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如何挖掘校史资源,构建德育教育

2019-12-31武刚周存林王红艳

知识文库 2019年23期
关键词:陇南校史师生

武刚 周存林 王红艳

校史是学校在办学历程中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历史,也是德育教育的优质资源。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对于校史我们也不能忘记,尤其是基层学校的校史更不能置之不理。相反,在自媒体时代,我们要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贴吧论坛、博客等社交网络平台,多角度,多元化全面挖掘校史资源,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打造特色德育教育课堂。

1 陇南市部分基层学校校史研究中的现状与不足

陇南地处秦巴山区,辖武都区和宕昌、文县、康县、成县、徽县、礼县、西和、两当8县。基层学校有369所,其中高中48所,初中155所,小学166所。目前陇南地区的教育相对落后,但依然能挖掘出灿烂的各具特色的校史文化。笔者以陇南市部分基层学校为调查分析对象,通过与师生访、问卷调查,以搜集到的有关报纸、杂志、书籍等文献资料为参考依据,了解分析了近年来陇南市基层学校校史研究中的不足:

1.1 对于校史资源缺少系统的搜集、整理

长期以来,陇南基层学校校史研究范围很小,仅限于对校史资料的简单管理、保管。学校档案室是存放校史资料的唯一地点,甚至谈不上搜集整理、挖掘、利用,仅仅是存放。有的基层学校甚至连存放的地方都保证不了,档案室也成了杂物室,有关校史资料只是零星散乱的堆放,缺少专门的统一的管理。在调查的78所陇南基层学校中,有专门的档案室或者校史馆(室)的只有16所学校,对校史资源进行较为系统整理的仅有9所学校。

1.2 对于校史资源的管理缺少专门人员

有些基层学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本校的历史不关心,也不主动了解校史。学校也更缺少对校史资源进行搜集、挖掘、整理的专门人员。缺少专门的管理人员就无法对校史资料更新、留存、印发,这势必会影响校史文化的建设。有的学校校史管理人员为兼职,甚至还有一部分是没有学历的工勤人员,这就导致校史研究无法达到高标准的研究水平。

1.3 对于校史的德育教育功能认识不足

校史体现了学校办学思想、理念、特色等,是教育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良好载体,有着极其重要的德育教育功用。但有些基层学校对此缺少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一方面认为学校地处偏僻,教育落后,无史可研;另一方面则是重视升学质量,忽略了校史研究,也忽视了校史的德育功能。针对陇南8县1区的部分基层学校的调查数据表明,广大师生对校史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在回答“您是否了解本校的创办历史”时,有208名师生只是“了解一部分”,占总人数的57%;另有32%的师生选择了“完全不了解”,而选择“非常了解”师生仅占被测人数的3%。假若师生不了解本校的校史会使他们缺失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反而产生距离感和疏远感。这样,也就无法利用校史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了。

1.4 缺少利用校史资源进行德育教育的载体

部分学校把校史研究只放在搜集、整理、编撰等初级工作層面。关于校史的育人功能、德育功能的研究却是空白,更缺少利用校史资源进行德育教育的载体。调查数字显示“利用班会了解校史”占12%,通过“参观校史馆或校史展室了解校史”占2%,通过“开学第一课了解校史”占1%,通过“其他途径了解校史”15%。而利用校史资源进行德育教育的做法几乎没有,或者是零星的不成系统的涉及。在自媒体背景下,很少有学校基于“互联网+”设立微信公众平台,开立微信服务号与订阅号等,实现传统校史与广大师生的深度交流和灵魂融合。学校网站多为空白,有的内容陈旧,涉及校史方面的就更少了,更谈不上以此为载体,进行德育教育了。

1.5 基层学校校史研究水平有待于提高

陇南基层学校校史存在重物质,轻思想的“空洞化”倾向,缺少对校史的精神文化提炼。校史中,对本校的教师和学生规模、机构设置、专业结构、学校建筑、实验室、图书馆等硬件建设都有较大篇幅的描述。但诸如创办者、优秀校长、优秀学子、名人校友等学校精英人物的思考、决策、艰苦求学,励志成才等意志精神等方面却很少有充分提炼。而这恰恰是校史的灵魂所在,是学校优良传统精神的反映,也是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涵。

