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整合与高技术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2021-12-17马力,徐广,高洋
马 力,徐 广,高 洋
(1.大连理工大学建设管理系,辽宁大连 116024;2.大连理工大学商学院,辽宁盘锦 124221)
在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的商业环境中,市场需求日趋多样化,技术更新加快,企业只有通过新产品开发才能不断创造利润并树立持续竞争优势[1]。然而,单一组织的市场嗅觉和有限资源已难以满足多方利益相关者的个性化需求[2],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已成为新产品开发的主流趋势。目前,利益相关者参与新产品开发的实践也已被众多企业认可,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整合利益相关者诉求已经成为价值共创战略的必然要求[3]。
合作网络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技术和信息交流对新产品开发具有重要影响[4]。现有研究中,新产品开发过程对利益相关者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多集中在企业间联盟与企业内部的利益相关者[5-6],较少关注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如竞争对手、消费者、宣传媒体等)。Adomako 等[7]证实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利益相关者管理来促进产品创新,而高技术企业作为高精尖技术产品开发的主体,其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整合过程更值得重视。在应对不确定环境方面,动态能力观点诠释了组织适应环境变化的弹性能力,考察组织如何有效地整合、构架以及重组内外部资源来达到竞争优势。虽然现有研究将情境、内部信息整合作为企业动态能力的关键变量[8],但很少有研究将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整合与企业动态能力联系起来。此外,在利益相关者整合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研究框架中,利益相关者信息资源的转化路径和内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让重要利益相关者参与到组织的决策和战略,既是出于伦理导向的要求,也能为组织提供关键的需求信息资源[9]。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将组织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纳入到新产品合作研发的框架体系下,从利益相关者认知、利益相关者互动以及适应性行为3 个方面界定利益相关者整合行为[10],探究其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同时,对利益相关者信息的收集和转换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新产品开发企业对利益相关者需求的满足,这种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也已被证实对组织绩效具有促进作用[11]。战略柔性作为组织适应环境动态变化的缓冲器,尤其是对于不确定性非常高的新产品开发等技术创新行为而言,柔性水平越高,组织越易于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因素[12]。因此,本研究将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和战略柔性融入研究框架,探究其在利益相关者整合与高技术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及调节机制。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理论基础
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平衡各方利益相关者取向为目标,已成为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Freeman[13]最早在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详细界定,即那些影响组织行为及目标实现,或是受到组织目标实现及其过程影响的个体和群体。关于利益相关者的分类,Freeman 从公司视角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内部(Internal)和外部(External)利益相关者。在此基础上,Sirgy[14]将其划分为内部利益相关者(Internal stakeholders)、外部利益相关者(External stakeholders)和远端利益相关者(Distal stakeholders)。Lankoski[15]根据权责统一原则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市场利益相关者(Market stakeholders)和非市场利益相关者(Non-market stakeholders)。无论何种划分方式,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于,组织应当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而不应该仅仅专注于股东财富的积累,将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价值主张纳入组织决策中,既是伦理要求,也是一种战略资源,这有利于确立组织的竞争优势[16-17]。
Donaldson 等[18]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划分为描述性、工具性和规范性三类。其中,描述性视角阐明了组织内外部环境中利益相关者的存在识别问题[19-20],工具性视角论证了利益相关者管理与组织绩效的关系[21],规范性视角则是建立在哲学伦理的基础上探讨利益相关者属性以及类型学分析[22-23],而本研究正是基于工具性视角探究利益相关者整合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目前,通过整合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而形成的响应能力已经被认作是组织的一种战略能力[24-25]。为了更好地将整合的利益相关者需求信息转化为企业新产品开发的知识基础,企业必须秉持以利益相关者需求为核心的特定目的,将其转化对利益相关者的回应能力,并形成可靠的行为模式,最终带来组织绩效的提升。
1.2 假设提出
1.2.1 利益相关者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
根据Sharma 等[26]的观点,利益相关者整合是企业在运营管理中鼓励利益相关者参与、将利益相关者的观点融入到企业决策中的行为实践。这一定义包含3 层含义:一是对利益相关者的认知,即识别利益相关者需求并了解这些需求的重要性及特点;二是利益相关者互动,即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双边互惠关系;三是适应性行为,即企业调整政策和目标来适应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动态变化,这一系列行为能促进合作网络中利益相关者间信任的发展[27]。
