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山地区稻茬直播油菜适宜品种筛选试验

2021-12-17吴林元杨晨晨朱平平宋秧泉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12期
关键词:昆山市抗寒性分枝

尤 娟 吴林元 杨晨晨 朱平平 宋秧泉 史 平

(1.昆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江苏昆山 215300;2.昆山市周市镇农村工作局 江苏昆山 215300)

昆山地处江苏南部,属长江下游油菜主产区。受生产成本上涨及效益下滑影响,全市油菜生产面积已由2000年的12.30万亩下降至2019年的0.35万亩。近年来,随着耕地轮作休耕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油菜因肥田效果佳、种子成本低而成为主要绿肥作物,自2016年起,昆山市将种植油菜用于绿肥压青还田作为一项耕地轮作换茬措施给予补贴。在补贴政策扶持下,绿肥油菜面积逐年增加,2019年达到近4万亩。由于不产生直接效益,如政策调整,油菜生产恢复的现象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积极探索稻油周年轮作技术、充分提高油菜种植效益,是实现昆山市油菜生产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试验引入4个江苏主推油菜新品种,通过稻茬直播轻简化种植,分别考察农艺性状、产量表现、抗性表现等,筛选适宜本市稻茬直播的油菜品种,并明确各品种的特色潜力,为昆山市稻油轮作模式更好地开展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本试验选用江苏及苏南地区主推品种苏油7号、苏油8号、宁杂1818及宁杂1838为筛选对象,种子由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提供。

1.2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20-2021年进行。试验地点位于昆山市周市镇永共村农场,田块平整,前茬种植水稻常农粳12号,亩产600 kg左右。水稻收割后秸秆全量还田,经旋耕开沟复式机作业后,于2020年10月26日人工撒播油菜,播量7.5 kg/hm2。基施45%复合肥675 kg/hm2,11月22日追施尿素150 kg/hm2作为苗肥,2月24日施尿素150 kg/hm2作为薹肥。2020年底至2021年初,昆山市遭遇超强寒潮天气影响,48 h降温15.2℃,最低气温达-8.6℃,且低温持续时间长,油菜普遍发生严重冻害。为挽回冻害损失,2021年1月30日追施45%复合肥150 kg/hm2及尿素75 kg/hm2作为恢复肥。生育期内进行杂草及病虫害防治。

1.3 调查内容与方法

观察记载油菜出苗期、开花期及成熟期,并于4月28日每个品种取样10株,调察植株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密度及千粒重除外)。油菜采用改装后的久保田PRO688联合收割机一段式收获,在收割后沿田块对角线方向调查3个点,每个点计数1 m2株数,以计算平均密度;收割获得的菜籽取样测定水分及千粒重,按8%水分计实收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表现

由表1可知,4个油菜品种在昆山地区前期出苗进度、花期持续时间差异不大。宁杂1818及宁杂1838两个品种在昆山地区初花期及成熟期表现类似,均较苏油7号及苏油8号提前2~4 d,苏油8号花期及成熟期均较苏油7号提前2 d左右。

表1 不同油菜品种在昆山地区的生育期表现

2.2 品种农艺性状比较

由表2可知,4个品种农艺性状差异明显。株高上,宁杂1818最高,宁杂1838最低,高度相差近25 cm,苏油8号与宁杂1818相近,较苏油7号高约11 cm。苏油7号基部茎秆最为粗壮,宁杂1818次之,宁杂1838最细。苏油8号分枝点高度最高,宁杂1818次之,苏油7号最低。品种间分枝点与株高比例与分枝点高度表现一致,苏油8号及宁杂1818分枝发生部位均为株高50%以上,苏油8号达61.25%,苏油7号最低,仅占株高的37.85%。宁杂1838主轴长度42.89 cm,在4个品种中最长,其次为宁杂1818、苏油8号,苏油7号最短,但品种间差异不显著。4个品种薹茎段长度、薹茎段长度占比及单株一次、二次分枝数差异明显,苏油7号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其他3个品种间无显著差异,苏油8号最低,苏油8号株型最为集中,而苏油7号则最分散,宁杂系列居中。