2 校史研究在德育教育中的意义

校史在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有着无法比拟、无法替代的作用,校史资源的充分挖掘,能有效地把这些文化底蕴和历史传统转化为学校发展的动力。其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榜样传承,激励师生奋发图强

校史是学校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它不仅集中展现了教师们在教书育人、献身教育事业方面的奉献精神,还体现了学生们刻苦努力、创先争优的拼搏精神。同时能够激励全体师生奋发图强,献身祖国的远大志向。有着巨大的榜样作用。因此,为了能够使学校历史能够得到永存,文脉得到延续,就应该充分挖掘校史这一宝贵资源。

2.2 精神鼓舞,培养师生爱国豪情

校史研究有助于师生增强历史存在感,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自己本身就在创造或续写学校的历史,受到学校先贤精神鼓舞,从而激发他们爱校、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感,培养学生志存高远、振兴家乡、振兴祖国的壮志情怀,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位于徽县伏家镇前进村的徽县第三中学,曾是中共陇南地下党活动基地,这就是很好的校史资源,如充分挖掘,学生们会在先辈的抛头颅、洒热血事迹感召下,激荡着澎湃的爱国热情,激励自己在学习生活中勇往直前。相反,如果任其散失、忽视则是巨大的损失。

2.3 凝聚力量,齐心共建美好校园

有关学校正能量的故事体现了学校的精神风貌,这些故事不仅能够温暖人们的心灵,激发人们的想象,同时能够凝聚全校师生,为学校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而不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料。在任何一所学校中,我们都能发现许多成功的历史典故,这些成功历史典故伴随着人们的讲述和传承,一方面促进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激励广大的师生员工更加积极刻苦进取、勤劳工作,从而来形成一种能够齐心协力、共同发展的凝聚力。

2.4 展示风采,凸显校园文化精髓

校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建立、发展和变迁,是校园文化产生、发展和形成特色与风格的过程。在学校的发展进程中,处处留下了社会发展与变迁的身影和痕迹,凝聚着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充分展示出一代代师生教与学的风采与硕果。对校史了解,就是了解校园文化精髓的最好途径,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发展校园文化。

3 利用校史资源构建特色德育教育的设想与实践

学校发展的轨迹是极其重要的德育教育资源,学校创建的社会背景、历史沿革、校容校貌变化、办学成就、名人校友等,无不反映了学校历史的底蕴,彰显了学校在不同时期的德育教育功能性。在自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学校应利用校园自媒体功能,发挥现代网络媒体功效,融入校史校情内容,便捷快速展开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3.1 深挖校史资源,完善校史档案,发挥育人引领作用

深入研究并整合校史资源,完善校史信息,尤其是网络信息,是应用校史资源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基础,通过搜集文献、实际考察,专题探讨等获得校史资料,来编辑完善,充实校史档案。

如陇南市徽县一中的办学经历是:1920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在北京创办四存中学,1922年迁到河北保定,1938年5月,侵华日军炸毁了四存中学。1944年9月,四存中学迁来徽县办学,同年秋,在徽县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办起了徽县中学。1950年3月,徽县中学和徽县师范,两校合一。1958年秋季,开始设立高中部。同年徽县中学陆续搬迁至位于县城南先农街的现校址。1959年夏秋,徽县、两当、成县,三县合并为一县,将徽县中学改名为“徽成中学”,1962年三县分开,学校改名为徽县第一中学,校名沿用至今。通过学校的变迁历史,广大师生自然就了解了学校办学的不易,珍惜身处时代的大好时光,领略学校独特的文化生态,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是从思想还是从教育上校史都发挥了它对一代又一代师生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3.2 编撰校史读本,彰显地域特色,构建特色德育课堂

校史是学校最乡土的教材,只有精心筛选校史资料,充分汲取校史精华,利用学校史中的资料、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合理开设校史读本课程,能够有效提高学校德育教育效果,提升教育德育功能。

