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的学前教育课程建设探索
——评《中国地域文化研究》
2021-12-17王建頔
书名:《中国地域文化研究》
作者:权锡焕
出版社:岳麓书社
ISBN:978-7-8066-5975-5
出版时间:2017 年11 月
定价:12 元
地域文化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于学龄前儿童教育的文化氛围营造起到关键作用。基于地域文化的学前教育课程建设探索将推进学龄前儿童的学前教育,有利于学龄前儿童在生活中体验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活,实现生活和学习的融合。由权锡焕编著、岳麓书社出版的《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一书,基于中韩两国学者对中国地域文化的学术研究成果,分别对中国地域文化划分问题、《中华文化通史》与《中华文化通志·地域文化典》中的园林建筑及文化地域特征展开论述。
《中国地域文化研究》全书共包括七章。第一章主要探讨中国地域文化的划分问题。第二章以《中华文化通志·地域文化典》为例,对其中所包含的佛教内容进行评述。第三章以《地域文化典》相关卷宗分析为出发点,详细分析了《中国文化通志》中与民俗文化有关联的内容。第四章对中国公演艺术的地域性特征的研究方法进行简要概述。第五章和第六章基于对《中华文化通志》的研究,深入探索中国园林和建筑的地域性特征。第七章以《中华文化通志》为例,着重阐述中国文化地域性特征的产生原因与发展契机。本书内容涉及到各地域的社会及文化因素,将有利于从整体的角度全方位观察中国。
结合该书,基于地域文化的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探索价值。地域文化包罗万象,其中既包括各类如民族服饰、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包含诸如故事、传说、歌谣、谚语、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成为学前教育课程的优秀资源。学前教育教师可以地域文化为特色,以此探索学前教育课程建设。
第一,地域文化可以穿插于课程建设的理念。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包括课程目标制定、课程资源整合、课程内容设置、课程实施与评价等环节。首先,在课程目标制定环节,教师应遵循发展性原则,其目标制定不仅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要注重学龄前儿童核心素养的养成,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培养。其次,在课程资源整合环节,教师应遵循就近原则,将学龄前儿童熟悉的地域文化作为课程资源,促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再次,在课程内容设置环节,教师应遵循连续性原则,根据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基于地域文化合理设置课程内容,确保其在难度上保持递进性、课时上保持连续性。最后,在课程实施与评价环节,教师应遵循多样性和多元化原则,一方面保证课程在校内校外及课堂上下均可实施,同时以儿童发展为中心,采取兼具多样性和灵活性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根据学龄前儿童年龄特点进行评价,在此过程中尊重个体差异性及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从而客观地、动态地评价课程质量。
第二,课程建设需要以协同发展地域文化与学前教育课程建设为核心,将地域文化转换成学前教育课程资源。首先,教师要对地域文化加以理解,同时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总目标,基于课程资源的差异和儿童年龄特点设置不同的课程目标。其次,地域文化与学前教育课程建设需要同步进行。教师应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搭建地域文化与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的桥梁,即基于时空的差异性,建构“联动进行”“日常实施”“互联网+”“家校合作”等课程实践方式,最终实现地域文化与课程建设在学龄前儿童活动中的同步进行。
第三,课程建设可以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实践活动、书籍和网络传媒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存在方式,对于学前教育课程的载体产生影响,通过对两者内容进行融合,能够有效增强地域文化的教育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实施路径加以理解:一是基于地域文化的民族活动在课程目标指导下转换为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这样原本复杂的民族活动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操作步骤上都将得到简化,有利于设计更适合于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和更适合于儿童活动的课程。二是基于儿童的认知水平精选并简化与地域文化有关的民族专著,然后编辑成儿童读本。三是精选并简化存在于网络传媒的地域文化,同时保持地域文化相关的教育功能,以丰富的网络资源,确保课程建设的可持续性,这样也可为地域文化提供新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