表2 不同油菜品种农艺性状表现

2.3 品种经济性状比较

各品种经济性状见表3。品种间单株角果差异显著,苏油7号最多,为171.8个,宁杂1818次之,苏油8号最低,仅为74.8个。角果构成上,以一次分枝角果数差异最显著,主轴角果数无显著差异,苏油7号二次分枝角果数最高。每角粒数,苏油7号最多,为25.34粒,宁杂1818最少,为21.32粒,苏油8号及宁杂1838相似,为22.8粒左右,这与品种单株分枝数表现一致。千粒重,苏油8号最高,宁杂1838次之,宁杂1818最低。单株产量,苏油7号最高,达19.76 g,宁杂1818及宁杂1838次之,均在12.85 g左右,苏油8号最低,仅为8.12 g。

表3 不同油菜品种经济性状表现

2.4 品种产量表现

从产量构成上来看(表4),苏油7号密度最低,不足30万株/hm2;苏油8号最高,每公顷57.75万株,近乎苏油7号的2倍;宁杂1818与宁杂1838差别不大,均在40万株/hm2左右。理论产量,苏油7号最高,宁杂1818次之,苏油8号最低。实际产量品种间差距较大,宁杂1818产量3 195.60 kg/hm2,4个品种中单产最高;宁杂1838次之,产量3 021.00 kg/hm2;苏油8号最低,产量2 680.20 kg/hm2。苏油7号实际产量与理论产量差异最大,原因可能是由于该品种分枝发生节位低,茎秆粗壮且薹茎段占比高,从而导致机械收获中损失率最高[1]。

表4 不同油菜品种产量表现

2.5 其他性状差异

由于本试验品种间播期、播量相同,种子发芽率无明显差异(数据未列出),且管理措施一致,因此分析最终密度的差异可能与油菜品种抗寒性有关,推测苏油7号抗寒性较差,苏油8号抗寒性最强,宁杂1818及宁杂1838抗寒性较强。4个品种在生育期内均未出现倒伏情况,无明显病虫害发生。在薹高30 cm左右时,采摘宁杂1818菜薹,经品尝后反馈,适口性良好,可与本地特色农产品“阿婆菜”结合发挥其蔬用价值。

3 讨论与结论

综合各品种表现,本研究认为,4个油菜品种成熟期与本地小麦熟期基本同步,可与水稻轮作周年种植,且在做好水稻品种布局与茬口衔接、落实好播种及苗期阶段管理关键措施的情况下,可实现稻茬直播条件下取得理想产量表现。

4个品种间特性差异较明显,可以根据不同生产用途选用。苏油7号虽抗寒性表现不佳,但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植株长势旺盛,且茎秆粗壮、具有抗倒伏优势[2],适宜本地打造油菜花观赏景点及常规籽用生产选用,使用联合收割机一次收获时需注意降低收割环节产量损失。宁杂1818及苏油8号在株高高度上优势明显,抗寒性较强,适宜用于打造油菜花景点。宁杂1818还具有较高的产量表现,且菜薹风味较佳[3],但种子售价较高,建议本地有较高产量需求、菜薹蔬用或菜薹产品开发(如阿婆菜)的生产者选用。

本试验中各品种密度差异较大,特别是苏油7号与苏油8号间,由于密度对株高、茎秆粗度、分枝特性及产量等性状均有较大影响,因此,本试验中品种间在株型、产量等性状上的表现差异可能与密度差异有关[4]。另外,菜籽品质、薹用潜力及需肥特性等未能调查,还需在后续试验中逐步完善。本试验持续期仅为1年,且期间遭遇强寒潮极端天气影响,各品种在本地不同年份间表现的稳定性也需进一步验证。

猜你喜欢

昆山市抗寒性分枝
分枝大苗建园苹果树当年如何修剪
基于地基激光雷达的栾树分形特征分析
西番莲不同种质资源抗寒性测定
一株吊兰
油菜新品种评比试验总结
江苏省昆山市通联站
江苏省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夏健
江苏省昆山市通联站展示
江苏省昆山市陆家镇菉溪小学活动掠影
基于EMS诱变的晋麦90号小麦抗寒突变体创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