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论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与提升

2021-12-16周亚辉

关键词:网络舆论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自媒体的广泛使用和网络社会的隐匿性与开放性致使现阶段的网络舆论难以管控,诸多话语主体之间的话语权博弈力量参差不齐使得话语权的可控性与不可行并存,致使网络社会舆论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调控力和引动力受到冲击,掌控话语权存在被动,根据网络舆论、网络环境的特性,找准并合理利用网络信息及其传播媒媒介,以获得网络舆论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掌控与提升。

关键词:网络舆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网络社会性质决定网络社会必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文化发展方向和多元文化价值观并存,缺少约束与规制不利于网络社会思想的和谐统一,“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的生命线”[1],领导网络社会思想,调整网络社会思想状态,纠正价值观念与政治方向,引导并整合网络社会各群体的思想与我国当前社会主流思想基本保持一致,确保网络文化教育建设与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网络舆论围绕国家的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问题而展开,是社会公众思想在网络平台上的集中与博弈,同时也包含社会公众对舆论事件的情感表达,具有持久感染力和明显的目标指向性特征,网络舆论对社会公众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思想行为和辨识能力等产生深远影响,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升其话语权增添诸多阻力。与此同时网络社会舆论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现实需要和契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积极跟进,把握网络舆论主题,以此确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话语表达方法,使话语信息更有针对性与说服力,合理引导舆论发展方向,从而掌控和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一、网络舆论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困境

(一)网络舆论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可控性与不可控性并存

在网络舆论社会,话语权力的诞生有赖于话语客体对话语信息的接收与认同,并且话语信息必定对话语客体产生积极正向引导或收益,正是由于话语信息需要被话语客体认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及其可控性与不可控性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因而网络舆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考虑话语客体的“共同意识基础”,掌握话语客体对话语信息的认同程度,但现阶段网络舆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完全契合网络舆论流行趋势,秉持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科学性、学术型和严谨性话语规范。没有完全基于对教育客体在舆论中呈现出来的思想动态、心理特点、情感诉求和行为习惯上的调查和研究,面对网络社会舆论的突发性、爆发性、混乱性,以及网络舆论参与公众的素质和水平上的良莠不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网络舆论中教育客体的心理需求和偏好没能达到足够的匹配度,因而教育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规定和调整,也未能突破传统思想政治理念的束缚,与教育客体在网络舆论中变化复杂的诉求未能到达协调状态。教育客体若对思政教育没有任何反应,网络舆论中思想政治教育便极其不易生成话语权。

(二)网络舆论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调控力受到冲击

网络舆论的多变性、不稳定性及其骤起骤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削弱教育主体的话语霸权,使教育主体与客体间话语权的分配和话语空间的把握难以维持平衡。教育主体并不能完全准确把握舆论趋势和发展变化,当其话语表达没有被广大网络公众接受认可时便不能产生足够的说服力和引导力。且在网络舆论中,教育客体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抛却传统意义上作为受教育者的身份,更具主动权和选择权,在网络社会各个领域实现自我话语权,与教育主体形成话语权博弈,当博弈状态失去平衡时,话语权的分配和转移将会陷入于无序状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严谨性相违背,易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权威性被弱化甚至是被消解,这种情况下教育主体的话语引导和调控显便现出软弱无力;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调控力有赖于话语主体的权威性、话语本身的引导力和凝聚力,若教育主体话语的吸引说服力降低,教育客体的不信任与抗拒均会导致教育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操控能力被动弱化,使话语权的调控力受到严重冲击。

(三)网络舆论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负面舆论引导乏力

网络负面舆论与网络谣言的盛行在侧面可以说明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引导力存在不足。教育主体对话语权的掌控在舆论发酵及其传播过程中实际发挥的作用参差不齐,面对同样的焦点事物,各方占有的资源与权力并不等同,对舆论事物的参与程度和影响不一,并且教育实践对客体所产生的实际效果难以评估,“另外对于个体事件通过网络跨越群体传播边界,成为媒介事件并扩散成为网络舆情时,”[2]也容易造成话语权出现失衡状态,舆论失去有力引导,舆情进一步扩散并衍生出新话题,以及出现焦点转移。教育主客体背后所代表的团体或利益操作群体、参与舆论的隐匿性和开放性、以及舆论情况的复杂性和各方媒介素养等均会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实现遭遇一定的困难,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力存在不足,也会使话语权争夺与话语权失衡具有潜在可能性。

二、网络舆论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契机

(一)网络舆论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进一步增强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是话语信息有效传播的先决条件,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前提之一。随网络文化多元化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为追求自我、个性张扬的新时代青年群体提供多种选择渠道,如微信、微博、论坛、短视频APP等自媒体交往平台的使用频率颇高,使用者几乎涵盖社会各阶层公众,这类平台通过直接对话、评论、图片与动态视频的非话语信息交流等方式进行互动,信息传播内容多为当前社会的热点热议话题或重大社会事件,是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思想意识交流博弈的前锋阵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可以此为契机,教育主体可以借助便捷性通讯工具根据社会事件和热点话题的发展趋势而进行,在教育主客体之间形成共识基础之上,配以流行话语形式,更新网络技术手段的应用,以了解教育客体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变化,在思想价值方向上加以引导,达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自媒体时代的广泛互动与传播,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周期迅速缩短,更能够在短时间内对网络公众产生影响。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灵活性提高

