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口述档案工作

2021-12-17梁媛

兰台内外 2021年32期
关键词:校史高校

梁媛

摘 要:本文针对口述档案的定义、作用和研究价值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高校口述档案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口述档案工作的规范化流程,以期促进高校口述档案工作朝着健康、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校;口述档案;校史

伴随着口述档案的兴起和近年来的持续火热,高校档案文化建设中,与口述档案相关的工作也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本文在简要阐述高校口述档案的基础上,针对东北财经大学目前口述档案研究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促进学校口述档案研究良性发展。

一、高校口述档案的定义

口述档案在国际上是一门专门学科,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但在我国学术界对口述档案的定义并没有完全统一。依据近年来口述档案的项目、成果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和一些学者的著作、论文等的理论发展,现可以将口述档案定义为是研究者事先查阅相关文献档案史料拟定访谈计划,并利用录音、录像等手段对口述者进行访谈从而产生有价值的口述资料,再结合文献档案等史料和相关手段对口述资料进行校正和整理,进而获得口述档案,最终针对其开展一系列学术研究的过程。

二、高校口述档案的作用和研究价值

1.高校口述档案在校史研究方面的价值

(1)深度挖掘和抢救学校史实。口述档案访谈过程中产生的文字、照片、录像都丰富了史料和档案,也是校史研究的来源和证据。在对材料进行梳理、分析的过程中,能够佐证、补充文献档案的不足,多视角、多方位展现历史原貌。东北财经大学的建立源于东北高等财经教育的兴起,从1950-1951年期间建立的前身五校开始,到50年代初的院系大调整、“文革”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停滞、恢复高考,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有必要进行深入挖掘。

(2)补充校史细节,填补校史空白。目前高校校史研究的主要来源和依据大部分是以档案为代表的文献资料,但是仅仅依靠文献档案资料又无法得知具体过程和细节。口述档案就弥补了档案资料的不足,补充了历史细节,文献档案资料不详细、缺失地部分,可以通过访谈者的口述,更加直观、生动的展现出来。我校前期经历了多次分校、合并、迁徙,文献档案资料保存不全,甚至某个时期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为追根溯源,校档案馆多次到各大档案馆、图书馆查找相关史料,收获甚微。特殊年代,高校管理混乱,造成档案丢失、被毁。在这样的情况下,更需要口述档案来进行有效补充,抢救这些鲜活的校史资料。

(3)编撰校史方面的书籍杂志。高校口述档案在丰富了档案馆藏的同时也直接推动了高校校史研究编研工作。目前,国内很多大学都在口述档案方面积累了一定成果,如北京大学《记忆——北大考古口述档案》、清华大学《清华记忆》、復旦大学《复旦改变人生》、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研究口述系列》等。

(4)丰富校史馆(厅)的陈列内容。口述档案在访谈结束后,会形成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研究后,可以展示在校史馆(厅)内,可以单独开辟一个栏目,亦可以将图片或视频展示在显示屏上,丰富校史馆(厅)的内容和陈设,也借助校史馆(厅)的媒介更大范围地展现口述档案。

(5)方便新媒体进行多样性的校史宣传。高校口述档案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学校网站、校(部门)的微信公众号进行推送。新媒体平台的运用,能更好进行校园文化宣传,展现口述档案的研究成果,受众群体的扩大也能反向促进口述档案的发展。

2.高校口述档案在我校档案文化建设方面的价值

(1)丰富档案馆的馆藏,改善馆藏结构,提升档案服务水平。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形成的档案主要是文书、教学、科研等门类的档案资料,内容比较固定和单一,而口述档案以文字、图片、视频为载体,形成了特色馆藏,改善了档案馆的馆藏结构。高校口述档案丰富了档案馆藏,也丰富了高校记忆,口述档案与文献档案互相补充,更全面、鲜活的展现了学校的历史,更立体、生动地还原了学校的历史。口述档案提升了档案的利用效率,发挥了档案的作用。如上文所述,在校史馆(厅)内展示口述档案的相关成果、在公众号宣传校史等,都是口述档案提升档案服务水平的体现。

(2)建立口述档案电子数据库,推动高校档案信息化。文献档案的数字化让档案的利用更加便捷,口述档案形成的成果也可以通过建立电子数据库的形式,更加便捷的利用。将口述档案访谈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利用信息化手段存储,查询方便,提高利用率。

