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张家口宣化区燃料公司战国墓M3发掘简报*
2021-12-17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张家口市宣化区文物保管所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 张家口市宣化区文物保管所
2011年3月,张家口市宣化区文物保管所在对宣化区大东门外燃料公司院内综合楼工程进行文物调查勘探工作时,发现大量古代墓葬(图一)。2011年3~6月和9~11月,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揭露战国时期墓葬30座。其中M3出土遗存较丰富,在这批墓葬中颇具代表性。现将其简报如下。
图一 燃料公司地理位置示意图
一、墓葬概况
墓地所在原为燃料公司煤原料储存地,地表无任何墓葬迹象。抢救的墓地范围在燃料公司长100、宽16米的建筑基槽内。M3位于基槽的最北边。墓葬开口在扰土之下,墓底距现存地面3.8米。墓葬近正北向,方向偏东8°。
墓葬为竖穴土坑墓。现存墓口长2.74、宽1.60米,现存墓坑深0.6米,墓壁竖直。墓内填五花土,夹杂小河卵石(图二)。
图二 M3平面图
墓坑内有木棺痕迹。坑内葬人骨一具,保存较完好,仰身直肢,头略向东移,面朝东,男性,约40岁。墓主人头部前端随葬陶豆4、壶2件,陶匜、盘、鼎、罐、器盖各1件,在头骨偏东北侧发现骨器1件,在右肩骨部位发现铜带钩1件。
二、出土器物
M3共出土器物13件。分为陶器、铜器、骨器三类,其中陶器11件,铜器、骨器各1件。
(一)陶器
均泥制灰陶,轮制,器类有鼎、豆、壶、盘、匜、鼎形罐等。
陶鼎 1件。标本M3:5,扁圆盖,平唇,敛口,深腹,圜底,蹄形足。扁圆盖顶近平,上附3个鋬钮。方穿高附耳,外撇。唇部和腹部饰凸弦纹。鼎足模制。器表除弦纹外皆素面。口径13.8、宽22.2、通高24.6厘米(图三,2;图四)。
图四 陶鼎(M3:5)
图三 M3出土器物
陶豆 4件。标本M3:4,器体稍大。圈足钵形盖,有母口。器大口,斜唇内敛成子口,稍扁腹,圜底,中粗长柄,喇叭形圈足。素面。口径12.3、底径10.4、通高29厘米(图三,5;图五)。标本M3:6,器体稍小,形似壶。平底钵形盖。器小口,短颈,扁球腹,中粗柄,喇叭形圈足。素面。口径4.7、底径9、通高24.3厘米(图三,6;图六)。
图六 陶豆(M3:6)
图五 陶豆(M3:4)
陶壶 2件。标本M3:12,隆盖,上有3个带穿半圆形钮。器敞口,中长颈,腹两侧各有一鋬状钮,斜弧腹,平底。肩及腹部饰轮制凸弦纹3周,腹下部刻划斜向绳纹。口径11.9、底径12、通高35.8厘米(图三,8;图七)。
图七 陶壶(M3:12)
陶盘 1件。标本M3:13,敞口,折沿,唇部有凹槽,腹壁向内斜收,平底。素面。口径24、底径18、通高4.5厘米(图三,4;图八)。
图八 陶盘(M3:13)
陶匜 1件。标本M3:3,瓢形,一侧有凸形流,一侧有柱状柄,平底。素面。口通流柄长16.4、口宽13.6、通高6.3厘米(图三,1;图九)。
图九 陶匜(M3:3)
陶鼎形罐 1件。标本M3:7,圆唇,斜侈口,短颈,在口沿与肩之间附贴一对桥形环耳,弧肩,稍鼓腹,圜底,腹腔呈长圆形,器底下接外撇三足,较短,纵剖面近三角形。腹部遍饰绳纹,局部绳纹有交错现象,绳纹似拍打制成。口径9、腹径14.1、通高17.1厘米(图三,7;图一〇)。
图一〇 陶鼎形罐(M3:7)
(二)铜器
铜带钩 1件。标本M3:11,钩首似鸟头状,钩体弧长,钩钮靠近钩尾处,钮柱呈束腰圆柱形,素面。通长11.6、钩身最宽处1.55厘米(图三,9)。
(三)骨器
1件。标本M3:10,磨制。通体呈圆柱形,由三个片状骨器组成。通长14、直径1.6厘米(图三,3)。
三、结语
宣化区燃料公司M3墓葬形制为土坑竖穴结构,有木棺迹象,墓向近正南北,墓主头骨北向,仰身直肢,随葬器物放置在墓内北侧,陶器基本组合为鼎、豆、壶、盘、匜。墓葬形制、陶器组合关系及形制特点皆合于周燕文化特征。因此,该墓为燕文化墓葬。
<1),且各件产品是否为不合格品相互独立.
