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院签约管理模式对提高早产儿院外生命质量和生长发育的研究

2021-12-17刘丹邵世慧莫衬云蔡渝梦郑璞君杨海金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23期
关键词:头围早产儿家庭

刘丹,邵世慧,莫衬云,蔡渝梦,郑璞君,杨海金

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儿科门诊,广东东莞 523900

近些年来,随着围生期医学以及新生儿相关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早产儿的存活率逐年上升,有关新生儿出院后的生命质量及生长发育情况已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重点[1]。早产儿是指胎龄<37周的新生儿,尤其胎龄<34周的早期早产儿(early preterm infant,EPI),体质量多数低于1 500 g,也称为极低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2]。早期早产儿由于体内各脏器和系统发育不完全,免疫功能很低,极易因感染而致病,如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急性坏死性肠炎等,可导致患儿发育迟缓甚至死亡[3]。而在离院后,由于大多数家长缺乏相应的医疗和护理方面的知识,患儿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大大增加,给社会和家庭造成较大的经济负担。因此,通过开展延续性医护工作者院外诊治和护理改善早产儿这一日益增多的特殊群体的发育水平就显得更加重要而迫切[4]。社区医院家庭医生签约管理模式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院外包括社区和家庭内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干预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新生儿院外干预的应用十分少见[5]。故此次研究选择该院2019年7月—2020年6月收治的100名早期早产儿家属为研究对象,采用医生签约管理模式对早产儿进行防护,希望借此探索出医院外医疗诊治新模式对提高对早产儿生命质量和生长发育的管理方案,为我国新生儿防治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早期早产儿的家长100名作为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管理组和对照组,每组50名。管理组男28名,女22名;胎龄28~34周,平均(32.03±1.05)周;体质量1 000~1 500 g,平均(1 245±25.56)g。对照组男27名,女23名;早产儿胎龄29~34周,平均(33.28±1.03)周;体质量1 000~1 500 g,平均(1 250±28.36)g。以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次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同时早产儿家属知情且同意。纳入标准:①新生儿胎龄<34周且病情稳定的家长;②患儿家长无认知功能及语言交流障碍;③自愿参与调查。排除标准:①有精神性疾病或智力障碍家长;②有视听障碍及表达缺陷家长;③不能自主完成问卷家长。

1.2 方法

管理组实施医院签约管理模式的院外管理:(1)建立多种随访方式。包括医生日常门诊随访、社区和公卫电话服务站点健康咨询室随访。家庭医生或社区医生参与早产儿家庭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了解签约家庭医生服务中早产儿家庭需要掌握的科普知识、不良行为、活动方式及主动改变情况,遵医嘱规范进行用药和护理。(2)开通互动平台。主要包括服务站点固定电话、医生个人联系方式、服务医生服务热线电话或者微信。方便患者在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联系到医生,从而获得帮助。(3)实施健康教育活动。①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在社区或者服务站点举行健康教育讲座,2个月进行1次;由公卫医师、社区医生轮流主持。健康教育的对象为签约早产儿家庭,其他有兴趣的社区居民也可以参加。内容包括:早产儿流行现状、症体状征,如何时发现并发症、常用药物的选择、如何自我监测和预防并发症等。②参与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在社区举行早产儿自我管理小组活动,与健康讲座间隔举行,每2个月一次,1年内总计6次,主要面向签约的早产儿家庭家属。内容包括:每期一个主题,内容包括药物治疗、预防并发症和饮食控制以及在日常喂养治疗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等,由小组成员相互交流经验体会,选择控制好的早产儿家庭作为榜样,医生给予指导并对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③推广宣传:在服务站免费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册,在小区和公共场合张贴早产儿相关知识宣传海报。④优先建立家庭病床和上门服务: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优先提供上门服务,并根据病情及患者的家庭情况优先建立家庭病床。

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外管理:由医生每3个月进行1次随访管理。内容包括:进行生命质量和生长发育监测;了解早产儿恢复情况;适当提出合理营养的建议;督促患者到医院就诊等。