宕昌县旧城中学就建立在古宕昌国氐人羌人遗址上。如果借助自媒体方式再现历史背景,一定会引发学生的自豪感,就会打破传统式的单一说教,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高质量的交流,获得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哈达铺中学发端于哈达铺女子学校且与红军长征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能通过自媒体手段再现当年红军艰苦奋战、勇往直前的图景,何尝不是一种积极的德育促进教育呢;徽县虞关中学前身是光绪年间所建的虞关回龙寺私立小学,民国初年改为第四区第四初等小学校,民国三十年改为大河乡第五保国民学校等等。通过校本教材,很容易让学生找到一種归属感和神圣感,增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亲和力。在发挥学校育人育功能上必然会起到校史对于学生积极承载的作用。

当然,也可以邀请老领导、老教师、从学校走出去的名人做专题校史报告,奉献相片、札记等。徽县一中80年代带领学校教师打拼的老校长陈诗增,书记邱隐儒,老教师张凤英、郭永锡等人,他们珍藏的手稿、照片等,黄建基老师对文革中的回忆等,对于今天的老师,学生依然起到一定的育人引领作用,从心底唤起广大师生对学习、生活来之不易的珍惜,它生动具体,亲切感人,有的可能是他们耳闻目睹的,也有的可能就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使后来师生自然而然向他们看齐,塑造民族品格,增强历史责任感,培养他们的民族化形态心理,树立高度的社会价值观。

3.3 开展校史活动,营造教育励志环境,秉承励志优良传统

德育工作作为学校所有工作的首要任务,矢志不渝,常抓不懈。学校要积极应用校史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并自觉制成媒体课件或通过自媒体平台融入课堂教育,促使师生在学校活动中接受校史文化的熏染,如制作校史文化背景开展演讲活动,通过学校电子显示屏展现校史图片,开设校史文化专栏,制作幻灯片开展校史回忆座谈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积极向上的心理;在新生入学、母校校庆、感恩母校等活动中,都可以用自媒体方式寻找教育结合点,把不同时期校训、校风、校歌等渗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学校不同时期的办学理念和精神特色,激励学生爱校如家的情怀,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强烈的视觉媒体中,潜移默化地让他们形成积极上进,奋发有为的斗志,在身边的人与事中积极进取,不断秉承和发扬校史带来的积极作用。

3.4 建造校史馆室,汇聚校史文化亮点,唤起学生身临感悟

一个立体的馆藏,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直观地受到校史文化的熏陶。校史中的建筑物变化、不同时期展报、具有影响力人物、不同时期管理制度等无不展现校园人文气息,以其厚重的文化感和历史穿透力,给不同时期的学生给予感召和启迪,把学校变迁中引领人物图片、当年制定的规章制度、教学成果展示、录取人数变动、历年录取名校学生姓名等等,制作成展板、广告牌、课件等,学生通过参观了解,感受颇深,更能激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通过研究、挖掘、整合校史资源,达到育人价值。所以只有从各个层面不断拓宽校史资源,多途径、立体化、视觉化的媒介渗透,才能更好地增强德育工作的引领性和实效性,能更好地补充德育教育工作。

3.5 巧用网络资源,借助多媒体展厅,拓宽德育育人途径

在德育教育中,如果把校史内容植入到自媒体德育教育或班会媒介中,会起到积极励志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的教育功能,同时,可以巧用地方学校特色资源,建设网络化校史展厅,把学校精神文化、校园发展、标的建筑物、校园景观等应用各种媒介形式进行展示,营造校史文化氛围,进而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网络阅读,越来越庞大,深刻,那么通过网络自媒体,会使学生越来越广泛的接触校史,也定会唤起学生对加强自身修养,优化品格,引发心灵共鸣,唤起感悟,陶冶情操。

4 对挖掘校史资源,构建特色德育教育设想和实践的反思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说过:学校建设首先要了解学校的历史,挖掘学校的优良传统。这说明校史研究在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我们没有关注到校史资源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加上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导致对非考试内容的学习不被重视,校史资源的挖掘缺少统一系统的指导,致使利用校史资源进行德育教育毫无起色。而要大力推动陇南基层学校校史研究的深入,为进一步提高基层学校校史研究水平,学校管理者根据学生特点开展校史德育教育,组织宣传了解校史文化的活动,实施課程化的统筹校史德育教育。我们需要对此进行反思,需要不断提高对校史研究的思想认识,需要不断丰富和拓展校史研究的领域、范围和主题并挖掘其深层次的人文精神。

