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痈”论治掌跖脓疱病

2021-12-17邹纯燕黄南车朝敏张成丹姚再业郭金孟陈昕月欧阳晓勇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脓疱中华医学会附子

邹纯燕 黄南 车朝敏 张成丹 姚再业 郭金孟 陈昕月 欧阳晓勇

摘要:掌跖脓疱病是皮肤科难治性皮肤病,易诊难治、复发率高,对病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都造成严重影响。中西医治疗本病各有其优点,中医中药从其安全有效、降低复发率、廉价等方面考虑是一个良好的选择。欧阳晓勇教授认为外痈乃因肠腑壅滞蓄毒外发导致,主张“药为方用,方随法出,执法有理,应变无穷”,通过辨证与辨病,遵循异病同治原则,运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本病,多获良效。

关键词:掌跖脓疱病;痈;薏苡附子败酱散

中图分类号:R758.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1)12-0100-03

掌跖脓疱病(pustulosis palmariset plantaris,PPP)是指皮损局限于手掌及足跖、对称分布的呈慢性复发性的皮肤病,呈现出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无菌性小脓疱,可伴角化、鳞屑、瘙痒等[1],其特点是好发于大小鱼际、足跖、足内侧缘。目前西医学将其列入局限型脓疱型银屑病的范畴[2],中医学则认为其属“瘑疮”范畴。西医治疗本病方法较多,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口服药物主要包括维甲酸类药、雷公藤多甙片、免疫抑制剂等;外用药物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维A酸类、维生素D3衍生物等;物理治疗主要包含紫外线光照治疗、放射治疗、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法在短期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但长期应用后副作用大、停药后易复发,且部分药物及治疗价格昂贵[3],部分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因此出现担心或排斥心理。中医中药治疗本病有其独特的优势,吾师欧阳晓勇教授从事临床工作30年,钻研中医古籍,尤善用经方治疗皮肤病,结合临床经验,认为外痈实因六腑(包括肠腑)壅滞蓄毒,留而为痈,禀胃气外发于四肢,化腐为脓,主张从“痈”论治掌跖脓疱病,以薏苡附子败酱散为典型代表方,总结如下。

1 从“痈”论治PPP的理论依据

《疡科心得集》申明外疡实从内出论:“夫外疡之发者,不外乎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气血、标本”。此篇详细论述了外疡从内治之理,反对以外治外,不辨阴阳虚实。“脏腑受病之根源,皮肉结疡之枝叶”,内外兼治以疗疮疡乃求本之法。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3条:“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此条文论述之证是湿热蕴结兼有阳虚,属寒热错杂之证;“其身甲错”,表现为粗糙、角化过度、干燥等,呈“鱼鳞”状,因患病日久,热毒之邪深入,由气分转入血分,气血凝结成痈,不荣皮肤,则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消肿排脓,温阳解毒。《医宗金鉴》:“痈生于内,则气血为痈所夺,不能外营肌肤,故枯皱如甲错也。”肺在体合皮毛,与大肠相表里,故腹部疾病亦可在外表现于皮毛。即所谓“在内之膜,如在外之肤”,即“肤膜同治”[4]。

掌跖脓疱病在中医学称为“瘑疮”。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瘑疮者……多著手足间,递相对,如新生茱萸子,痛痒,抓搔成疮,黄汁出。”《太平圣惠方》第六十五卷:“夫瘑疮者,由腠虚,风湿之气,折于血气,结聚所生也。”现代中医家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大多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与“湿、热、风”三邪密切相关[5]。《素问·调经论篇》云:“夫邪之生也……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病家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热蕴久化毒,或素体热盛,外感毒邪致毒热内盛,或因情志不畅,郁久而化火,兼外感风、湿或热邪,浸淫血脉,内外合邪,郁于腠理之间而致本病。脾主四肢肌肉,故而循经外发于四肢掌跖部位,血热外发则为红斑,热盛肉腐则化痈脓。然临床治疗中,久病必伤阳气,久病必瘀,湿热之邪交结致病情更加缠绵难愈,部分患者也兼有阳虚表现,如夜尿多、舌淡或边有齿痕、脉细缓等,因此治法上不仅除湿、排脓、解毒,尚需振奋阳气,兼顾标本缓急。

《外科启玄》云:“夫疮疡者,乃气血凝滞而生,岂有定位……因营气凝滞于五脏六腑之内,则为五脏六腑内痈疽,如凝之于皮肤之外,脑背肢腹之间,随处而名之。”由此看来,痈疽即可发于五脏六腑也可发于皮毛之外。四肢禀气于胃,肠痈与掌跖脓疱病病因病机一致,薏苡附子败酱散可治疗肠痈,移用于治疗掌跖脓疱病也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诚合异病同治之理。