新产品开发绩效是衡量新产品决策过程以及产品开发成效的重要指标,代表新开发产品的创新程度[28]。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企业应投入时间和资源来确定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特性和重要程度,整合组织内外部的利益相关者诉求,进行优先级考虑并将其纳入到管理实践中。就组织内部的利益相关者而言,高层管理者、产品研发人员等个体层次利益相关者的背景特征被认为是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键因素,并决定了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战略选择和绩效水平[29]。在组织层次上,Sivasubramaniam等[30]探究了组织文化氛围、内部协调能力等组织内在因素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此外,外部环境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企业需要积极响应消费者等外部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变化,以实现新产品开发绩效的提升[31]。
关于组织外部的重要利益相关者,解雪梅等[32]基于在线社区视角,证实了用户参与及用户知识贡献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Dahl 等[33]研究表明,用户驱动型企业在整合客户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后,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将获得较高的满意度并开发出更受市场认可的产品。此外,通过与宣传媒体等分散的利益相关者群体合作,新产品开发企业可以获得过往无法获取的信息,提升可持续创新能力[34]。企业加强与竞争对手等利益相关者的互动,能够克服行业内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有助于企业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并克服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技术壁垒[35]。Claudia 等[36]研究指出,新产品的外观设计和功能应主要由市场需求来决定,适应需求的行为调整有助于构建品牌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情感联系,促进产品开发过程中创新绩效的提升。产品创新性是企业对新产品新颖、原创和独特的看法,而那些新产品极具创新性的企业,往往是因为它们倾向于对市场需求做出持续的适应性行为来提升市场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了解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偏好、加强利益相关者互动,并根据利益相关者需求做出行为策略的调整,有利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提升。由此提出假设:
H1a:利益相关者认知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具有促进作用;
H1b:利益相关者互动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具有促进作用;
H1c:适应性行为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具有促进作用。
1.2.2 利益相关者整合与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
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是指组织对获取、分发、解释和储存与利益相关者有关的知识而采取的行为倾向以及对利益相关者需求的满足程度[25]。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公司的股东(所有者)和经理(经营者)分别为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和日常管理,他们对新产品预期效益的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发展方向,而产品研发团队也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采纳员工建言来产生更多的设计创意,从而形成响应外部利益相关者需求的产品设计方案。
创业导向战略要求新产品开发企业不仅要听取关键利益相关者(如供应商、顾客等)的经验和见解,还要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中融入他们的需求。顾客作为新产品开发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Jayachandran 等[37]将企业的顾客响应能力划分为顾客知识响应和顾客速度响应,前者是指企业满足顾客需求的有效程度,后者是指企业对顾客需求做出反应的快速程度。在商业网络中,企业积极参与以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的知识获取,会比竞争对手更早地认识到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并能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作为供应链中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企业上游的原材料或技术服务供应商不仅在产品设计和研发过程中提供资源供给和技术改进升级,还影响着新产品研发合作网络中组织间的协调程度[38]。对于高技术企业而言,集成供应商积累了丰富的供应链优化经验,可以促进供应链中多个主体之间的合作学习,使新产品研发企业获得更多的新知识和创新解决方案。Luo 等[39]指出,主导零售商对制造商新产品的接受程度往往决定了新产品的成功与否。通过纳入多方的利益相关者建言,企业可以与客户的需求保持一致,因此能更好地理解和更快地响应快速变化的环境[40]。
在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动态分析后,企业与各类利益相关者建立了多样性的沟通渠道,这为企业获取创造性的知识信息提供了可能,通过加强彼此间的互动,企业可以了解到利益相关者更深层次的需求,实现集体知识的开发、共享和创新。因此,企业能够通过利益相关者整合能够产生新的知识和创意,制定产品解决方案用来应对复杂问题,形成对利益相关者的响应能力。据此,提出研究假设:
H2a:利益相关者认知对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H2b:利益相关者互动对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H2c:适应性行为对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1.2.3 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的中介作用
