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的解放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再厘定

2021-12-16陈雨婷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

陈雨婷

摘  要: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在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文探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分析了其历史必然性、阶段性和长期性以及价值追求。从人的经济解放、政治解放、文化解放和社会解放四个维度分析了构建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文明共同体和生态共同体的实践逻辑和现实要求,在此基础上批判了资本主义对人类解放的乌托邦偏见。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

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正处于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革、世界大调整时期,为应对多元化风险与挑战,中国提出了一个方案,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2020年在全球范围下爆发的新冠疫情中,更清楚地揭示出这個方案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国如何在新时期展开对外交往以及如何应对多样化的全球性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交出的中国答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对“人类向何处去”这一重大历史性命题的解读与回答,是关乎人类解放的。全人类的解放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关键所在以及最终目标和追求,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哲学的基础和核心。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人的解放视域下深入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论上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社会科学基础的实践逻辑,不仅能够更加利于对人类的命运共同体建设与构造的推进,而且还可以从现实维度为全人类的解放提供依据,促进整个人类的自我解放。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视域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马克思从世界上汲取了当今人类思想历史上的一切先进文化成果,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批判性地继承了德国现代古典哲学中关于人的精神和本质的阐述,在唯物历史观的指导基础上,重新界定了人的本质。马克思反对从抽象的角度去理解,主张从现实的人、具体的人的角度去理解人。

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这一问题的认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有过三种具体的界定。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实际上是劳动的实践,对于人类社会未来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深远影响。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了需要是人的本质,人的一切物质生产活动就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这三种对于人的本质的概念的界定是相互关联、不可分离的。事实上,人的本质是这三种认识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它们共同规定了人的本质。劳动实践将人与动物隔绝开来,阐明了人的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界定,分析了社会现实中每个人的特征和规定性,具体地指出了每个人的存在状态,深化了其现实、具体的意义;人的需要是劳动和社会关系的最终统一在一起的关键,人的需要是物质生产的目的和动力,进而在劳动实践中形成了社会关系。似乎在这里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和价值追求,即人的彻底解放。马克思主义在解释世界的基础上,以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其最终目的就是人的彻底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思想的探析

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马克思提出了对于追求人类解放的这种最终价值诉求,在《神圣家族》中,将无产阶级革命及其他共产主义运动与人的解放进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人类命运的最终极的归宿。人的解放是一种历史的实践活动,实际上就是人的劳动实践的解放、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解放及人的需要的解放。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同一,统一性也就是在社会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多样性就是在严格客观规律和统一性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人的个性化的发展。从人的解放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角度出发,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是使物质世界和社会关系回归人的本身,人的解放的本质就是人的个性获得解放,达到自由进而实现发展的理想。人的解放就是将一个人与其他人的关系回归人自身的发展过程,即摆脱自然的束缚和异化社会关系的局限,可以独立自主地参与和支配自己的实践活动,按照人本身的意愿进行创造性活动,实现自由且全面的发展。

人的解放是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的。在人类社会中,人不是独立存在的,脱离社会关系的人是无法存在的,个人问题总是会因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因此,现实的人的解放,就不是抽象的、一般的人的解放,而是社会的解放、阶级的解放。

(三)实现人的解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内在一致性

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理论是随着马克思的理论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的,并且在马克思逝世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马克思在人的解放的理论中,就是将“人”从抽象的人中解放出来,变成“现实的人”,也就是每个人的个性的解放。人的个性,就是人在现实中的社会活动内,所表现出的各种特征和属性。人的个性解放,就是马克思提到过关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说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共同体”,人只有在这个共同体中,才具备了更多的可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共同体”中,人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释放,得到成长,而这样的发展也给其他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机会,最终每一个人都将可以在这个“共同体”中获得实现自由而全面的生存和发展。与此同时,这个“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实现所有其他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事实上,我们人类从诞生以来始终都不可避免地处于某些共同体当中,总是会依靠着一些共同体生活。但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然共同体和一些单纯的利益共同体,都没有摆脱对人的个性的约束和限制。在真正的共同体当中,人们彻底摆脱政治、社会、劳动以及对于人的个性的压抑,实现真正的解放,实现人自由平等而全面的发展,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最重要的价值追求之一。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关于马克思“人”的理论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规定性

