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对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2021-12-18刘燕
文_刘燕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东台市实验小学)
音乐能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排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使学生普遍很喜欢音乐。当前,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个别学校对音乐教育缺乏重视,个别音乐教师只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对音乐教育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等有所忽视。为此,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对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
音乐教育对小学生心理的重要影响
小学阶段是学生教育的启蒙时期,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小学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小学音乐教材包含很多心理教育的素材,教师若对其深入挖掘,能积极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帮助学生疏散不良的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等,从而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利用愉悦、灵动的音乐旋律,能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能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大量音乐教学实践表明,对性格内向、有不良习惯的学生而言,通过培养其对音乐的兴趣,多让其参加表演,能逐渐使其改变性格、修正不良习惯,让其变得自信、乐观,愿意与同学接触,从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音乐教学中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途径
音乐作为一门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通过音符、节奏、旋律来表达情感,这使得音乐也被当成一门特殊的语言。在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能将自己的生活融入音乐中,而这样就会让学生产生不同的认识,从而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对学生的音乐感触和体验给予充分的尊重,引导学生将心理诉求分享出来。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来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学生能借助音乐活动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分析,对其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达到优化学生心理活动的目的。比如,在学习《森林的故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音乐情景剧的设计,鼓励学生以森林景象为依据来对表演内容进行自主设计,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更好地进行音乐表现。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学习音乐带来的乐趣,使其发现音乐的魅力。对于学生的多元创作,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更好地进行音乐创造和表现,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健全学生的心理。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差异制订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优势。有的学生节奏感强,有的学生对旋律敏感,有的学生歌唱得好,有的学生喜欢创作……在音乐教育上,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让学生更健康地发展。
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可以运用合唱训练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塑造。教师通过开展合唱等活动,能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合作,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比如,在合唱中,学生通过训练,能统一把握节奏,形成一致的速度与力度,每个学生都需要自觉接受纪律的约束,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集体精神,从而形成善于合作的心理品质。
小学生正处于心理萌芽阶段,这就使得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美好的环境,为学生的心灵播撒美好的种子,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特点,巧妙灵活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尽可能让学生充满正能量,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为其以后的幸福生活垫下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