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核心要义及时代价值

2021-12-17陈莉刘锐腾李江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时代价值发展历程

陈莉 刘锐腾 李江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美丽中国”的总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建和指导意义的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逐渐形成了一套以“生态文明建设六项原则”为核心要义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论述与工作实践,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把握其核心要义,凝练其时代价值,才能更好地构建新时代生态文明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发展历程;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11-0006-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世界生态环境治理和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和“怎样建设生态文明”三个重大问题,形成了一套逻辑体系严密的思想理论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的实践出发,探讨和总结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才能理解和把握好以“生态文明建设六项原则”为核心要义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而为解决当下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推进实施“五位一体”总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合与提升,源于其自身在不同地域、不同岗位丰富工作经验的积累与总结。从历史视野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萌芽、初显,到探索、实践,再到党的十八大后的确立与不断丰富完善,这与习近平在陕西梁家河插队,任职正定、福建及主政浙沪期间,注重生态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考和观念是一以贯之的。

(一)奠基在梁家河(1969-1975年)——兴办沼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

1969-1975年,习近平在陕西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七年,以大办沼气池为标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始萌芽。

地处黄土高原中心的陕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问题严重;革命老区延安地处偏远,农业种植受自然条件限制大,群众生活困苦。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暴露出来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发展并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困境[1]。习近平结合梁家河发展现实,引进沼气建设技术兴建了沼气池。沼气池的兴建,一是解决了群众烧火难、照明难的实际问题,极大改善了群众生活条件;二是有效缓解了树木砍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问题;三是解决了粪便堆积、群众生活卫生环境差的问题;四是利用沼气窝肥作用于农业,促进了地方农作物生长,农业增产和经济增收。从直面了解群众生活和生态环境问题到兴建沼气池的生动实践,奠定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萌芽的基础。

(二)起步在正定(1982-1985年)——制定正定规划,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初显

1982-1985年,习近平在河北正定县先后任县委副书记、书记,以制定《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标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始初显雏形。

在正定工作近四年,习近平对正定“高产穷县”的经济发展现状开展调研并进行反思。当时的正定,粮食种植单一,农业技术落后,经济结构不平衡,群众吃不饱。摘掉“高产穷县”的帽子,需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多种经营,也就需要建立合理的、平衡发展的经济结构。在反思正定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习近平前瞻性地意识到“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只有在生态系统协调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获得稳定而迅速的发展”。《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其中关于自然资源开发、水源开采、植树造林和严防新污染的具体办法,深刻阐述了习近平关于正定“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规划[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雏形初显。

(三)探索在福建(1985-2002年)——持续推进生态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

1985-2002年,习近平在福建省多个地方任职,以持续推进生态建设为标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探索中逐渐形成。

在沿海、多山、落后的宁德任职期间,习近平针对闽东的贫困局面,将资源的开發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生态建设三者结合,提出宁德要积极开发新资源,发展开发性立体种植业,强化水土保持,提高土地利用率等,促成闽东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将丰富的资源优势转为经济发展优势,继而获得生态效益,助力宁德摆脱贫困并推动生态发展。在福州任职期间,习近平主持修订了《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以下简称《设想》),将城乡绿化、污染治理和城市生态化发展等观点囊括其中,以社会发展战略高度用《设想》指导城市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主政福建期间,习近平提出将福建建设成“生态省”的战略构想,特别针对水土流失历史长、情节重的长汀县,大力推动长汀实施水土保持,在全国率先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行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推动长汀“火焰山”变“花果山”。

从落后地区以“资”促“发展”和问题地域生态治理,到“城市生态建设”设想与实施,再到“建设生态省”战略的构想与实践,在福建任职期间的习近平从多个方面持续推进福建生态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在习近平福建工作期间持续推进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四)应用在浙沪(2002-2007年)——余村经验、安吉模式与绿色浙江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

