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型师生关系的内涵、价值及其构建
2021-12-16陈银河
摘 要 关怀型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双方以对方生命成长为内在需求而形成的一种充满关心与信任的人际关系。具体来说,它具有关系性、连续性和情境性等特征。关怀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助于增进教师职业幸福。构建关怀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拥有工匠精神,学会认识自我,了解与尊重学生的需要,选择恰当的关怀方式。
关键词 关怀型师生关系;内涵;师生成长;幸福;关怀方式
中图分类号 G4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1)10-0069-03
教育是充满关怀的事业,而师生关系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关系,也是学校中最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也将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工作状态。本文在讨论关怀型师生关系的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论述关怀型师生关系在促进师生成长方面的价值,以及如何构建关怀型师生关系。
一、关怀型师生关系的内涵及其特征
在关怀型师生关系中,关怀就是关心,就是对人的关注与爱护。因此,关心成了关怀型师生关系中最为核心的概念。马丁·海德格尔认为关心是基于同情、移情为基本特征的真实存在。内尔·诺丁斯强调关心是一种关系。[1]我国学者班华教授则认为关心是一种个人品质,是个人的一种心理品质,也是一种道德品质。[2]可见,中外学者对关心的理解虽然视角不同,但都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谐的关系。基于对已有研究的理解,本文认为关怀型师生关系是指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师生双方以对方生命成长为内在需求而形成的一种充满关心与信任的人际关系。具体说来,关怀型师生关系主要有以下三大特征:
第一,关系性。关系性是关怀型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任何一方出现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3]这即是说,关心关系不是一方付出而另一方接受的单向关系,而是双方都需要付出努力,只要其中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在教育实践中,通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自己很关心学生,而学生却感受不到教师的关爱。这就提醒我们,师生关系一定在某个方面出了问题。同时,这也启发我们:作为关心者,需要向被关心者给予开放的、不加选择的接受,接受他(她)的信息,做出他(她)所需要的回应,然后通过动机移位,像对待自己的问题一样认真和积极地去思考如何帮助被关心者;而作为被关心者,就需要接受、确认和反馈他(她)人的关心,如此一个关心关系才算完成。在关怀型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虽然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但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并且师生双方是可以交换角色的。因此,真正的关怀型师生关系是相互促进、有利于师生双方不断发展的。
第二,连续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目的的长远性就要求教育目标的连续性、学校场所的连续性、课程的连续性以及师生关系的连续性。关怀型师生关系特别强调教师和学生交往的长期性,也就是时间的连续性,这样教师才能深入了解学生,才能从根本上去关心学生。同时,教师作为关怀者,要关照学生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过去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这样才能更好地顾及当前的教育,进而才能更好地关照学生的未来。教师不能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应具有长远的眼光,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出发,关照学生的全程发展。如当下受升学率的影响,某些教师只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这是极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总之,“教师必须充分地了解学生,能够将学生目前的学习兴趣与他们以前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教师还要全面了解社区社会和具体学科知识,以便将学生现在的学习生活与他们的未来联系起来。”[4]
第三,情境性。由于教师关怀的对象不是抽象的学生,而是教育情境中具体的学生个体,这就使得关怀型师生关系具有情境性。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地区和家庭,他们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另一方面是因为即使是同一个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情景或不同事件中,其真实需求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与尊重学生的差异,“认同每一个儿童独特的价值,认可儿童特有的内在发展力量和发展可能性,认可儿童应享有的权利,特别是健康生活、愉快学习和探究世界的权利”[5]。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就是要尊重学生显示的各种才能与满足他们真正的需要,而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学生,也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要求学生的所有方面,更不能为了追求学习成绩而放弃对学生的关心。
二、关怀型师生关系的价值
(一)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很多人对这样的情境再熟悉不过了:“学生要么把教师视为与之战斗的敌人,要么把教师看作无法超越的权威,他们只有暂时忍受其控制。在这样的关系里,学生失去的不仅仅是学术知识,更大的损失是那些可能使其终身受益的友谊和智慧。”[6]由此可見,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师缺少爱心的地方,无论是品性还是智力都不会得到良好的或自由的发展。”[7]教师的关爱将会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动力。如果学生爱他们的教师,他们就会从教师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时,在一种充满关爱的环境里成长的学生,就容易成为内心充盈的人。在关怀型师生关系中,教师常常以关怀者的身份出现,从学习、生活和情感世界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关怀,这样就会使学生真正感知到什么是关心,从而获得关心的情感体验。这种温暖的感受会让学生意识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的丰富与生命的美好。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学会关心自我与他人,还会学会更广意义上的关心,这些良好的品质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二)有助于增进教师职业幸福
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追求幸福是人生的根本目的。罗素曾说过:“比起其他一切来,根本的幸福更有赖于对人和物的友善关怀。”[8]这启发我们: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发自内心深处对学生成长的关爱是一种幸福的职业生活状态。内尔·诺丁斯在《幸福与教育》一书中,对幸福的内涵、来源和对教育事业的幸福使命及其实践方略进行了深入探究,她认为幸福不仅是生活的目的,也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目的。“幸福应该是教育的目的,而一种好的教育就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幸福。”[9]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追求幸福、善于感受幸福并能给他人带去幸福。最好的学校是幸福的地方,生活在其中的教师与学生也是幸福的。幸福的来源有很多,内尔·诺丁斯认为首要的来源是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师生之间彼此关怀,这种关怀让我们的心灵有所触动并给予我们温暖与鼓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对每一个人来讲都很重要,这也是幸福的主要来源。