根据Eesley 等[24]的定义,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是组织基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信息整合而形成的对市场需求的满足能力。Mena 等[11]将组织学习过程中的知识获取、信息分配、信息解释以及信息储存与响应能力联系起来,并验证了响应能力对组织绩效的促进作用;郭净等[41]探究了B2B 情境下顾客参与对新产品开发绩效具有促进作用以及知识整合机制在此过程中起到中介作用。由此可见,企业所采取的响应行动与利益相关者需求整合为中心的学习过程有关,而在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作用路径中,企业对利益相关者需求响应的动态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供应商、企业间联盟以及顾客等市场利益相关者为高技术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提供了资源基础和需求信息,而高技术企业与特殊利益集团、政府机构和社区等非市场利益相关者(Non-market Stakeholder)的良好协作关系使得自身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更容易获取组织合法性地位并降低研发成本[42],因此能更好地促进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组织绩效的提升。Green 等[43]研究指出,新产品开发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双边互惠关系,主要包括参与、咨询、合作和信息共享等多种形式。企业加强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能够克服双方合作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有助于加强企业自身的学习能力并提升彼此双方的合作满意度[35]。高技术企业通过承诺、赞助和行为许可等非市场策略(Non-market Strategy)能够满足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利益需求[44],这种获取社会认可和组织合法性的利益相关者响应行为是其新产品开发业务成功的关键。首先,在商业竞争中,秉承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注重伦理意识(Ethical consciousness)的企业能将自身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有助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在生产实践中,高技术企业不仅要确保新产品研发过程本身符合法律规范的要求,还要保存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资料信息以防法律纠纷。再次,企业了解复杂网络关系中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地位,可以在与权威利益相关者发生冲突时通过积极主动的沟通谈判和战略适应来拓展组织的外部生存空间。有研究指出,中小企业在缺乏业务支持和技术能力的情况下,将顾客、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纳入其决策过程,是一种获得、维持及强化组织合法性的手段,并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响应市场需求[45-46]。
为了更好地将整合的利益相关者需求信息转化为企业新产品开发的知识基础,高技术企业必须秉持以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将其转化对利益相关者的回应能力,并形成可靠的行为模式,最终带来新产品开发绩效的提升。据此提出研究假设:
H3a: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在利益相关者认知与新产品开发绩效间起着中介作用;
H3b: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在利益相关者互动与新产品开发绩效间起中介作用;
H3c: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在适应性行为与新产品开发绩效间起中介作用。
1.2.4 战略柔性的调节作用
战略柔性是组织识别环境变化并快速做出回应,通过优化管理流程、重新配置资源来应对经营风险和市场不确定性的能力,可理解为组织迅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并区别于组织的制度刚性。Sanchez[47]将战略柔性划分为协调柔性和资源柔性,前者指企业通过协调机制的优化过程来重组内外部资源并建立新的资源链的能力,侧重于组织流程体系的柔性;后者指通过多种方法积累灵活资源的能力,侧重于对现有资源的功能转化。战略柔性被认为是企业在新兴市场中应对环境变化、在激烈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基于资源视角,现有研究关注企业对已有资源的配置能力以及对潜在资源的获取和吸收能力。对企业而言,资源刚性不利于新产品开发活动,而战略柔性作为企业重新配置资源的协调能力,能减少技术和资源刚性在新产品探索活动中的负面影响,增强企业适应性调整行为在动态能力形成过程中的作用[48]。战略柔性为企业提供了可靠的关键利益相关者信息获取、利用和转化的条件,从而增强了企业对技术创新等关键信息的吸收能力。企业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现有的资源和能力,还要提升获取外部利益相关者信息资源的能力,并将这些资源整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资源和能力[49],从而更好地响应消费者等重要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在价值观等心理层面,Zahera 等[50]指出,企业识别关键利益相关者需求和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可能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并通过企业管理者的前瞻式战略柔性及反应式战略柔性对此进行了阐释,证实了企业文化承诺与竞争环境中寻求新机会和应对威胁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就组织结构、运营流程以及文化方面的灵活性而言,具有较强战略柔性的企业允许组织中的团队和个人打破常规以优化管理流程和沟通机制,从而加强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并能积极地改变战略结构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12]。战略柔性是组织竞争力的来源,可以帮助企业获取重要的利益相关者需求信息,以应用到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创新过程中[51]。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中通过利益相关者整合来增强对市场需求满足程度的过程,受到战略柔性的影响,战略柔性本质上是企业服务于长期发展目标、与环境保持良性互动、基于动态能力的能力。由此提出假设:
H4a:战略柔性正向调节利益相关者认知对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的促进作用,即与低战略柔性相比,高战略柔性更能增强利益相关者认知对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的正向作用;