人的解放,包括对于政治的解放、对于劳动的解放、对于社会的解放以及对人的个性的解放四个步骤。在对政治的解放的这个阶段,就是要把国家从封建宗教的控制和影响中解放出来,进行对宗教的批判,构建一套现实的国家制度和法律规范。但在这之后人们开始为了财富和金钱而生活,人们因此受到了私有制的束缚。所以,这只是人的解放的第一步,并不能够使人类达到彻底的、完全的解放。在对于劳动的解放阶段,必须将人们从资本主义的压迫中解放出来,克服异化劳动。一方面,让人们自愿地、积极地参与到维护自身需要和发展的各种劳动当中去;另一方面,人们也应该公平地拥有所需要的生产资料,自由地选择一种或几种适合自己的劳动方式,将人的劳动变成一种生活享受。社会的解放被马克思认为是人的解放当中一个必须经历的、不可避免的重要环节,要将人们从当前较为稀缺的物质生产当中释放出来,同时伴随着对于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变化,其中必然包含着无产阶级代替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这个过程。人的个性的解放就是解放人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和属性,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这必须是在一个共同体内才能实现的。共同体为个性的解放提供机会,而共同体内的所有人的发展又为其他人的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共同体的发展也成为所有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条件。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内在规定。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就是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以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作为其价值理想,着眼于每一个国家和地区、民族的每个人的利益,是各个民族、地区和国家们自愿组成的联合,以每个成员的发展为前提,追求利益上的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在今天,无论哪一个国家想要获得长期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国家的协助,而人类想要应对面临的种种已经远远超越了国界的全球性的挑战,也必须携手而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就是希望各国能够摒弃狭隘的国家民族观,将单个国家利益融入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之中,从全人类的角度出发,以人类的共同命运为己任,以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达到更高层次的发展进步。

在马克思主义中明确论述了共产主义本身就具有阶段性和长期性的特点的,强调了共产主义本身就是人们消除了现存的社会矛盾状态后所能够达到的最高社会形式,实现共产主义其实最终就是为了实现对人的彻底解放,这也就是意味着对人的彻底解放也同样具有了阶段性和长期性。人的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一个向理想状态无限积累、无穷接近的漫长历史过程。把人的解放理论仅仅等同于一种对终极主义的信念,这被认为是一种错误的乌托邦式观点,它完全忽视了人的解放是具体的和现实的过程,是一步一步地实现个体和社会主义精神的解放过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创新性地、系统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的解放思想,是在中国社会主义长期实践生活过程中,对人的解放思想理论的一个综合的运用。从2013年习近平首次明确提出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开始,到2015年首次提出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总方略,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处于持续创新和不断发展中,形成了一条由点到面、由浅至深的科学发展推进道路。到2017年再次提出强调“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主要是对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论概念内涵、外延领域拓宽及其基本理论内涵深化的一个关键性探索时期。从2017年习近平的重要演讲,明确地重新定义了建立人类命运发展共同体“五个世界”的基本理念内涵,至今仍然一直处于理论思想走向成熟与落实的关键阶段。这也许就意味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自然形成和和谐构建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能够成功实现的,是一个过程,是应该分阶段实现的,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的过程,是阶段性和长期性的统一。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将人的解放这一命题,看作是无产阶级的重大历史使命和奋斗终身的社会主义事业。在《资本论》中,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是推动人的解放事业的主体,也是实现人的解放由理论走向实践飞跃的重要关键动力。马克思主义不仅追求对无产阶级的解放,还追求对全人类的解放,因此就迫切地需要通过这种形式来构建一个全人类的共生、协商和谐的社会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最终社会主义实现整个人的解放的中间环节。所以,无产阶级推动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种合理性与合法性的统一。

(二)马克思“人”的理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归宿

马克思的一生,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解放而奋斗的,在他看来,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建立起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只有在自由人联合体的框架内,每个人才能构建人与人的关系,并且通过这种关系获得自由。《共产党宣言》中描述了一个理想的未来社会,它将会是一个能够代替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都是别人自由发展的前提。马克思关于构建共同体的思想是始终贯穿着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的价值目标。

马克思主义是一部关于人如何获得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从人的现实世界和客观实践活动出发,批判吸收和客观分析以往一切有益的理论成果,对人的解放以及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状态进行深入思考,提出人的解放与社会发展进步都是有条件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本該归属于人的一切都无条件地归属于人。在人类求得解放的道路上,仅仅依靠一个或几个国家,是不可能完成这个历史任务的,因为人类解放涵盖所有的国家与全部现实的社会,需要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参与。