出土陶器中,M3:5鼎顶盖较平,三钮较矮小,方耳较为贴身、外斜向上,鼎足中高外撇;M3:4钵式豆圆形盖把手大而矮,腹部中深,柄部中粗中高;M3:6壶式豆盖为覆钵式,腹呈扁球形,柄部略粗矮;M3:12壶盖微鼓,钮较小,颈中长,束颈幅度稍明显;M3:13盘折沿平底,腹较浅;M3:3匜口近椭圆形,流较短,心中深,底较平。参照战国燕墓陶礼器演变规律[1],前述诸器流行于战国中期,陶器组合形制特点稍相近者见于下花园区战国墓M2[2]等,其年代为战国中期早段[3]。M3:11铜带钩同形制者流行时间[4]亦与前述年代相符合。所以,M3年代约当战国中期,或可早至战国中期早段。
对比以往发现的同时期燕文化墓葬,M3所出陶壶为平底,与可见的圈足形制有别,所出骨器由3个骨片组成,结合出土位置分析,可能为束发骨簪,在以往发现中亦少见;最引人瞩目的是两种文化因素的陶器共生。以鼎、豆、壶、盘、匜为代表的仿铜陶礼器组合无疑属于中原燕文化因素,在墓葬构成中占据主导地位,代表者墓主人的文化归属,而M3:7鼎形罐形制特殊,为非燕文化因素,同类器多见于葫芦沟墓地[5]等,应源于玉皇庙文化。而是时,玉皇庙文化已处于衰亡阶段。由此可见,战国中期燕文化在向西北方向扩张的同时,也吸收有当地的土著文化因素。但M3:7鼎形罐为泥质灰陶,系慢轮制成,在陶系和制法上与玉皇庙文化中同类器夹砂褐陶、手制传统迥异。这说明燕文化对他族文化因素并非单纯的吸收,而是不断加以改进融合。
宣化区地处冀西北山间盆地至宣化盆地北缘,北依明长城,南跨桑干河,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自古是多种文化交流融汇地带,历史久远。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来看,宣化区在春秋中晚期应属狄人代国,战国初代为赵灭,战国晚期燕置五郡,本地属上谷郡。M3表明燕人很可能利用赵灭代历史良机,至迟在战国中期已占据了宣化区一带。燕国在本地区文化经略的时间似要早于其建立政权的年代。而双耳鼎形罐等器物的存在则意味着北方族群政权虽灭,其文化因素却对后来文化长时期施加影响。如是影响也是造成东周燕文化西北区文化特色的重要原因。
综上讨论,M3的发掘对于丰富燕文化遗存,深入揭示燕文化及其与其他文化的关系,厘清本地区东周时期历史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附记:感谢陶宗冶先生的热情指导。
领 队:刘海文
发掘整理:王继红 王 鹏 寇振宏 祝庆欢冯渊渊 韵文婧 郑月萍 洪 猛
执 笔:洪 猛 冯渊渊
[1]郑君雷.战国时期燕墓陶器的初步分析[J].考古学报,2001(3).
[2]张家口市文管所等.张家口市下花园区发现的战国墓[J]. 考古,1988(12).
[3]关于下花园区M2的年代推定见注[1].
[4]王仁湘.带钩概论[J].考古学报,1985(3).
[5]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葫芦沟与西梁垙[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24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