H4b:战略柔性正向调节利益相关者互动对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的促进作用,即与低战略柔性相比,高战略柔性更能增强利益相关者互动对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的正向作用;
H4c:战略柔性正向调节适应性行为对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的促进作用,即与低战略柔性相比,高战略柔性更能增强这种正向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尝试研究利益相关者整合对高技术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路径及内在机制。理论研究模型如图1 所示。
图1 理论研究模型
2 研究设计
2.1 变量测量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下所有变量均通过李克特7 级量表(1=完全不同意;7=完全同意)进行测量。研究中对相关概念尽量采用国际上比较成熟通用的量表,并注意与中国国情的结合。首先请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对问卷进行评价,修正和保证变量测度的规范性;然后,对高技术企业管理者进行预调研,询问题项的描述是否符合企业管理实际,并进行针对性的修改完善,在保证信度效度达标的基础上,确定各研究变量的测量题项。
(1)利益相关者整合。利益相关者整合是本研究模型的自变量,可理解为企业与各种利益相关者建立积极合作关系的能力。采用Plaza-Úbeda 等[27]开发的利益相关者整合量表,共有3 个维度,包括利益相关者认知、利益相关者互动、适应性行为,共16 个题项。
(2)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为中介变量,使用Mena 等[11]开发的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量表,从组织对利益相关者需求变化的感知、回应、协商、调整及满足等共5 个题项进行测量。
(3)新产品开发绩效。新产品开发绩效是本研究模型的结果变量,可理解为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效率的评估,代表新产品的整体市场绩效。借鉴Molina-Castillo 等[52]新产品开发绩效的测量方式,通过与主要竞争对手在新产品成功率、开发周期、市场化时间以及市场潜力等方面的对比,测量新产品开发绩效,包括4 个题项。
(4)战略柔性。战略柔性是本研究模型的调节变量,表示企业在动态竞争环境中的资源获取能力和服务提供能力。本研究使用Wei 等[53]的测度方式,从资源柔性和协调柔性两个维度共9 个题项进行测量。
2.2 数据搜集与处理
调研问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企业、个人的基本信息等人口统计学变量,第二部分是各研究变量的量表,包括利益相关者整合量表、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量表、战略柔性量表和新产品开发绩效量表。此外,为保证数据质量,问卷设置了反向计分题(如Q4:公司很少投入时间和资源去了解其利益相关者的特征)、定向选择题(如:此题为测试题项,请选择B 完全不同意),以把控作答者的认真程度,剔除随意填写的问卷。
数据调研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上通过Credamo 数据平台发布定向问卷,线下在北京中关村、大连高新区以及济南高新区走访高新技术企业,向企业管理者发放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2 份,回收率为96.4%。在回收的问卷中,将存在缺失值(漏填)、反向计分题作答不合理(未准确理解设问)、定项题选择错误(未仔细审题)以及填写存在明显的规律性(均为同一选项、ABAB式答案)的问卷剔除,最终有效问卷369 份,有效率为76.6%。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 所示。
表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 实证分析
3.1 信效度检验及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采用Alpha 系数来检验各量表的信度。如表2 所示,各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Alpha 系数都大于0.8,其中战略柔性的Alpha 系数大于0.9,说明测量量表的信度较高,测量量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内部一致性。
表2 信度分析
为检验问卷数据可能存在的同源方差问题,在统计控制方面,通过Harman 单因素方差分析来检验研究样本数据的同源方法偏差,运用SPSS26.0 对问卷量表的所有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所有题项的KMO 和Bartlett 球形检验均处于可接受范围内,并且所有特征根值大于1 的因子总变异解释量为64.832%,其中第一主成分因子只解释了16.151%的方差变异量;因子解释变异量未超过上限值50%,不超过总变异解释量的一半,因此数据不存在显著的共同方法偏差。
同时,使用AMOS22.0 对量表进行效度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六因子模型的拟合指标明显高于其他5个比较模型。在六因子模型中,χ2/df 小于3,RMSEA小于0.05,CFI、NFI、IFI 和TLI 等4 个指标均大于0.9,达到可接受水平,说明各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六因子模型的拟合结果为:χ2=634.727,df=512,χ2/df=1.240,RMSEA=0.026,CFI=0.9 81,NFI=0.910,IFI=0.981,TLI=0.979,效度检验结果如表3 所示。
表3 效度分析
在量表效度检验之后对题项的区分效度进行检验,通过各研究变量的AVE 值平方根与其相关系数的比较关系来检验区分效度。如果各研究变量的AVE 值的平方根大于它与其他变量的相关系数,则表明该变量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结果表明,各研究变量的AVE 值的平方根均大于它与其他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各变量的区分效度良好。
表4 显示了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以及相关系数。分析表明,利益相关者认知、利益相关者互动、适应性行为、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战略柔性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存在相关显著相关关系,符合本研究的分析预期。
表4 相关性分析
3.2 假设检验
3.2.1 直接效应检验