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实现人的自由解放意义重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使得人的本质得到充分表现,以实现人类共同利益、互惠共赢为基础和前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相契合。在目前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中,开拓了“人的本质”的实践应用,人的本质所展现出的人与社会的关系,明确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方向,即构建和谐、美好、共赢的共同体,注重每个人本身的利益,只有实现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种命运共同体才真正有意义,才真正能够建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在深刻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人的自由解放的一种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最终实现人的解放的必要条件,也是关键的过渡环节。把人从资本主义的异化中解放出来,构建“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价值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因此也必将以实现人的解放为最终价值追求。在经济全球化、文明全球化、生态全球化的今天,社會化程度越来越高,人类本就应该建立高度融合、荣辱与共的状态,只有加快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谐包容的地球村,全社会才能实现健康的发展,得到进步,最终实现彻底的解放。

三、人的解放理论的四个维度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逻辑

(一)经济解放与利益共同体构建

对于经济的解放也就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是人的解放的物质前提与基础。在贫困状态下,人们往往会争夺生活的必需品和各种生产资料,由此就会产生各种腐败污浊的事情,因此,生产力的高度进步就是实现人的解放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经济解放的程度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关系到人的个人需求的是否被满足和人的发展阶段的状态。如果能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那么每个人就有了充足的时间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经济解放还会扩展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以全球性无差别的社会关系取代区域性民族性的社会关系,培养具有普遍性的社会个体。从这个角度来说,构建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在推进各国经济共同繁荣和发展的基础上,寻求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把各国的个性利益与人类社会的根本利益有机结合,主动为世界各国提供经济公共产品,用局部来带动整体,建立共建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共赢的目标,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和根基。

在当前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给世界经济的复苏提供了希望,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驱动力。中国提出了一种互利共赢的开放型战略,反对地区和国家之间的区域贸易保护主义,对全球其他地方和国家所秉承的就是一种友好合作的精神和态度,改变以往西方发达国家作为主导地位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并且,让全球各国和地方人民一起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用消费拉动全球和世界的经济增长,带来了消费关系的变化,实现全球分工的合理化,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均衡发展。同时,中国新型市场经济增长方式将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潜在、无限动力,产业结构调整将促进中国的经济更加稳定、均衡,充满活力。中国的经济在发展离不开全球化世界经济的需要,也为全球化和世界经济注入了发展的新动力。

(二)政治解放与安全共同体构建

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是区别于资产阶级的,马克思认为,有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过渡时期,是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中间的。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将政权从资产阶级手中夺来,建立起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消灭阶级的存在。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是人类解放长期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以权力和制度上的民主代替专制偏私,以人民大众为主体代替少数精英为主体,在国际交往中以平等合作代替对抗争端,以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带动推进其他的地区的政治解放,推动人类的彻底解放。

中国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全世界提供一个比以西方国家治理为中心的全球性治理系统更加民主、平等的全球性治理。首先,发展民主的社会经济国际关系,尊重多个国家自主地选择经济发展的制度和其发展路径,反对多元化的强权政治,以合作或者协商的形式积极地参与到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更多地考虑到各方的利益,突出民主决策。其次,提出了合作与共赢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以一种合作替代了对抗,以一种共赢替换了单盈利,将国家经济治理工作的重心和精力放在了发展上,满足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次,构建互联互通的经济建设战略方案,加强了各个民族和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相互关系,规避了区域性保护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在实践层面上推动了各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经济建设的协调和发展,政策的沟通、贸易畅通、资金的融通。最后,坚持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和利益观;在实践中,发展的问题和世界价值观之间往往存在矛盾,西方的中心主义在遇到尖锐矛盾时,就可能会在国内再次出现诸如历史上的虚无主义等社会意识形态思潮,弱肉强食、弱国没有外交等现象成为了国际社会在国内解决世界性政治问题上的阻碍,而中国以世界性政治发展和价值观的目标为先,倡议不分民族和大小,强弱皆应该平等地参与到国际治理当中,构建一个合作共赢、协商共享的命运共同体。