1.3 观察指标

①生命质量:采用简明生活质量量表(SF-36)[6]评价两组干预前后的生命质量情况,该量表包含生理机能、一般健康状况及精力等8个方面,共有36项,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说明生命质量就越高。②生长发育情况:观察并测量两组早产儿在出生后2、4、6、8、12月龄时身高、体质量和头围的平均值,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早产儿在干预前后SF-36得分情况比较

在进行干预前,两组早产儿SF-36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年的干预后,管理组早产儿SF-36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早产儿干预前后SF-36分数比较[(±s),分]

组别干预前干预1年后管理组(n=50)对照组(n=50)t值P值53.16±5.42 54.24±4.56 76.58±5.64 84.56±5.26 1.078 0.284 7.317<0.001

2.2 两组早产儿在各时期身长、头围以及体质量情况比较

经过1年的干预,两组早产儿在2、4月龄的身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6、8及12月龄时,管理组早产儿身长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的头围在各个时期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的体质量在2月龄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4、6、8以及12月龄时管理组早产儿体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早产儿各时期身高、头围以及体质量比较(±s)

表2 两组早产儿各时期身高、头围以及体质量比较(±s)

月龄身长(cm)头围(cm)体质量(kg)管理组(n=50)对照组(n=50)P值管理组(n=50)对照组(n=50)P值管理组(n=50)对照组(n=50)P值2 4 6 8 1 2 46.17±5.66 55.47±2.23 62.78±2.13 66.24±2.31 69.26±1.48 46.03±5.24 55.22±2.17 57.46±3.21 62.21±2.74 64.26±1.24 0.898 0.571<0.001<0.001<0.001 33.59±1.22 38.24±0.68 41.18±1.56 42.15±1.72 43.56±1.12 33.48±1.45 38.01±1.25 40.89±1.54 41.59±1.98 43.51±1.08 0.657 0.256 0.352 0.134 0.821 2.93±0.42 5.32±0.65 6.54±1.03 7.79±0.96 8.46±1.04 3.01±0.36 4.58±0.68 5.76±0.78 6.54±0.89 7.16±0.58 0.309<0.001<0.001<0.001<0.001

3 讨论

我国早产儿出生率居世界第一位,但医疗水平、服务举措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随着广大医疗患者对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要求不断增高,国内部分医院陆续开展了以家庭为中心的延续性医疗模式,用于早期早产儿的院外管理,有助于提高早产儿生命质量,促进生长发育[7-11]。

该次研究中,采用医院签约管理模式进行为期1年干预的管理组生命质量高于对照组,表明家庭延续性医疗服务对于提高早产儿的生命质量有良好效果。这可能是由于通过对早产儿家长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指导,并指导其拍摄早产儿居家医护系列视频,帮助早产儿家长进行日常生活指导操作演示,使家长对于早产儿的护理水平得到提高[12]。同时利用群开展互动活动,由医护人员在早产儿出院后通过建立网上交流群,用图片、视频等对早产儿家长运用在线交流的方法,进行网络访视健康教育,负责指导和解答家长的育儿问题,既能够为家庭带来后续的治疗管理,也能节约医院公共资源,降低医疗成本[13-15]。该研究还发现经过1年的院外管理,管理组早产儿的整体生长发育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这是因为医院签约管理模式下,医护人员始终将早产儿及其家属视为一个整体,能够充分考虑到早产儿目前发育所需要的生理及精神心理的需要,例如患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摄取奶量、氨基酸及维生素等,进而对家长进行指导,满足其需求,从而使其达到优质成长。

综上所述,医院签约管理模式能够及时且清晰地了解到早产儿的院外情况,可以对家属进行明确而高效的指导,有助于提升早产儿的生命质量和生长发育。

猜你喜欢

头围早产儿家庭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基于更快速的区域卷积神经网络的胎儿头围超声图像质量控制
家庭“煮”夫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头大的宝宝更聪明?
恋练有词
小囟门儿童预防性口服小剂量维生素D对头围及丹佛智能发育的作用研究
寻找最美家庭
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损伤早产儿预后的影响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