对于假设检验,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如表5 所示,将利益相关者认知(KOS)、利益相关者互动(SI)以及适应性行为(BOA)作为自变量,并分别将新产品开发绩效和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作为因变量,来验证利益相关者整合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主效应以及利益相关者整合对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的直接效应。模型1~3 为3 个自变量对因变量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回归模型构建;模型4~6为3 个自变量对中介变量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的回归模型构建。
表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由模型1 可知,利益相关者认知对新产品开发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β=0.264,P<0.01),假设H1a得到验证;由模型2 可知,利益相关者互动对新产品开发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β=0.237,P<0.01),假设H1b得到验证;由模型3 可知,适应性对新产品开发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β=0.174,P<0.01),假设H1c得到验证。由模型4 可知,利益相关者认知对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β=0.421,P<0.01),假设H2a得到验证;由模型5 可知利益相关者互动对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β=0.303,P<0.01),假设H2b得到验证;由模型6 可知,适应性对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β=0.261,P<0.01),假设H2c得到验证。
3.2.2 中介效应分析
本研究用Bootstrap 法检验中介效应的显著性,即3 个自变量通过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到新产品开发绩效的间接效应(a×b)是否显著不等于0。分析过程包括依次检验结果和Bootstrap 法在95%水平的置信区间,并将行业领域、成立年限、企业规模和所有制类型作为控制变量。
由表6 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中介模型主要路径系数的完全标准化结果可知,利益相关者认知通过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间接效应a×b=0.159(P<0.01),置信区间为[0.091,0.317],区间不包含0,间接效应系数显著,表明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在利益相关者认知与新产品开发绩效间具有中介作用,验证H3a。利益相关者互动通过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间接效应a×b=0.162(P<0.001),置信区间为[0.123,0.335],区间不包含0,间接效应系数显著,表明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在利益相关者互动与新产品开发绩效间具有中介作用,验证H3b。适应性行为通过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间接效应a×b=0.109(P<0.05),置信区间为[0.011,0.252],区间不包含0,间接效应系数显著,表明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在适应性行为与新产品开发绩效间具有中介作用,验证H3c。
表6 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中介模型主要路径系数的完全标准化结果
3.2.3 战略柔性的调节效应检验
本研究通过总效应调节模型检验战略柔性的调节作用。为了减少回归分析过程中多重共线性带来的不利影响,将自变量与调节变量先做中心化处理,然后相乘得到交互作用项,通过PROCESS3.5 进行回归分析,并把行业领域、成立年限、企业规模和所有制类型作为控制变量,如下表7 所示。
(1)战略柔性在利益相关者认知与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之间的调节作用检验。由表7 模型1~3可知,利益相关者认知对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的回归系数β=0.430(P<0.001)显著,战略柔性对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的回归系数β=0.151(P<0.01)显著,利益相关者认知与战略柔性的交互项的回归系数β=0.096(P<0.05)显著,即战略柔性在利益相关者认知与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之间的正向调节作用显著,验证H4a,调节效应如图2 所示。
图2 战略柔性的调节作用(H4a)
(2)战略柔性在利益相关者互动与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之间的调节作用检验。由表7 模型4~6可知,利益相关者认知对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的回归系数β=0.397(P<0.001)显著,战略柔性对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的回归系数β=0.177(P<0.01)显著,利益相关者互动与战略柔性的交互项的回归系数β=0.192(P<0.01)显著,即战略柔性在利益相关者互动与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之间的正向调节作用显著,验证H4b,调节效应如图3 所示。
图3 战略柔性的调节作用(H4b)
表7 战略柔性的调节效应检验结果
(3)战略柔性在适应性行为与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之间的调节作用检验。由表7 模型7~9 可知,适应性行为对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的回归系数β=0.377(P<0.001)显著,战略柔性对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的回归系数β=0.175(P<0.001)显著,适应性行为与战略柔性的交互项的回归系数β=0.020(P>0.05)不显著,即战略柔性在适应性行为与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未能验证H4c。
4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研究证实了高技术企业利益相关者整合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促进作用,以及这种促进作用的产生机制和条件。即高技术企业通过利益相关者整合能提升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和新产品开发绩效;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在利益相关者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战略柔性正向调节利益相关者整合与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的正向作用,具体而言,战略柔性越强,利益相关者认知、利益相关者互动对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的促进作用越强。但战略柔性在适应性行为与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适应性行为作为一种事后调整,对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响应存在滞后性,而且在“社会责任”的道德约束下允许各利益相关者参与新产品开发的效果并不总是受到企业动态能力的影响。