网络舆论的非固定性时间、地点、参与人物等使任何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引导公众时相对而言都处于被动状态,混乱无序的舆论令教育主体无法完全把握教育客体对话语信息的接受与反馈,主客体之间产生的认同效果难以衡量,这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要求更高,教育主体的话语表达方式与话语传播形式不再仅限于书面话语,教育形式需进一步拓展,与时代接轨,同网络舆论发展与时俱进,充分做好现代性转换,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吸收网络文化元素,“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3]隐匿性与平等性话语表达方式更倾向于虚拟化空间交流模式,增加视频、图片、“表情包”、影视资料,这种话语表达、话语传播方式更为契合教育客体的心理和需求。将最新流行性网络话语引入网络舆论导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注入鲜活性与时代性,且教育主体还需进一步发挥作为话语权主体的功能,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在融合时代元素的同时依然具备足够的学术性。

三、网络舆论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提升策略

(一)正视网络传播媒介的两面性,合理利用舆论环境

由于网络社会具有开放性、虚拟性和隐匿性等特征,由此话语传播媒介或传播渠道也具有此类特征,且传播媒介及其特征无论优劣与否都会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机制与掌控产生影响,因而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在利用网络传播媒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时,需对网络传播媒介及其特征均应作出适当的评定,妥善利用网络传播媒介与特性,降低网络传播媒介及其特征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带来不利影响。除此之外,网络舆论氛围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影响话语权建构的重要因素之一,网络舆论氛围难以把握,因此网络舆论中话语信息内容的大众化、规范性与合理性,需要做到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易被不同层次水平上的社会公众均能顺利接受理解。监管力量应对攻击性言语和谣言、舆论的可视化进行监管,从源头和传播渠道上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监管,在宏观层面上营造和谐网络环境,激发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增强网络文化的独创性等特征,支持教育客体个性特征,保护教育客体好奇与自信心理,鼓励教育客体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使教育客体在复杂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能够坚定符合时代发展的正确价值取向。

(二)把握网络舆论特征以利用引导话语方向

所以面对网络舆论“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主流意识、核心思想、正确观念、“话语权力不应被看作是一种所有权,而应被称为一种战略;它的支配效应不应该被归因于占有,而应归因于调度、计谋、策略、技术、动作。”[4]因此教育主体在网络舆论中,要准确把握舆论生成阶段和传播过程及其复杂性、冲突性、难控性等特征,应对“抨击”“批判”“猎奇”“凑趣”“发泄”、表达诉求、追求个性解放,寻找自我存在感的受众时,教育主体需要进一步提升教育形式与艺术,满足教育客体心理需求以期易驱动公众舆论走向。“话语主体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把关人的身份,需要有足够的智力与能力来达到加强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目的。”[5]且教育主体应以这样的能力与素质来影响甚至是决定网络舆论事件的整體发展走向[6],网络舆论中教育主体在理论水平、网络科学技术的使用与话语信息表达方式等方面需要注重话语信息讲述的合理性、社会公众获取话语信息的真实性以及获取话语信息渠道的可靠性,避免跌入“塔西佗陷阱”,从总体上对网络社会舆论和政治价值以及思想意识进行引导,以促使社会公众能够理性思考,形成价值观念认同引导网络舆论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7]

(三)搭建话语信息科学传播渠道,提升网络教育主体话语权博弈能力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8]新媒体技术在网络话语传播渠道对话语权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9]在网络舆论这样的思想意识交锋场域,任何能够引起社会公众共鸣的热门舆论事件,其积极与消极影响和行为意识引领都有可能被网络无限扩大,与此同时参与或围观思想意识碰撞的公众群体也会膨胀,且彼此间都存在话语权博弈与争夺,所以教育主体要在理论知识储存、话语表达及其在与教育客体的互动等方面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的能力和素养,做好网络舆论“把关人”,对网络舆论主题和引导表达时机应具备高度敏锐性,准确把握网络用语特征与意识指向,将需要进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教育信息与网络舆论焦点的发展方向、参与网络舆论的公众诉求方向以及网络公众参与教育实践的文化和媒介水平有机结合,注意利益参与群体和网络舆论引导力量的变化、舆论性质及其发展方向,加强话语主体博弈素质,进而实现网络舆论中对话语权的掌控和提升。

四、总结

网络舆论围绕国家的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问题而展开,是社会公众思想在网络平台上的集中与博弈,同时也包含社会公众对舆论事件的情感表达,具有持久感染力和明显的目标指向性特征,网络舆论对社会公众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思想行为和辨识能力等产生深远影响,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升其话语权增添诸多阻力。无论是网络舆论还是社会事件转移至网络社会迅速形成网络社会舆论,都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实需要和契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积极跟进,把握网络舆论主题,以此确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话语表达方法,使话语信息更有针对性与说服力,合理引导舆论发展方向,从而掌控和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831.

[3]钟世潋.高职院校师生群体话语权博弈中的舆情引导策略研究[J].现代科学教育.2002(04):84-86.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Z].2017.02.

[4]陈炳辉.福柯的权力观[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4):84-86

[5]冯曦鹏,何云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的困境与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7):38-40.

[6]刘增明.论党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话语权掌控[J].理论探讨,2014(03)131-133.

[7]郑元景,周亚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机理与提升路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05):107-115.

[8]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9]《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Z].2017-10-28.

责任编辑  黄邦道

猜你喜欢

网络舆论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陈年凡客创始人
高校新闻媒体如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
争衡·重塑·掌控
网络集群自组织特性对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的中国特色公共关系研究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