(三)文化解放与文明共同体构建

对于文化的解放包括了文化的话语权和文化的反作用。文化的话语权问题即文化是由谁来领导的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文化采取的是霸权和独享的权利,这背后暗藏了阶级对立的实质。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解放要彻底消除统治阶级对文化的领导权,把文化的使用权释放到被统治阶级手中,实现文化在大多数人中的共享。其次,文化解放也意味着,要用文化自身的发展来审视经济和政治解放的道路及进程,发挥文化的反作用,在文化层面上探析人类解放的道路。最重要的是,文化解放有利于社会主体提高主体意识和辨识能力,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一种全面的历史性社会变革,不仅是在经济和政治层面上的变革,而且也是在价值观念、社会意识层面上的变革。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企图以资本主义逻辑形成对人类文化的支配和主宰,这种文化是在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产生的异化的文化,对人类精神世界会产生阻碍的反作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力求突破资本主义逻辑的利己原则,摆脱异化的文化,尊重人类社会的各种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的平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多样的文化发展中彼此借鉴,实现共存。构建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文明理念,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建共享的文化体系,为加快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精神的力量。

中华文明与当今世界文明的互学、相鉴,不仅没有让中华文化停滞发展,而且还能够保持其继续进步发展的状况和态势,并随着社会主义时代发展而进一步培养出以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为基础和核心的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及以改革创新精神为基础的时代性精神。首先,坚持维护这个世界上人类文明的丰富多样性,每一种人类文明都应该具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中,应求同存异,反对“种族歧视”,坚持文明没有好坏的立场,怀着积极的态度,吸收他国文化的精华。其次,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不以经济发展水平来衡量文明的先进性,每种文明都是平等的。最后,有向其他文明学习的态度,中华文明只有不断地向其他文明学习和借鉴,才能充满活力,每一个文明都是有值得学习的地方,都能为中华民族带来新鲜的血液。

(四)社会解放与生态共同体构建

从最抽象的一个层面上来说,对于社会的解放指的是在整个社会各个领域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社会关系,把社会从奴役和異化的力量中解放出来。因此,构建一个关乎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就必须消除传统资本主义功利主义价值思想理念,改变以往那种传统的以经济增长率为基础和衡量标准的发展观,树立一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以生态效益代替经济效益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合理利用资源,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主动承担责任,构建长期绿色发展的生态命运共同体。

我们现在要努力做的就是努力尽快实现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以节约资源为首、保护自然优先、自然恢复为首要发展原则。我们一定要努力不懈,追求真正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繁荣,只有坚定不移继续走发展绿色经济的新道路,才有机会更加科学地处理好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让这个绿水青山真正发展成为金山银山。我们也需要努力地去追求一种关于热爱保护大自然的情感,这一点正是我们现代生态社会对于人类如何对待热爱大自然的最基本生活态度,“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要把大自然作为生态社会文明的生命根源和人生真谛。我们一定要努力不断追求现代科学环境治理,生态环境必须坚持要严格按照自然规律,科学制定计划,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打造一个多元和谐共生的现代生态管理体系。我们更加坚信应该努力追求携手与合作,肯定地说,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已经注定是永远不会被完全分裂开,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可以独善其身,必须我们要充分认识和看到我们人类社会作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强化携手合作,有效地应对当前日益严酷的全球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等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在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视域下来探析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发现:人的解放的理论逻辑以及它的四重维度构成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规定性和实践逻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价值归宿。从内在规定性来看,马克思人的解放的理论逻辑体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必然性;全人类的解放是一个阶段性和长期性的过程,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阶段的和长期的;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人的解放,由中国来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合理和合法的。在实践逻辑方面,人的解放的四重维度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的、具体的要求相吻合,人的解放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分别与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文明共同体和生态共同体相对应。现代资本主义政治上的“虚假的共同体”成为了现代社会新型的“压迫”,让人们沦为经济利益的奴隶,实际上就是“压迫的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对资本主义虚假共同体的纠正和超越,同样也是对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在中国的丰富和拓展,是现实世界中得到运用的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有利于突破资本主义的限制和束缚,对开启社会主义的解放进程具有及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1-20.

[2]刘敏敏.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理论及其当代价值[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9,17(05):6-10.

[3]蔡幸福.马克思人的解放视域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6):70-72.

[4]符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规定及其实践逻辑——基于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考察[J].理论探索,2017(05):58-63.

[5]张潇.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哲学基础探析[J].学理论,2020(09):52-53.

[6]杨颖.着眼人的全面发展与解放  由民族复兴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J].政工学刊,2019(07):9-11.

责任编辑  黄邦道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