相关有价值的活动,比如带学生去春游、秋游、组织社会调查,或者是开展第二课堂之类的语文实践性活动。

(1)引导型活动。引导型活动的出发点是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目标、有内容的精心设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投入贴近生活的活动之中。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以“我的家乡变化”为主题的活动,引导学生去观察、调查家乡变化的地方,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家乡变化的根本原因等。必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我的家乡变化”交流展示会,让学生以讲故事、绘画等形式去赞美家乡,也可以让学生用朗读的形式去朗读家乡的赞美诗等,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去赞美家乡。当然,这必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准备。教师需要抓住学生天生爱表现自我的欲望,使他们踊跃发言,对讲得不够具体的,教师要追问一些同题,启发学生按事物的发展顺序讲具体。最后,教师可以让同桌之间互讲,学生对此一定会很感兴趣。

(2)参与型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应是多元化的,可以是公益性活动、社会实践性活动等,这样的参与型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使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自主型活动。这种类型的活动主要指学生自发的、自主的社会性活动,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生活,引发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兴趣,有意识、有目的地去体验生活,不断丰富写作的内容。如一位同学写《钓鱼》一文,他先写了自己一开始钓不到鱼的焦虑,然后写看到别人钓到大鱼时的羡慕,最后写通过向别人请教终于钓到鱼,从中他悟出一个道理:做事要有耐心。这样的文章内容就很丰富。

充分积累生活,鼓励自主写作

每个学生对周围的事物都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每时每刻都在亲身体验、感受着生活,一个细心的学生,会积累大量的生活素材,同时也会激发写作的欲望。为了让学生在习作中不断张扬自己的个性魅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自主选择习作素材,自主进行习作构思,并学会在习作中进行自主表达等。

比如,让学生以“手”为主题写一篇习作,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中去观察爸爸、妈妈的手,去观察爷爷、奶奶的手,还可以观察自己的手;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去观察农民的手,去观察工人的手等,让学生通过观察不同职业的人的手,从而通过“手”抒发对生活的赞美,通过“手”创造出人类的财富,从而达到以“手”赞美人间真善美的目的。

总之,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泉,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不断地积累习作素材;鼓励学生有效地感受生活,以让学生丰富习作的内容;倡导学生积累生活,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写作,从而不断地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猜你喜欢

家乡教师应习作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我的家乡
夸夸我的家乡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习作展示
夏天的家乡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