3.高校口述档案在传承学校人文精神和办学理念方面的价值。一所大学的人文精神和办学理念是一辈辈师生努力,长期积淀、发展而成的。口述档案凝聚了校史的办学传统和人文元素,涵盖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对学校的发展意义重大。例如,将口述档案与学校学科建设、思想政治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主体性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邀请在校教授、优秀校友等讲述他们对学科发展的经历、科研过程等方面的体会和认识,这样的口述档案就更加生动的展示在师生面前,让师生更好地感受学校的文化,理解学校的历史。

三、东北财经大学口述档案工作的现状

1.开展时间不长,理论和经验不足,未形成研究成果。我国的高校口述档案工作起步比较晚,档案学界对口述档案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1986年,我国档案学界在《档案》杂志上才首次出现对口述档案的讨论。进入21世纪,口述档案在各高校得到蓬勃发展,各地高校的口述档案研究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研究成果丰硕。国内最早进行口述研究工作的是清华大学,其口述档案的研究成果充分运用到了校史编撰的书籍资料中。此外,将口述档案应用于深度编研并推出相关成果的高校还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等。这些历史名校对口述档案工作的重视,使其他高校意识到口述档案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纷纷跟进相关工作,为抢救校史资源努力。

我校相比其他高校开展口述档案项目时间较短,始于2012年,为60周年校庆“应景式”的一时项目之需。由于早期学校几度拆散、合并,一些重要历史时刻在文献档案中没有记录下来,相关调研也收获甚微。馆藏资源是档案馆的根本,缺少历史资料,校史研究和校史馆的筹建无从下手。因此,校史馆筹建期间,采访了建校之初的亲历者、校内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老领导,在访谈过程中,形成了一部分照片、视频资料,但并没有原汁原味的文字资料和录音资料。校庆之后,意识到口述档案对校史研究的重要作用,又采访了多名校内知名教授,形成的文字、音频、视频资料虽然齐全,但由于缺乏科学的工作方法,理论和经验不足, 后续的整理鉴别工作也没有跟上,最终没有形成口述档案的研究成果。虽然校史杂志《东财春秋》中设有“访谈与回忆”专栏,但其内文章大多是以回忆录形式为主,不属于口述档案范畴,所以到目前为止,我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口述档案研究成果。

2.缺乏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规范化流程。随着时间推移,了解我校早期历史的人越来越少,许多“活档案”濒临遗失,这也是我校需要加快口述档案研究进程的原因之一。但由于缺乏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规范化流程,导致我校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口述档案研究成果。目前我校的口述档案研究缺乏基础性前期研究和选题策划,多是将访谈录音转化为文字,仅是口述档案资料的简单堆砌,流于一般性访谈整理,缺乏后期的深入研究。

3.缺乏稳定、专业的人才队伍。口述档案主要通过访谈来征集相关的资料,这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工作人员除了要具备基本的档案学、历史学知识之外,还要具备较强的文字编辑、新闻传播、心理学等知识,以及较强的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和分析能力。而我校在口述档案研究方面并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也没有上述的复合型人才,大多是由档案馆、校史馆的工作人员来承担相应的工作,没有经过相关培训,不了解口述档案研究访谈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同时,档案馆和校史馆的工作人员还需要进行日常的档案查询工作和接待工作,不能专心进行口述档案的研究。高水平、高质量的口述校史研究成果还涉及工作量的认定、课题资助等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关注和解决,也就无法吸引专业力量的进入。这些都是我校口述档案研究进程过慢的原因。

4.未建立协调性的工作机制。口述档案研究的过程需要前期研究准备、策划选题、采编摄录、后期史料整理研究等环节,这些环节都需要多部门、多学科共同协作完成。例如,在前期研究选题是需要向各部门征集相关资料,在采访知名校友时,需要校友工作部门进行协调等,这必然需要多部门进行配合,但实际上这些协调性工作机制并未建立起来。

5.学校对口述档案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经费及软硬件设施不足。现阶段各高校的口述档案工作已经相当普遍,但是我校的口述档案研究工作进程却很缓慢。除了上述的原因之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学校对口述档案工作的不了解,认为口述档案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校史档案,这项工作可做可不做,另外一部分原因就是经费和软硬件设施不足,没有专项经费用于设备的购买和更新,外出采访的费用,送给受访者的礼品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不足。

四、完善东北财经大学口述档案工作的对策探索

1.提高意识,建立协调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口述档案被称为“活历史”“活资料”或“口述证据”,学校应高度重视口述档案工作,将口述档案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档案工作部门也要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学校师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为口述档案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建立各部门联动的协调机制,档案馆作为具体牵头单位,将口述档案工作纳入档案馆常规工作,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口述档案工作的正常进行。