4.1 重视积累,动员各方力量,共建校史

对于基层学校来说,多种因素使得校史资料比较缺乏。往往是当时稀松平常的资料,日后却变得十分珍贵,甚至成为一件难求的“孤本”。因此,在注重积累的基础上,我们要多方搜集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影像资料和实物资料。积极拓宽多元化资源筹措渠道,广泛动员师生、校友、退休教师、档案馆(室)、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多方面为校史文化建设提供帮助。同时,受时间空间限制,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向校内外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征集校史资料。

4.2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深入挖掘校史资源

对于学校过去的积淀,是明日辉煌的基石,吸取历史经验,对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人对此认识不足,尤其陇南基层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对校史有着一些偏见,认为学校不足为道,校史研究没有意义。也正因如此,导致学校的校史资料简单、零散、残缺,散佚,校史研究资本为零。因此,改变观念,提高认识对校史建设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校史是办学思想、凝聚精神、积淀文化的摇篮,是激励师生共同成长的重要土壤,是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史也是学校发展历程的缩影,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校史研究有利于促进学校办学理念的传承和优良教育教学经验的发扬。

4.3 校史研究要专人化,专业化

专人化、专业化是校史资源开发利用得以开展的有力保障。校史工作人员,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学校应抽调专门人员负责校史编纂和校史展室的筹建工作,由在学校工作年限较长的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担任,因为他们在学校工作多年,熟悉学校管理工作情况,经历了学校很长阶段的历史,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学校的历史沿革、办学成果以及经验得失。校史展室建成后,还需要有专人负责日常维护,不能一劳永逸。在这方面,陇南徽县一中做得相当成功。校领导高度重视,亲自统筹协调,成立校史办。由擅长摄影的老师负责图片采集和处理;由档案室老师负责资料搜集归类;由擅长写作的老师负责文字编纂润色;由工会成员负责调查访问;由工会主席负责外围联络;由专业设计人员筹建校史馆。群策群力,使得徽县一中校史馆在陇南各学校中首屈一指,并编写出版了《徽县一中校史(八十年代分册)》。

4.4 编撰校史校本教材,使其成为德育教育阵地

校史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德育功能,具有提高德育公信力、增强德育影响力、提升德育亲和力、加深德育渗透力的独特作用,是对广大学生进行德育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对于促进爱校荣校的校风学风传承、加强艰苦奋斗的传统作风培养、增强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熏陶、激发顽强拼搏精神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价值。深厚的文化底蕴,光荣的爱国传统,成就卓越的校友等校史资源都是得天独厚的德育教育宝藏,学校找准切入点,寻找结合点使得校史资源成为特色德育教育阵地。如陇南宕昌县哈达铺镇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休整过的地点,是红军长征的“加油站”。哈达铺中学,以此开展“红色教育”;从陇南西和一中走出了我国著名楚辞学家、文献学家、先秦文学研究专家赵逵夫先生,西和一中以此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两当县香泉中学利用习仲勋领导的“两当兵变”旧址,进行“爱国教育”等等。我们还可以挖掘更多的校史资源对学生进行:公平教育、正直教育、诚实教育、勇敢教育、艰苦朴素教育等德育教育。

4.5 校史资源传播途径的多元化,德育教育的生动化

传统的校史传播多是参观校史馆(展室)、图片展、阅读文字资料、老师介绍等。而如今互联网成为信息传递,知识传播的重要媒介。利用自媒体传播是个极好的选择。自媒体包括:博客、播客、维客,搜素引擎、电子邮箱、网站、网络杂志、移动多媒体、楼宇视频、虚拟社区等等。我们选择不同的形式和途径,拓展传播方式,将校史传播工作渗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另外,我们还可以其他的现代技术手段:诸如数字光影、全息投影、地面互动系统、互动翻书系统、多点触摸系统使得利用校史资源进行德育教育生动多样。

(作者单位:甘肃徽县一中)

猜你喜欢

陇南校史师生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high school
大力推进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校史是新生入学教育课的好教材
A Study on Improv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Oral Ability
“互联网+”视域下校史文化传播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校史文化在高水平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甘肃陇南市青联推动青年创业活动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