三、关怀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一)拥有工匠精神
只有教师拥有坚定的教育信念,才能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充分运用自己的热情、智慧去追求美好。教师教育信念的树立需要教师拥有工匠精神。可以说,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有着源远流长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我国古代工匠精神就是“崇德”与“尚技”,并最终走向“道技合一”。[10]教师虽然不是工匠,却能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养成类似于工匠精神的教育情怀和职业信仰,因而将工匠精神与教师职业相联系是十分贴切的。“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工作的职业精神,是一种高层次的职业认同感与自豪感,是具有精益求精敬业特征的一种信仰,这种工作态度是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11]“教师作为‘匠人’的资质,最重要的表现是‘匠人气质’。具备‘匠人气质’的教师,在工作上往往是纤细的、精心的。相反,不具备‘匠人气质’的教师,其工作往往马马虎虎,毫无认真细致可言。所以,教师们首先要做好称职的‘匠人’,努力提升自我,更加认真精细地完成工作。”[12]因此,教师要想真正关怀学生,首先应具有工匠精神,对教育事业有执着的信念。
(二)学会认识自我
苏格拉底认为,人们只有先认识自己,才能去研究自然。教师也应如此,只有善于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反思与批判,才能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认识。美国著名教育家帕克·帕尔默指出:“事实上,认识学生和学科主要依赖于关于自我的知识。当我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我只会在我经受不了检验的生命的阴影中,透过重重的墨镜看学生,而且当我不能够清楚地了解学生时,我就不能够教好他们。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教的学科,不能够出神入化地在深层、个人的意义上吃透学科。我只是在抽象的意义上,遥远地、视其为疏离于世界的概念堆砌一样看待学科,就像我远离自己的本真一样。”[13]可见,教师要想真正关怀学生,就必须学会认识自我,通过认识自我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所教学科和学生,进而教师才能以自己内心最认可、最推崇的方式进行教育和教学。
(三)了解与尊重学生的需要
“理解、关心儿童意味着敏锐地意识到儿童的需要并提供最适切的帮助,倾听儿童、关爱每一位儿童,让他们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14]教师为了能够更好地关心学生,需要对学生进行深入而全面的了解,才能觉察学生的真实需要,从而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帮助与关怀,进而才能让学生健康而快乐地学习和成长。乌申斯基曾说:“如果教育学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它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15]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与基础。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能仅局限于学习方面,而应全方位地去了解学生,如通过与家长、学生和其他科任教师等的沟通与交流去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包括学生的家庭背景、社区的生活环境、个人经历、平时的表现、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等,只有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才能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明晰他们的需求,知晓他们的困惑。总之,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机会去了解学生,努力与其建立良好的关怀关系,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真诚与关爱,唯有如此,他们才乐于接受教师的关心与帮助,才有利于关怀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四)选择恰当的关怀方式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在关怀学生方面也是如此。关怀有法,但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立足于师生关系实际思考怎样关怀学生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教育行为意味着你应试图去分辨什么对孩子好、什么对孩子不好。正因为如此,教育学的研究和实践从科学意义上说永远也不可能是客观的。抚养和教育儿童始终涉及价值的判断。”[16]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情境中采取适切的方式去关心学生,善于倾听、发现学生的内在需要,并给予及时的帮助与指导。在教育实践中由于教师常常把自身的要求强加给学生,而忽视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的了解,这就容易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判断先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教育行动所需的知识应该是针对具体的情境而且指向我们所关心的具体孩子的。”[17]这提醒我们,作为教师,在关怀学生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学生的现实处境,不能以教师的主观臆断去代替学生的现实性。在寻求最佳关怀的方式上,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育问题,保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深入了解的高度自觉。唯有如此,教师才能真正地关怀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教师和学生不断地成长。
(陈银河,贵阳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阳550005)
参考文献:
[1] [3][4][6] [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33,33,97,137.
[2] 班华.在关心性关系中学会关心[J].思想理论教育,2005(9):8-9.
[5][14]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77.
[7] [英]伯特兰·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M].杨汉麟,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29.
[8] [英]罗素.罗素道德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265.
[9] [美]内尔·诺丁斯.幸福与教育[M].龙宝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
[10] 薛栋.中国工匠精神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6(25):8-12.
[11] 薛茂云.用“工匠精神”引领高职教师创新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7(8):55-57.
[12] [日]佐藤学.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M].陈静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7.
[13] [美]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3.
[15] [俄]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M]. 郑文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8.
[16][17] [美]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43,46.
责任编辑:谢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