2.探索适合我校的口述档案工作方法,规范工作流程。國家档案局2018年1月1日起实施《口述档案料采集与管理规范》(DA/T59-2017),虽然不是专门针对高校口述档案工作所颁布的,但对高校口述档案工作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在此基础上,结合工作实践,我校口述档案工作规范化流程可以从以下三个环节进行:前期准备工作、访谈过程、后期整理鉴别及利用。

(1)前期准备工作。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确定选题、选择和确定访谈对象、制定访谈提纲、准备访谈必需品四个步骤。第一,确定选题。选题的确定是口述档案工作的关键。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进行选题,体现多方面的价值。从史料价值看,对填补学校校史缺失和补充文献有意义,能丰富某些重要时期、重要事件的内容,使之更加生动丰满,这样的选题更有价值。从教书育人的角度看,体现前辈学者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精神,对学校精神传承、立德树人有启示和借鉴作用的选题更有价值。第二,选择和确定访谈对象。高校口述档案为学校档案收集提供可信的史料是首要任务。为了保证史料的真实性,选题确定以后,需要查询大量的档案资料,了解事件相关背景,在熟悉学校校史校情的基础上,首选事件亲历者作为访谈对象,包括事件的当事人、决策者或参与者。对于重要事件,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选择访谈对象。第三,制定访谈提纲。在确定选题和访谈对象之后,要查阅已有文献档案资料及受访者的经历、事迹等情况,熟悉访谈时代背景和大致情况,有针对性地列出访谈提纲。遵从访谈的逻辑性,从时间、地点、人物展开,多角度设置问题,也可以在采访过程中不断修正访谈提纲。第四,准备访谈必需品。访谈之前要检查设备(录音笔、照相机、摄像机)是否齐全、电量是否充足;口述档案工作简介、感谢信、捐赠证书,还可以准备一些有特色的见面礼物,让受访者感受到学校的关怀。

(2)访谈过程。正式访谈之前,要联系访谈者告知访谈的大致内容,因为受访者一般都是学校的老领导、老教授和知名校友,年事已高、身体虚弱,所以也要了解其近期的健康情况和精神状态,约定访谈时间等事宜。在正式访谈时要围绕主题、掌握技巧。受访者大都是老年人,思维和表达能力都欠佳,访谈者要耐心倾听、做出回应,适当进行插话和提问,受访者偏离访谈主题时,要适时引导和提醒,在访谈过程中,受访者展示相应实物时,访谈者要表示肯定,尊重受访者。访谈结束后,针对有意义的实物,可以询问受访者是否有捐赠意向,如果有意向,可以赠予访谈者捐赠证书。

(3)后期整理鉴别及利用。访谈结束之后,就进入后期整理鉴别和利用环节,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决定了口述档案工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决定了口述档案工作的成败。首先,要对口述资料进行整理,在原汁原味的记录中提取有价值的内容整理成文,音频、视频资料刻盘永久保存,实物做好标记入库保存。其次,访谈的基本目的是求真,所以要进一步核实口述材料中出现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信息,与馆藏文献档案信息进行对比。最后,根据访谈形成的文章可以公开发表、收入学校校史杂志,实物可以在校史馆或博物馆陈列,视频、音频资料可以剪辑之后在学校网站、校史馆、公众号等媒介进行播放,也可以成为校史宣传片的素材。

3.加强培训,建立稳定、专业、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要加大对高校档案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学习国家口述档案采集管理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学习口述档案采集整理流程,培养一支掌握档案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因此,应积极争取学校的支持,将口述档案人才队伍纳入学校人才建设培养计划。

五、结语

我们能看到多远的历史,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开展口述档案研究工作就是在抢救和保护学校的历史,应充分利用口述档案这一档案资源,鉴往知来,将学校的教育理念、文化底蕴传承下去,构建属于东北财经大学特有的“高校记忆”。

参考文献:

[1]左玉河.热点透视与学科建设:近年来的中国口述档案历史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1

[2]徐警武,谢朝霞.高校口述档案七问[J].大学(研究版),2017

[3]陈秀云. 高校口述校史档案征集研究[J].档苑论坛,2017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档案馆)

猜你喜欢

校史高校
新老传承,做校史馆讲解志愿者
自媒体时代如何挖掘校史资源,构建德育教育
大力推进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校史是新生入学教育课的好教材
“互联网+”视域下校史文化传播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
校史文化在高水平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