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撰写能力的调查研究

2021-12-16李玉娇刘春琰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调查研究教师

摘 要 采用问卷法对四川天府新区教师的教育教学论文撰写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后发现,教师对论文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不深,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各要素的技巧不够,文献检索能力不强,且不同身份特征/经历的教师在论文撰写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教育相关部门、学校和教师可通过分层分类精准施培、创设成果展示与推广平台、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提供资源支持与专业指导和坚持自我反思与学习等措施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提炼能力。

关键词 教师;教育教学成果提炼;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1)10-0072-04

教育研究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原因在于教师通过教育研究不仅能缩小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还能加深教师对教育实践的理解,使教师能更好地把握课程与教学的真正内涵。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主要包括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成果提炼能力等。但从已有研究来看,教师因个人理论素养不足,学术表达能力不够,不重视教育教学成果提炼的意义与价值等,导致教师的成果提炼能力弱。[1][2]而教育教学成果是教师将实践行动或经验进行提炼而形成具有一般性、概括性,能够进行验证、交流与推广的学术表达,它能为他人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基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问卷法对四川天府新区教师教育教学论文撰写能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从而为区域、学校科学规划与实施教师培训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

一、 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与内容

本研究通过自编问卷对全区各学段教师进行调查,以了解他们的论文基本知识、论文各要素撰写方法与技巧、文献检索能力以及在论文撰写中遇到的困难等方面的现实状况。

(二)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本研究通过网络的形式发放问卷,共回收问卷765份,其中有效问卷734份,有效率为96.0%,样本的构成情况见表1。研究者使用SPSS22.0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二、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教师教育教学论文撰写能力的描述性分析

1.教师对论文基本知识了解情况的调查结果

本研究主要從论文基本结构、学术规范和字数要求三个方面调查教师对论文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调查结果显示,68.0%的教师了解论文的基本结构,54.5%的教师了解论文的学术规范,63.6%的教师了解论文的字数要求。综上可见,仍有30.0%以上的教师对论文基本知识的了解不多。

2.教师教育教学论文撰写能力情况的调查结果

本研究主要从论文选题技巧、摘要与关键词撰写技巧等方面调查教师在教育教学论文各要素方面的撰写能力。调查结果显示,43.3%的教师了解选题技巧,51.2%的教师了解摘要与关键词撰写的技巧,42.5%的教师了解引言撰写的技巧,46.5%的教师了解正文撰写的技巧,42.6%的教师了解论文语言表达的技巧。综上可见,仍有近50.0%的教师不了解教育教学论文各要素撰写的方法与技巧。

3.教师文献检索能力的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64.4%的教师撰写论文时参考的文献资料主要来源于百度或百度学术等网络资源;68.7%的教师撰写论文时参考的文献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资源;69.9%的教师撰写论文时参考的文献资料主要来源于书籍、杂志等资源。

4.教师教育教学论文撰写困难的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选题时无从下手,内容缺乏创新是教师遇到的最大困难,占比68.5%;语言不精炼,行文时不知如何表达的问题占比63.5%。另外,文献来源少,参考资料不足也是教师遇到的主要困难之一,占比51.5%。此外,认为缺乏专业人士指导,时间和精力不足,不了解论文结构和文献格式的教师占比分别为39.0%、28.5%和19.1%。

(二) 教师教育教学论文撰写能力的差异性分析

本研究主要对不同身份特征/经历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论文撰写能力上的表现进行了差异性分析,结果详见表2。

不同身份特征/经历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论文撰写能力上的具体差异表现及原因分析如下:

1. 不同教龄教师论文撰写能力差异不显著

通过描述性分析发现,0~4年教龄的教师在撰写技巧与方法、文献检索能力方面的得分均最高。其原因在于0~4年教龄的教师大多为新手教师,且主要分布在创新体制学校,学历水平较高,教师自身的综合能力相对更强,因此在教育教学论文撰写能力各方面的得分相对较高,只是这种差异在统计学意义上不显著。

2.不同职称教师论文撰写能力差异不显著,基本知识了解和文献检索能力差异显著

事后检验发现高级职称的教师对论文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显著高于未评职称或三级职称的教师(F=0.336,p=0.003<0.01)和二级职称的教师(F=0.308,p=0.012<0.05)。未评职称或三级职称的教师的文献检索能力显著高于一级职称的教师(F=0.086,p=0.047<0.05)。一定程度上看,教师的职称级别与教师的学历、教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紧密相关,职称越高的教师,其综合能力也越强。交叉分析显示,近三年发表过论文的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约38.0%,未评职称或三级职称的教师约占14.0%,二级职称的教师占比约28.0%,可见高级职称的教师具有更为丰富的论文发表经验,因此对论文的基本知识更了解。此外,未评职称或三级职称的教师多为0~4年教龄的新手教师,学历相对较高,对信息技术的熟悉程度、应用能力更强,因此文献检索能力显著高于一级职称的教师。

3.学历不同的教师的论文撰写能力差异显著

事后检验发现,教师的学历越高,其论文撰写能力相对越强。其中,学历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的教师的论文撰写能力显著高于较低学历的教师,原因在于,学历为硕士研究生的教师在校期间经过较为系统、严格、规范的学术训练,因此其科研素养和学术能力普遍更高。

