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结局之辩
2021-12-17黄泽浩
黄泽浩
摘要:《浮士德》是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的代表作之一,是歌德耗费了毕生精力创作出的伟大作品,创作背景是狂飙突进之下的欧洲。书中的主要人物浮士德与恶魔梅菲斯特打赌失败,结局却没有如约定一样坠入地狱,文本对浮士德结局的合理性及历史价值,进行论述。
关键词:浮士德 狂飙突进 善恶统一 美丑一体
《浮士德》是歌德耗尽毕生心血完成的一部长篇巨作,创作于1768年,完稿于1832年,适逢启蒙运动结束,书中的主角浮士德在违背了魔鬼梅菲斯特的赌约后,并没有如约定坠人地狱,而是被天使带上了天堂。许多学者认为浮士德违背了赌约,结局应该是灵魂通往地狱,天帝偏袒浮士德才让他的灵魂飞上天堂。在我看来,浮士德不坠人地狱是有合理性的。
一、终极结局的悖论性
在《浮士德》开篇,魔鬼梅菲斯特先是与天帝打赌,天帝认为像浮士德这样的人类虽然在努力追求时总是难免迷误,但是他们即使在黑暗的冲动中也一定会意识到坦坦正途。魔鬼否认这一点,认为可以将他们引入魔路,在这一赌约的前提下,魔鬼与浮士德签订赌约,只要浮士德在某一瞬间说出“请停留一下,你真美呀”这句话,就将把灵魂交予魔鬼,并与魔鬼一同走向地狱。
浮士德:只要我一旦躺在逍遥榻上偷安,那我的一切便已算完!…你可以用享受将我欺骗——那就是我最后的一天!我敢和你打赌这点!
梅菲斯特:击掌吧!
浮士德:击掌就击掌!假如我对某一瞬间说:请停留一下,你真美呀!那你尽可以将我枷锁我甘愿把自己销毁!那时我的丧钟响了,你的服务便一笔勾销……①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赌约,而是天帝、魔鬼与浮士德的双重赌约。
在文本最后,浮士德失明,魔鬼招来死灵,为他挖掘墓穴,浮士德听到锄头的声音,以为这是响应他的号召前来移山填海的民众,顿时觉得大海变良田、人民安居乐业的新生活就要到来了,他满怀喜悦,情不自禁地喊出:“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接着便倒地死去。魔鬼认为赌约以自己的胜利而告终,便要夺取浮士德的灵魂,此时众天使将浮士德的灵魂从魔鬼手中抢下,将他领入天堂,天使们说道:“凡是不断努力的人,我们都能将他搭救。”
浮士德并没有如约定般堕入地狱,而是得到天使的救助,进入了天堂,有许多人认为天帝偏袒浮士德才让他的灵魂飞上天堂或者说作者歌德想为这位笔下的人物安排一个圆满的结局才这样描写结局,我认为不该如此想当然,而应该思考其中的深层内涵。
二、升入天堂的原因
在探讨浮士德结局的原因之前,我们应该了解浮士德博士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何天帝要派天使救他?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浮士德》是人生全部的反映与其他问题的解决。,心书中的浮士德博士几近经历了人生可以经历的一切,本书可以概括为五幕悲剧“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追求悲剧吸“事业悲剧”,代表着浮士德的五种不同经历。
一方面,我们看到浮士德博士在经历这些悲剧后仍然积极探索,不放弃自己的追求,不断前进,永不满足的进取形象。
最初的浮士德是一个聪明的学者,多年从事科学研究,已掌握中世纪的多种学问。远方的学生不断向他求教,世界各地都知道他学识渊博高深,但是,浮士德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知识浅薄,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
与魔鬼签订赌约后,浮士德在追逐前方的同时,想要造就“惊人的功业”,具体说来,就是围海造田,征服自然,发展生产。他说:
“如能把骄横的渐洋逐离海边,使那斥卤的地带不准更宽,把海洋逼到它自己的心坎,那岂不是很有趣味的流连?这一步一步地在我胸中盘旋,这是我的志愿,我要使它实现。”①
为了造福人类,浮士德一步一步探求着,为实现这一伟大人生目标而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就是在他年逾百岁、双目失明之后,也依然顽强地从事着“为千百万人开拓出疆土”、要看见“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的事业。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窥见的是博士在这些悲剧中犯下的罪过:在爱情悲剧中,浮士德为了幽会,把药给了玛甘泪下在她母亲的杯子里,导致母亲的死亡。他的哥哥得知此事后和浮士德决斗,浮士德又在魔鬼的帮助下杀死了哥哥,害得玛甘泪家破人亡又身死狱中;在“政治悲剧”中,我没有看到一位为百姓做出什么功绩的政治家形象,而是一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了实现功名利禄不断追求的世俗人;由于对海伦念念不忘,浮士德的学生引导浮士德与海伦结合,并生下一名孩子。美其名曰是对于美的追求,恐怕对于海伦美貌的垂涎之情也不在少数;在整个过程中,对魔鬼梅菲斯特颐指气使、出言不逊又离之不开。
我看到的浮士德博士形象是矛盾的统一体,世俗与纯洁统一、欲望与理性统一、享受与进取统一……他并不是完全的善,或者说他的善其实并不纯粹。
其次,浮士德博士最后的独白:
这里边是一片人间乐园,外边纵有海涛冲击陆地的边缘,并不断侵蚀和毁坏堤岸,只要人民同心协力即可把缺口填满。错!我对这种思想拳拳服膺,这是智慧的最后结论: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我愿看见人群熙来攘往,自由的人民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我对这一瞬间可以说:“你真美呀,请你停留一下!”我有生之年留下的痕迹,将历经千百载而不致湮没无闻——现在我怀着崇高幸福的预感,享受这至高无上的瞬间①。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时的他心中装有的是全人类的自由与进步,他的目光不再停留在自己、个人的得失上。在五幕悲剧后,他的意识从个人到集体、从狭隘到祟高。这也是他最后的高尚形象。
虽然他最终还是说出了“你真美呀,请你停留一下”,但是在我看来,这根本不算是满足与停留,或者说他感到满足的,是想象中的人们为了未来的自由與美好生活而不断开拓新疆界、争取新的目标的状态,这个状态本就不是停滞的,仍是在前进的。让浮士德停留的是“不停留”“不断前进”的状态,在本质上构不成满足与停留。
其次,即使浮士德说出了“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这一句违反赌约的话语,输掉了与梅菲斯特的赌约,但是,正如前面说到的,我们不能忘记上帝与魔鬼也打了一个赌,赌的是人类在欲望、享乐与困难面前,最终是否能够找到前进的方向,在走向歧路之后是否还能迷途知返,在这一意义上,浮士德没有让上帝失望。虽然他在这一趟旅途中做错了许多事、犯下了不可数的罪过,但是在这些错误与罪恶之外,他仍然不忘初心,仍然为了全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追求与探索,最后在“满足”中死去。
他有罪恶,但更有至善。正如天使在带走他时所吟唱的那般:
“天人之群:跟来吧,帝乡的使者,天人的眷属,飘然遐举;犯罪者得宽恕,赋生机于尘土!喜看万类,欣欣向荣,徘徊行列,遨游太清!”①
他犯了罪,但是得到了天帝的宽恕,浮士德也说“我胸中有两个灵魂,一个满怀欲望固执在尘世,一个想脱离尘凡飞向崇高”。这才是真正的人类,不是完全的纯洁,不是完全的罪恶,而是二者的统一。这正是歌德想要歌颂的人类,就像雨果在《巴黎圣母院》序言中写到的那样“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与共”,这正是那个时代的典型特征,歌德作为自己作品中的天帝将浮士德这样的人类升人天堂。
狂飙突进的背景鼓励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个性解放,反对一切阻碍人的发展的僵化保守的教条,秉持个人情感至上的观念,实现人性的光辉,这正是《浮士德》所寄予的重要思想。
三、结局的历史性意义
浮士德是一个善恶统一的、虚构的、象征性的艺术典型。这一形象浓缩了歌德本人一生的生活经历、思想体验,歌德不让浮士德坠人地狱,就是想在当时的时代潮流中描绘出一位人物典型。当时鄙陋的德国现实没有提供这种富有诗意的理想人物,歌德这样的结局安排,让我们看到在狂飙突进的背景之下,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即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的体现,他是人类不断自我追求、开拓进取、探寻生命意义的精神象征,寄予歌德对于人类发展道路的思考:不论是“权力”“美色”还是“欲望”,都不能让人的生命意义得到真正的实现,唯有为人类奉献、牺牲的大“我”精神才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与人生意义。
狂飙突进、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使浮士德升人天堂有着足够的背景支持,在其他时代背景下,浮士德或许会面临截然不同的结局。
首先,中世纪,贵族强调统治阶层的权威性、教会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思想禁锢、扼杀人权,在这样的背景下必然将浮士德打人地狱,而不是升人天堂。
当代社会,强调法治與契约原则,浮士德应如协议约定那般堕人地狱,但这是暂时的,相信浮士德可以通过自我救赎逃离地狱,最后升人天堂,这样的结局可能更让大众接受,既强调法治,又不失人性。
不论何种背景,将浮士德精神置于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都将是独特、熠熠闪光的存在,都将为人类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给予无限的指导意义。
注释:
①歌德.浮士德[M].董问樵,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②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参考文献:
[1]歌德.浮士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2]李柯霓.浮士德与梅非斯特主仆关系深层内涵探究[J].文学教育,2017(003).
[3]耿文忠.关于浮士德人生追求的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4]林清怡.从《浮士德》看浮士德的“追求”[J].现代交际,2017(19):90.
[5]林珊玲.《浮士德》人物形象浅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4.
[6]谭渊.《浮士德》中的善恶二元论[A].歌德研究专辑,2016.
[7]丁蔓,王琳.解析浮士德的现代人困境[J].外语教育研究,2016(1):53-57.
[8]俞娟.灵魂中回荡着的原型——浮士德的悲剧形象分析[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2):51.
[9]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