4.2 理论启示
第一,本研究从利益相关者管理视角阐释了利益相关者整合与高技术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作用机制,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利益相关者整合对企业产品创新的直接影响,在商业策略中对利益相关者信息的整合也依赖于投资环境管理系统[54],缺乏对有关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的作用机制研究。本研究在利益相关者整合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提升路径中,将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作为中介变量,并将战略柔性作为利益相关者整合与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之间的调节变量,更细化了利益相关者管理对产品创新和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
第二,本研究选取中国本土的高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发展中国家的实证检验依据丰富了利益相关者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研究。关于利益相关者整合对新产品开发绩效、产品创新的研究多集中在北美发达国家的新创企业[55],缺乏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高技术企业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管理过程也更值得探讨。本研究发现,中国本土的高技术企业通过利益相关者整合仍然正向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补充了源自发展中国家的理论依据,凸显了利益相关者管理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重要影响。
第三,本研究通过验证战略柔性对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这一中介变量的作用说明了利益相关者整合行为与组织协调特性的交互作用对企业动态能力形成的作用机制,丰富了“组织行为-动态能力形成”的研究框架。本研究认为,对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整合行为与战略柔性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对现有“组织行为-动态能力形成”研究框架进行了补充。
4.3 管理实践启示
企业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利益相关者信息资源整合的重要性,不仅要关注股东、新产品研发团队、企业联盟等内部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还要关注消费者、供应商、政府等重要的外部利益相关的需求信息,从而为新产品开发绩效的提升奠定基础。企业通过加强对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认知,识别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并了解这些需求的重要性及特点,明确各类利益相关者在关系网络中的相对位置,从而做出优先排序并融入到企业的战略决策中;企业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要加强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增强参与、咨询、合作和信息共享等形式的多边互惠关系,克服多方合作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提升企业自身的学习能力并提升彼此双方的合作满意度;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做出适应性行为调整,从而更好地平衡多方组织的利益关系,在多方的价值诉求融入到商业战略和新产品开发的过程中,从而增强合作满意度,达到多方共赢。
此外,企业还要充分发挥利益相关者响应能力、战略柔性等企业动态能力在利益相关者需求信息转化过程中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促进作用。高动态能力的企业比低动态能力的企业能够更有效的开发和把握新的市场机遇,因而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备更多的优势。新产品开发企业要能积极响应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响应行为和实际能力。在不确定环境中,企业的资源柔性能以低成本转变刚性资源的用途,利于实现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导向的新产品开发创新;而协调柔性降低了企业的运作刚性,在利益相关者需求信息整合后进行的战略调整和适应性行为将更加顺畅。因此,高技术企业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要加大合作网络中的信息整合,形成能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响应能力,并从组织运作、资源转换以及流程优化等方面增强自身的战略柔性,从而更好地促进新产品开发绩效的提升。
4.4 不足与展望
首先,本研究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采集数据,所涉及的研究变量都是由企业管理人员报告的,对于报告内容,可能存在主观性自利倾向和同源偏差影响;未来的研究设计可以以企业为中心并涵盖各主要利益相关者,进行多来源的数据搜集,运用主观评价和客观指标两种方法测量新产品开发绩效,也可通过互评等数据匹配的方式测量利益相关者整合过程中的真实情况。
其次,本研究搜集的是同一时间截面上的数据,对企业在利益相关者信息整合后的响应能力形成缺乏后续跟踪,进一步研究可以采用纵向追踪设计,通过准实验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探究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过程,对利益相关者整合前后的绩效变化进行探究。
最后,未来可以继续深入探讨利益相关者整合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以此进一步明确利益相关者整合与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的其他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从而完善利益相关者管理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