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户外运动“美育”实践路径研究

2021-12-16谭江明

当代体育 2021年43期
关键词:户外运动美育育人

谭江明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的“美学教育”正在逐年提高,大学开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高校户外运动“美育”的时代需求,有必要对其发展的实践途径进行探索。本文分析了大学中户外运动“美育”课程的实施现状。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各类高校户外运动“美育”课程存有教学模式僵化、师资教学能力匮乏、教材解析不足、课程设置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基于此,笔者提出相应实现路径,旨为新时代我国高校户外运动“美育”教育工作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2020年10月15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是一个标志着国家对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达到了空前高度的文件,该文件不仅让高校教师欢欣鼓舞,更让人们意识到美育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学校教育的美育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学生心灵美、行为美服务的,通过美育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户外运动是一种在我国新兴的体育项目。它是年轻人喜欢的挑战,它唤醒了灵魂,振奋了精神,使参与者的个性得到独立。但是由于高校教师能力、教学课程设计、运动能力及经验等等一系列问题,让户外运动课程在高校发展停滞不前,高校作为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基地,只有认识到户外运动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发展户外运动,促进新时代高校美育更好的发展。

1 户外运动美育发展现状

1.1 美育教学模式僵化,缺乏育人的时代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户外运动的技术动作与理论知识越来越完善,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这也就间接促使国内很多高校都开始开设户外运动课程。虽然近几十年户外运动在我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走进高校的户外运动课程整体质量不高,首先就是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再就是高校对户外运动课程认识也十分不足,最后就是在缺少器材与场地的开展条件。由于这些因素,大学里的户外运动教学传统上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模仿练习,忽视了他们的主要作用。且户外运动本身具有一定风险性,导致很多教师上课“一心求稳,学生不出事就好”的思想,很多新颖的知识点得不到传授,教学模式千篇一律,缺乏创新。并且户外运动课程也缺少技能教学比赛,间接使很多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再加上课后没有进行深入的反思与总结,这就导致观念缺乏与时俱进、缺乏对社会发展动态的把握、缺乏各种新理论新知识的学习,这也就导致缺少育人的时代性。

1.2 美育教学能力匮乏,缺乏育人的终生性

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的知识和一颗爱心。户外运动作为我国的新兴体育项目,在我国发展的时间有限,且进入高校的时间不长,导致很多高校教师也都是半路出家,由于这些教师对户外运动接触时间有限,且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训练,导致很多教师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将户外运动技能传授作为主要内容,而对户外运动与美育的结合知之甚少。而且实践研究表明:学生对体育老师的不信任是间接促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的主导因素,户外运动是一项具有“风险性”的运动项目,并且它要求学生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养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学会与自然沟通,但由于教师的不专业,很多学生学习质量的下降,且在学生过程中没有获得美育感受,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领悟不到户外运动所带来的快乐缺乏育人的终生性。

1.3 美育教材解析不足,缺乏育人的全面性

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掌握技能,体育教材着重强调运动技术的结构和难度的重要性,但在美育方面十分缺乏,然而在任何学科教材当中,美育是无处不在。美育教育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自发性还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目前,很多户外运动教师还是受以竞技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还是注重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再加上户外运动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对动作运用的细节更加苛刻,尤其是在器材设备操作方面,不允许有任何学生任何不一致的思想及行为。这忽视了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如观察力、创造力、分析思维和沟通能力。教师没有发掘户外运动教材的“美”,也没有强调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过程中的“发现、调查和研究”活动,更没有在课堂上展示教材中的美,缺乏育人的全面性。

1.4 美育课程设置滞后,缺乏育人的创新性

近年来,由于户外运动的给参与者带来太多的益处,所以越来越受青少年儿童的喜爱,参与户外运动的人数及俱乐部越来越多,且课程设计也是五花八门,不仅可以锻炼青少年的户外运动技能,还能在参与中进行美育引导,而高校作为教学的高等教育机构,在户外运动课程设置上相对滞后,很多学校为了安全、简单、省事,就象征性的开设了一两门课程开,然而户外运动它是一项包括徒步、露营、登山、定向等多个项目结合在一起的项目群,且上课场所也主要集中在学校进行,且上课人数还做一定限制,这就导致学生没有真正走出学校、走进户外,更没有认识到户外运动的本质,课程设置严重滞后。户外运动项目旨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展现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并培养学生在面对困难和调整时勇往直前的心理素质,相对于其他的体育课程,户外运动课程在美育方面的培养更具有创新性。然而高校在教学中主要以技能为导向,对学生在户外运动美育引导十分缺失,户外运动课程设置也停滞不前,缺乏育人的创新性。

2 高校户外运动美育实践路径

2.1 完善教学模式,丰富课程内容

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在戶外运动“美育”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去发展、完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有必要把学生作为主体,尊重他或她的自主权,并不断引导他或她完成发现、认识和创造美的运动过程。在传统的户外课程中结合“翻转课堂”这种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将学习的决策权从教师手中转移到学生手中,学生可以规划自己的学习内容、进度和风格,并通过互联网在适当的平台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实现个性化学习以及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户外运动课程不仅是为了培养牢固可靠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全面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良好健全的个性品格,所以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将美学、拼搏精神、荣誉感、体能训练等知识内容融入其中,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2.2 提高职业素养,形成终身体育思想

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为了户外运动更好在高校当中开展,高校首先要培养出高能力、高素质的体育教师人才队伍。首先,学校应定期让教师参与专业的户外运动教育活动,加强教师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使其掌握各种户外运动的技术特点和教学方法;其次,教师应经常加深对师德的理解,规范自己的行为。其次,教师应时刻培养对师德的理解,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校在通过开设户外运动相关文化教育时,让教师通过课程引导学生去分辨什么是真善美,充分利用户外运动中的“美育”教育功能,让更多的学生喜欢户外运动,走出教室,走進学校,进而爱上体育,逐渐形成终身体育思想。

2.3 加强教材解读,更新教学理念

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教师要重视户外运动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在理论教学中要加强对教材审美内涵的解读,将户外运动中的精神与美育功能相结合。学习不只是从书本上获得知识,而是教师深入阅读课本,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深入到书本的海洋之中,感受书本所带来的美。教师可以作为“实践者”与教科书的作者交流,从而构建包含实践者想法和风格的课程。教师要及时更新思路和理念,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从户外运动的教师开始。湖南师范大学美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郭声健教授认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必须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2.4 完善课程建设,创新实践活动

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课程建设是推动各课程实现“学科德育”,构建全课程协同育人体系的重要环节,户外运动作为当前高校所开设体育课程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立足户外运动课程特点,满足社会对高水平体育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系统地整合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构建包括运动认知、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以及运动乐趣在内的多元目标。户外运动美育不是纸上谈兵,基础课程只是美育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要将课程中的美育渗透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校可以多开展校外活动,例如徒步、野外生存、攀岩等等,拓宽实践场所,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去发现美育。

3 结语

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户外运动课程教学模式的陈旧让户外运动课程停滞发展,对于美育教育的忽视,是户外运动在高校发展的绊脚石。在户外运动课程中,要把美育纳入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把美育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设审美活动,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户外运动中的美,适应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要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培养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基金项目:2020年度福建省教育厅(2020年度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新时代高校体育美育促进及社会服务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AS20004。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

猜你喜欢

户外运动美育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大学生参与户外运动的风险认知及其影响作用
试论我国户外运动的发展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冬季户外运动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