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注射方式在肿瘤患者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应用
2021-12-17吴建芳沈卫红
吴建芳,沈卫红,唐 烨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上海 200540)
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CIT)非常多见,目前注射白介素-11对其改善血小板减少有一定的效果。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是应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一种促血小板生长因子,可直接刺激造血干细胞和巨核祖细胞的增殖,诱导巨核细胞的成熟分化,增加体内血小板的生成,从而提高血液外周血血小板计数[1-2]。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常规采用皮下注射,但有文献显示,穴位注射法疗效优于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用药[3-4]。穴位注射法是中医重要的治疗和护理技术之一。该疗法是以辨证思想和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小剂量药液对穴位处的注入,将针刺、药理、穴位三者作用有效融为一体。穴位注射本身是一种注射给药方式,药物注入机体后,循经直达病所,发挥了药物靶向治疗的作用,故其药物的效能作用较其他注射方式要强,其具有用药量小、毒副作用小、吸收快、疗效佳的优势,是一种较好的给药途径。多项研究表明,穴位注射不同药物在治疗胃肠功能紊乱、促进剖腹胆囊术后肠蠕动恢复、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中均有一定效果[5-7]。目前关于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足三里穴位注射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比较足三里穴位注射与皮下注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在改善血小板减少方面的效果差异,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住院治疗的60例重度CIT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30~74岁,平均65.2岁,肺癌14例、乳腺癌10例、食管癌7例、宫颈癌6例、鼻咽癌5例、喉癌5例、胃癌4例、结直肠癌3例、肝癌3例、胰腺癌2例、尤文肉瘤1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8]中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无化疗禁忌证;化疗后血小板最低值<50×109/L;卡氏评分≥60分;患者知情同意;预计存活6个月以上。排除标准:临终,恶病质;治疗前合并其他血液系统疾病;治疗前存在感染;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临床分期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金医伦理科研-2018-21-02)。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n(%)]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由同一治疗团队的肿瘤科医师、中医科医师进行评估和治疗,治疗原则、方法均一致。两组患者均遵医嘱采用注射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百杰依)为治疗用药,按照50μg/(kg·d)的剂量注射,每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7 d。
1.2.1.1 对照组注射方式对照组遵医嘱采用皮下注射法。注射部位可选取上臂三角肌下缘、腹部、大腿前侧和外侧、背部等,一般多选用上臂三角肌下缘和腹部。皮下注射按照《临床实用护理技术操作规范》[9]中的要求严格执行。
1.2.1.2 观察组注射方式观察组遵医嘱采用足三里穴位注射。足三里的定位参考林文注[10]主编的《实验针灸学实验指导》,定位于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或膝关节后外侧腓骨小头下约5 cm处。由取得中医护理专业技能适任证的护理人员以2 mL注射器配以6号针头按规范抽取药液后进行注射。注射时,患者取卧位或坐位,充分暴露注射穴位处皮肤,操作者找准穴位并定位,避开血管、瘢痕进行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回抽无回血后缓慢推注药液后拔针[11]。左右两侧足三里交替注射。
1.2.2 评价指标
1.2.2.1 临床疗效在注射当天、注射第5天、第10天、第15天由不参与研究实施的研究者记录患者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临床疗效根据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情况分为显效、有效、进步、无效4种。显效:用药5 d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100×109/L,或是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升高20×109/L以上;有效:用药10 d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100×109/L,或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升高20×109/L以上;进步:用药10 d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有升高,没有出血症状,但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尚未达100×109/L或是升高值未达到20×109/L;无效:治疗15 d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未升高或是继续下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2.2.2 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由不参与研究实施的研究者记录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升至≥100×109/L的时间和<50×109/L的持续时间,时间均以d计算。
1.2.2.3 不良反应由不参与研究实施的研究者在治疗过程中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肌肉及关节疼痛、颜面四肢水肿、心悸、头痛、发热乏力等,不良反应以例数呈现。
1.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以频数、构成比描述,组间比较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4%,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n(%)]
2.2 两组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比较观察组注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后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升至≥100×109/L及降至50×109/L以下持续的天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比较(d,±s)
表3 两组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比较(d,±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30 30升至≥100×109/L的时间8.36±2.59 10.30±3.83 4.253 0.044<50×109/L的持续时间4.50±2.22 7.03±3.02 5.655 0.021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应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期间,患者主要有肌肉及关节疼痛、颜面四肢水肿、心悸、头痛、发热乏力等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有10例(33.34%)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3例(43.34%)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35,P=0.426)。
3 讨论
3.1 穴位注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对提高CIT的疗效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穴位注射已经应用于多种疾病中,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之一,该穴位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扶正祛邪的功能,能促进或增强机体的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11]。研究结果显示,穴位注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对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皮下注射(P<0.05),穴位注射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能较皮下注射组更快升至≥100×109/L(P<0.05),且外周血血小板计数降至50×109/L以下的持续天数更短(P<0.05),这与王春峰[12]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是由于穴位注射具有穴位、针刺、药物三者结合的作用:一方面,针刺和药物作用直接刺激了经络上的穴位;另一方面,穴位注射后药物在穴位处存留时间较长,可增强与延长穴位的治疗效能,并使之沿经络直达相应的病理组织器官,充分发挥穴位和药物共同治疗的作用[11]。
3.2 采用穴位注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的安全性本研究中穴位注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肌肉及关节疼痛、颜面四肢水肿、心悸、头痛、发热乏力。所有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均得以缓解,停药后均可自行消失,与皮下注射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这与秦垠[13]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穴位注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是安全可行的。建议医护人员今后在穴位注射时让患者取舒适体位,在常规消毒后左手以穴位为中心进行固定,右手握住注射器对准穴位后快速进针;注射过程中还应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注射后告知患者由于药物吸收时间因人而异,可能会出现局部的酸胀或疼痛,一般会自行消失,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在临床应用穴位注射时,应由具有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资质的护理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避免盲目注射;常规皮下注射可使用多个部位轮换注射,而足三里穴位注射法只有两侧足三里可供选择,若长期注射可能会对此处皮肤造成一定影响,在注射前应做好注射部位皮肤的评估。
4 小结
穴位注射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对肿瘤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起效快、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皮下注射相似,该注射方式值得推广。因本研究样本量有限且为单中心研究,建议后续可扩大样本量、开展多中心研究进一步验证,同时可进一步制定穴位注射的操作资质、要求及操作规程,以期能为护理人员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