2002-2007年,习近平在浙江省先后任职代省委副书记、省长及省委书记,以推广余村经验、打造安吉模式和建设“绿色浙江”为标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得到发展。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指导浙江生态受损地区开展生态补偿自救并着力推进建设“绿色浙江”。针对开矿办厂使得“青山被毁,污水横流”的安吉和依靠矿山“卖石头”致使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的余村等地,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指导安吉和余村等地关停污染工厂及矿山,依靠优势农业资源,深挖优势生态资源,实现生态受损地区“蜕变”转型,形成可借鉴、可发展的安吉模式和余村经验。针对浙江省的生态建设工作,习近平提出“绿色浙江”的战略目标,以《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为纲领,以“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理论为根据,着重发挥浙江生态优势。从提出“两山理论”和“生态文明兴衰论”的重要论述,到形成指导地方生态环境治理的安吉模式和余村经验,再到实施“绿色浙江”的“建设生态省”战略,在浙江任职期间的习近平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促进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

(五)完善在中央(2008年至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确立

调任中央后,习近平在国家领导人岗位上不断总结和梳理趋于成熟的生态文明思想,逐渐形成一套体系完善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以人类发展、民族繁荣和人民幸福为立足点,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位置,在多场国际论坛、多个会议、多次调研中,针对地方、全国乃至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治理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论断,主持或领导出台了多项生态文明建设举措,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统筹推进包含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实施。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更是全面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正式确立。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

从梁家河知青到调任中央工作,习近平关于地方生态文明的发展建设理念也伴随着他的工作经历从萌芽、展露走向成熟,并最终被确立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对地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探索和生动实践中,习近平提出的“只有在生态系统协调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获得稳定而迅速的发展”“城市生态建设”“建设生态省”“两山理论”和“生态文明兴衰论”等,彰显并涵盖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体现了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观,即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不遵循自然规律,过度开发利用和破坏伤害自然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文明才会延续下去。当前自然资源过度开采,自然生态严重破坏,已严重危及人类生存。解决当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走弯路的问题,就需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原则,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就需要以恢复为主、节约先行、保护保底,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中国特色自然资源保护和自然生态修复制度[3]。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观

以“两山理论”为原则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体现了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观,即发展经济与建设生态并不是互斥的;绿水青山是生态资源,更是社会财富和经济财富。改革开放早期,“唯经济论”的发展模式致使环境和生态问题被忽略。解决当前日益凸显的生态环境问题,就需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原则,坚持贯彻绿色环保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型的新时代产业格局和生产生活新方式,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生态型经济新体系,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同共进。

(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惠普的民生福祉——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民生观

民生福祉原则体现了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民生观,即良好的生态环境关乎民众的生存和生活;打造良好生态环境就是要处理好人民群众的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创造人类宜居、幸福安康的生存和生活环境。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已严重危及民生。解决关乎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就需要从民众出发,了解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从空气、饮食、居住多个角度进行反思;就需要针对空气质量下降、水源污染、食物不洁、居住条件差等问题,进行整体治理与系统修复;就需要打造和提供更优质的生态绿色产品和人类宜居环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发展的向往。

(四)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观

以“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为原则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体现了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观,即人、田、水、山、土、树是一个整体,是统一的自然和生命系统。对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和生态保护漏洞进行治理,就需要按照生态系統的整体性原则,充分考虑自然和生命系统的各要素,统筹兼顾,构建完善的治理体系;就需要对整体生态系统进行全方位、多渠道、全过程的保护和治理,增强生态系统整体循环能力,维持生态系统统一平衡。

(五)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观

依靠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制度保护原则体现了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观,即用制度构成生态环境问题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从制度制定、法治约束、追责监督等多个环节,严格用制度管权管事,做到生态文明建设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要让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做到有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开展扎实有效。

(六)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观

共谋建设原则体现了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观,即生态文明建设关乎全球;世界各国应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共同应对生态环境污染和世界气候变化等问题,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解决全球性生态问题,就需要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主动、深度参与到生态问题的治理中,做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智慧贡献者、行动引领者;就需要积极推动全球性生态环境治理,加快推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建设“一带一路”,推动世界绿色发展,维护全球生态安全。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等生态文明建设六项原则,对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环境治理、资源开发、自然保护、经济建设、民生发展、生态系统整体性维护、法制监管和全球化共治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因而,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改善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现状;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实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有利于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繁荣;有利于在生态文明治理方面,为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建设,提供特色鲜明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一)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解决社会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论引领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和人口数量的增加,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海洋资源的过度捕捞、林业资源的过度砍伐和各类污染物的滥用乱排,使得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极端天气频繁出现,能源资源紧缺压力加大,生态环境形势日趋严峻,继续发展面临瓶颈约束,严重影响人类生活并危及人类生存,社会生态环境污染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生态难题[4]。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原则,为解决当前因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和破坏自然环境而引起的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解决该问题,就要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在自然资源保护和自然生态修复上投精力、下猛药,实施疏堵结合与标本兼治,对出现的社会生态环境问题实施恢复为主、节约先行,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新格局。