2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义分析

方中薏苡仁为君,败酱草为臣,附子为佐药。原方剂量薏苡仁十分、败酱草五分、附子两分。薏苡仁味甘、淡。《神农本草经》云:“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功擅除湿健脾、排脓解毒;败酱草味辛、苦,微寒。《神农本草经》云“主暴热火创,赤气……热气”,《长沙药解》:“善破瘀血,最排痈脓”,有清热解毒,祛瘀止痛,消痈排脓之功;“久病大病宜通阳”,附子辛温,功效为回阳救逆,散寒止痛。主治一切沉寒痼冷之疾,《神农本草经》云“温中,破癥坚积聚血瘕”。久病阳气郁滞,不能鼓舞人体正气祛邪外出,少用其温经,破阴寒之邪所致血分凝滞,少火生气,加快周身气血流通,新生则积滞去,如《外科证治全生集》所言“然毒之化必由脓,脓之来必由气血,气血之化必由温也”。原方重用薏苡仁,轻用附子,两药比例为5∶1,使本方药性偏于寒凉,与疾病湿热之毒结聚,腐败脓已成的病机相合。

3 典型病案

患者,男,23岁。主因“双手红斑、脓疱伴鳞屑半年”于2020年10月25日来诊。曾自行外用药膏(具体不详)未见好转,为进一步治疗,遂来诊。现双手掌及指端对称性肥厚性红斑,上覆鳞屑,可见散在大小不等脓疱、水疱,瘙痒,轻度疼痛,无恶寒发热、口干口苦,纳可,眠可,二便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细。西医诊断:掌跖脓疱病。中医诊断:瘑疮,证属湿热蕴结证兼阳虚不足;治以除湿解毒、温阳透脓。方予生薏苡仁60 g,败酱草30 g,制附子配方颗粒30 g,玄参30 g,麦冬20 g,虎杖15 g,生地榆30 g,水牛角30 g,紫草30 g。7剂,水煎服,每次服150 mL,每日2次。二诊诉手掌部部分脓疱干涸,红斑颜色变淡,余无特殊不适,纳可,眠可,二便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细。原方加乌梅30 g,嘱患者服药时加冰糖20 g,取其酸甘化阴之意。再服7剂。三诊患者因停药一月余脓疱复发来诊,舌质红、苔花剥,脉细数。前方加地骨皮15 g入肺肾二经以凉血、退热除蒸,再服7剂。四诊服上方后上症好转,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前方减地骨皮,加大黄10 g以使湿热之邪从下而去,再服7剂。后多次复诊均在本方基础上加减用药,因方对证、药对病相契合,疗效显著。

按:该患者手掌及指端对称性肥厚性红斑,上覆鳞屑,对应“肌肤甲错”之象;其病程日久,脓疱、水疱反复发作,说明湿邪为患,缠绵凝滞;“热微则痒、热盛则痛”,故瘙痒、疼痛;脉沉细,说明久病必虚,患者出现里虚不足之症。方选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以除湿解毒、温阳透脓。薏苡仁健脾利湿清热,一方面健运脾气则气血运行正常,脾主四肢肌肉,肌肤得以濡养;另一方面,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水精四布,脾健则水液代谢正常,病理性的湿邪可祛除,则湿去热孤,热无所依;附子振奋阳气,温通气血,直达病所;败酱草清热解毒、排脓消痈;三药合用,可使湿热祛,阳气扶,经脉通,气血调和,肌肤得以濡养。加玄参解毒散痈肿;麦冬味甘,性平,益阴生津,顾护津液;虎杖、生地榆是欧阳晓勇教授常用以解毒、消肿、排脓药对;水牛角、紫草清热解毒凉血,取其“治热不用酸寒,犹救火不用水”之义。

4 小结

《理渝駢文》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欧阳晓勇教授从“痈”论治掌跖脓疱病,灵活运用了中医异病同治的    原则,谨守病机,证病兼治。临床情况千变万化,药为方用,方随法出,执法有理,应变无穷。经方的应用先通晓医理,后勇于尝试,小心求证,可获良效。

参考文献:

[1]张学军,陆洪光,高兴华,等.皮肤性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41.

[2]李健,杨森,张学军.掌跖脓疱病病因学与治疗学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2008:2.

[3]谢艳秋.掌跖脓疱病治疗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12(5):333-336.

[4]唐东昕,杨柱,刘尚义.“引疡入瘤、从膜论治”学术观点在肿瘤诊治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2016,57(20):1732-1734.

[5]阎慧军,孙文晛,孔志凤,等.孔志凤老师对掌跖脓疱病治疗经验小结[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13):155-156.

(收稿日期:2021-05-26)

猜你喜欢

脓疱中华医学会附子
艾科受邀参加第十八次全国内分泌会
第三届全国毛发学术会议
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四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
青蒿白矾煎洗治脓疱疮
治三叉神经痛
有毒的附子产值高
中华医学会计生学术会议呼吁
中药合紫外光照射治疗33例掌跖脓疱病临床疗效观察
耐寒与药效
脓疱症早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