4.不同任教学段教师的论文撰写能力差异不显著,文献检索能力差异显著

事后检验发现,幼儿园教师的文献检索能力显著高于初中教师(F=0.147,p=0.013<0.05)。原因在于,幼儿园教师多为0~4年教龄的新手教师,普遍较为年轻,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获取文献资源的能力更强。此外,与初中教师相比,幼儿园教师有更多用于自我专业发展的时间和精力。交叉分析显示,参与过论文专题培训的幼儿教师占比约45.0%,而初中教师仅占约35.0%,卡方检验也证实不同任教学段的教师在参与论文专题培训方面存在显著差异(χ2=11.804,p=0.008<0.01)。

5.不同性质学校教师的论文撰写能力差异显著

事后检验显示,创新体制学校教师的论文撰写能力明显高于传统公办学校教师。具体来看,公办两自一包学校的教师在论文撰写方法与技巧(F=0.144,p=0.024<0.05)和文献检索能力(F=0.097,p=0.014<0.05)方面显著高于传统公办学校的教师。社会资本民办、国企民办市场型、委托企业管理公办等创新体制学校的教师的文献检索能力显著高于传统公办学校的教师(F=0.118,p=0.017<0.05)。原因在于,创新体制学校建校时间不长,绝大部分教师教龄在10年以下,教师较为年轻,且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较多。

6. 是否有论文发表和专题培训经历的教师的论文撰写能力差异显著

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公开发表过论文和参与过论文专题培训的教师在论文基本知识了解、撰写方法与技巧和文献检索能力方面的表现均显著好于未公开发表过论文和参与过论文专题培训的教师。这是由于公开发表过论文的教师已具备一定的学术成果提炼能力。另外,参与过论文专题培训的教师通过培训对论文的基础知识及撰写技巧已有一定了解,所以其论文撰写能力相对更强。

三、对策与建议

(一)教研机构要了解教师的现状与需求,分层分类精准施培

科研能力的提升是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发展的内在诉求,也是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力量。[3]而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有针对性、个性化、持续性的职后培训。2020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等文件,为分科、分类、分层精准施培提供了参考与依据。[4]因此,区县教研机构应以此为重要参考,根据区域内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和需求,科学系统地设计和实施培训课程,如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出发,为新手、骨干和名优教师设计不同内容的培训课程;基于科研能力提升的内在规律,设置基础性课程、发展性课程和创新性课程,为不同需求与科研水平的教师提供自主选择课程的空间。

(二)教育主管部門应创设成果展示与推广平台,提升教师的成果提炼意识

教师的成果提炼能力与教师的成果提炼意识紧密相关。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是促进教师行为转化的内在动力。教师只有认识到成果提炼的意义与价值,才能在日常学习与培训中积极主动地提升自己的成果提炼能力与学术表达能力。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为教师创设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推广的平台与机会,提高教师和学校的成果提炼意识,如组织区域性的成果展示活动,遴选一批成熟、实用性强、具有推广价值的成果在区域内推广,资助优秀研究成果出版[5],或举办周期性的优秀论文评比活动等。

(三)学校应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形成良好的校本科研文化

学校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还是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重要场域。2019年10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6],这是新时代以研兴校,以研兴教的现实要求[7]。有研究者指出学习共同体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因此,构建围绕提升教师科研素养的学习共同体,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形成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深度交流碰撞,产生新的理念、想法和思考。最重要的是,教师之间志趣相投、情感真挚,这将成为科研创新的重要支持。[8]通过此不仅能形成良好的校本合作文化与科研文化,还能促进学校形成良性循环的科研生态。

(四)校长应提供资源支持与专业指导,给予教师全面充足的保障

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主动地学习和成长,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需要外部支持,相反校长为教师提供的资源支持与专业指导能更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参与度。文献资料不仅是教师撰写论文的重要素材,也是教师获取前沿信息,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因此,校长应为教师提供多样充足的文献资源,如购买专业数据库,购买书籍,订阅专业报刊等,保证教师在论文撰写中能获取充足的参考资料。此外,校长应及时为教师提供所需的专业指导,具体可从两方面努力:一是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家讲座或送教师外出参与研修学习等;二是根据教师在论文撰写中的实际困难与需求,科学设计培训主题、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为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提供精准的专业支持。

(五)教师要坚持自我反思与学习,主动寻求能力提升

教师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育实践及其背后的教育观念进行审视、批判及自我调控的过程[9],是教师厘清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不断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关键,更是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在日常工作与学习中重视并坚持自我反思:一是选择有效的自我反思方式,如撰写反思笔记、开展同伴研讨和实践研究等;二是将自己对教育实践问题的困惑转化为科研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三是将自己对教育教学实践的认识、想法以及解决实践问题的策略以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呈现。此外,教师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自主阅读、外出学习、与同伴交流以及寻求专家指导等方式,主动学习关于教育教学成果提炼或论文撰写的方法与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素养。

(李玉娇 刘春琰,四川天府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 610000)

参考文献:

[1] 李爱霞.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成果提炼探析[J].教育科学论坛,2019(31):30-32.

[2][5] 解腊梅,王佳.太原市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0):35-38.

[3][7] 张铭凯.中小学教师科研自觉的三重判读:所为、难为与可为[J].现代教育管理,2021(5):86-92.

[4] 教育部办公厅.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02/202008/t20200814_47809 1.html,2020-07-22.

[6]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7049/2019 11/t20191107_407332.html,2019-10-30.

[8] 孟亚茹,张宪,张妍华,等.基于中介调节的外语教师科研能力发展机制[J].现代外语,2019(6):830-841.

[9] 姜勇,洪秀敏,庞丽娟.教师自主发展及其内在机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89.

责任编辑:谢先成

猜你喜欢

调查研究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西安市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美育教师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