“两山理论”发展原则,为解决前期因追求经济增长而破坏生态环境导致发展经济与建设生态脱钩所引起的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解决该问题,就要意识到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二者因果相循,构建新时代新型生态经济体系,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发展原则,为解决前期因生态平衡被严重破坏,生态系统循环能力不足而引起的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解决该问题,就要根据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原则,对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综合治理。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惠普的民生福祉”发展原则,为当前影响并危及人民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解决该问题,就要始终将人民的幸福安康作为一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从空气、饮食、居住等多个关乎民众生活的层面进行生态治理,提供更优质的绿色生态产品,为人类提供更为宜居的绿色生态环境。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原则,为根除当前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工作中存在的监督管理不严格提供了理论指导。解决该问题,就要制定并全面落实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的最严格制度,让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治理工作做到有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保障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原则,为解决当前世界生态环境局部治理而整体恶化的社会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解决该问题,就要积极参加并倡导全球共同参与,从根本上解决全球性社会生态环境问题[5]。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繁荣的有力驱动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绿色发展道路,是五大发展理念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前提。“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惠普的民生福祉”发展原则,是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实现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有力驱动。建设人类宜居、幸福安康的生存和生活环境,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繁荣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和智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发展原则,是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驱动。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生态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文明的兴衰演替。只有尊重自然规律和保障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低碳清洁、节约高效、可循环发展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和系统保护、宏观管控、综合治理的生态环境循环系统,才能让中华民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原则,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建成经济强国、工业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力驱动。抓环保就是抓发展,保生态就是保发展。只有建设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型经济模式,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发展模式,才能使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也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原则,以现代化治理制度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将有力驱动美丽中国的建成和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只有从制度制定、法治约束、追责监督等多个环节,保障生态文明治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才能促进美丽中国和法治中国的建成[6]。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原则,是以全球整体推进的方式促成生态文明建设全球化、推进全球繁荣发展的有力驱动。只有号召全球各个国家共同携手应对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才能促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化发展,也才能推进涵盖中华民族的全球性的繁荣发展。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全球生态治理融汇中国智慧的发展指南

生态环境危机不是某个国家和地区的局部性问题,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已危及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成为全球性问题。如何进行全球性的生态修复补偿和环境治理,是世界各国须合力应对解决的问题。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积极参与并努力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建设绿色环保生态家园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五项发展原则,是面对保护生态环境这一全球共同挑战和责任时,提出的融汇中国智慧的全球生态发展的理论指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实效,也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彰显中国经验的实践指南。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原则,强调要以全球整体性推进方式促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化发展,是独具中国智慧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指南。针对环境污染影响民生、极端天气危及安全等世界性难题,中国积极倡导全世界各国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全球生态难题,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推动世界绿色和谐发展,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为人类社会永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周光迅,郑玥.从建设生态浙江到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启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07):76-81.

〔2〕赵莹,陆雪飞.“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基础及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0):13-15.

〔3〕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N].人民日报,2013-09-08(003).

〔4〕冯刚.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标志性成果[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07):62-67.

〔5〕陈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逻辑体系与实践着力点[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2):22-31.

〔6〕沈壮海.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境遇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7):6-8.

(責任编辑 曹彩霞)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Core Significance and Era Value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HEN Li, LIU Rui-teng, LI Jiang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723001,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new viewpoints,new judgments, and new thoughts on the governance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the general goal of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and formed a set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the "six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s the core. Only reviewing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relevant theoretical expositions and work practices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rasping its core principles,and condensing its value of the times, can we better build the new er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odernization in a new era.

Keywords: Xi Jinping's Thought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History; Time Value

猜你喜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时代价值发展历程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层路径探讨
绿色发展的“库布其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