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英语“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2021-12-16王丽娜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思政教育课程思政

摘 要 初中英语“课程思政”就是指教师将思政教育融入英语学科,以跨域融合的思维看待教学,找准思政教育与英语教学的结合点,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客观的事实和不同文化的差异来培养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从而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淡薄和能力缺乏是当前初中英语“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对此,教师应加强自我学习,增强“课程思政”意识;整合教学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程育人效益;拓展第二课堂,提高课程育人品质,这是实现初中英语“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初中英语;课程思政;价值意蕴;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1)10-0037-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学科也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初中学习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由于初中生可塑性强,因此该时期也是培养初中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教师要结合所教学科的特点,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形成各类学科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具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英语学科而言,它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很强的学科,不仅要肩负发展学生语言技能的责任,还应把“立德树人”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承担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使命。

一、初中英语“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指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营造育人氛围,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所倡导的道德要求、价值观念、思想认识和政治理念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以间接内隐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其成长为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的教育教学理念。[2]“课程思政”落实到英语学科,就是教师将思政教育融入英语学科,以跨域融合的思维看待教学,找准思政教育与英语教学的结合点,有意识地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客观的事实和不同文化的差异来培养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从而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英语教学“要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学全过程,形成良好的意志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这为初中英语教师落实“思政课程”提供了政策基础和可能性。作为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兼具的课程,英语教材中蕴涵着大量隐性的、潜在的思政元素,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英语教师将课程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巧妙地融入教学中,有利于丰富英语教学内容,拓展知识面,提高语言应用价值。此外,传统的思政教育说教明显,导致学生对学习感到乏味,甚至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可以让思政教育更有趣味性,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从而实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影响学生,引导青年学子用批判的眼光学习西方文化,培育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3]

二、初中英语“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

长期以来,初中英语教学过于强调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和应试技能的获得,少有教师关注教材中的德育内容,造成思政教育无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充分开展,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存在着弱化的现象。

(一)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初中英语教学都着重强调学生对英语知识、语言技能的习得。因此,很多教师将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备课过程中忽视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等思政元素来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尽管近年来部分教师响应国家号召,在英语教学中尝试“课程思政”实践,然而调查显示,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知识与应试能力的培养,很少关注英语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导致思政教育在英语教学中被边缘化。笔者对苏州市吴江区3所区管初中的48名英语教师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教师通过教研会或是学校传达的文件等了解“课程思政”,而自己很少主动了解“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课程思政”的教师则更少。可见,初中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整体较为薄弱,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学习等大多属于被动接受。

(二)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缺乏

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以英语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为主,相对来说,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较低,思政教育能力也比较欠缺。因此,这就容易导致英语教学中的思政教育被“淡化”,学生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受到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和人格培养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不能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荣辱、富强结合起來,承担起当代青少年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笔者曾经做过一次关于初中英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方面的调查,多数被访学生提到教师在单元拓展教学时会涉及《论语》《道德经》等中华民族经典著作的内容,也会提及国家的相关政策,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或者十九大报告的表述,但都不能充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枯燥无味,致使“课程思政”效果不理想。另外,为应付教育行政部门对落实“课程思政”的要求,不少教师会在第二课堂将与教学主题无关的思政内容强行植入课堂,勉强将其联系到一起。由于联系深度不够,缺乏内涵,教学很难引发学生的兴趣,导致英语课很难上出“思政味”。这样势必会造成学生对英语“课程思政”的反感和疏远,进而会影响英语课程育人的品质。此外,还有部分教师平时缺少对思政理论的学习,导致自身缺乏思政教育素养,在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力不从心。

三、初中英语“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英语“课程思政”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德育课程,也不是通过讲大道理让学生明白思政,而是要实现英语学科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将知识、技能、思维和修养统一起来,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传递中国声音,最终春风化雨般地滋润每一位学生。本文以牛津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教材为例探讨初中英语“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

(一)加强自我学习,增强“课程思政”意识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人,其专业素养对构建课程育人立体新格局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教师不仅肩负着传授知识的重任,还承担着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使命。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4]因此,教师必须提高站位,以知促行,强化责任担当,努力在英语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一方面,教师要提高思政意识,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清楚地认识到初中英语同其他学科一样,不应该只关注语言技能的培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才是其存在的根本意义和价值。英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思政水平,要把学到的知识切实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教师也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无论是语言技能的传授,还是思政教育的开展,教师的职业精神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质等都会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因此,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既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又能为思政教育创造优势。

(二)整合教学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教材是教学内容、教学资料的汇总和集中反映。英语“课程思政”的实现不能脱离课程,教师必须基于所教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以牛津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教材为例,教材中的很多单元都有思政元素的渗透,教师应仔细研究教材,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所教内容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对课程中含有的思政元素进行提炼、整合和再加工,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单元设计,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系统化(见表1),把握课程显性的价值观目标,将语言知识讲解、语言技能训练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程育人效益

英语课堂作为学校育人的重要阵地,具有时间多、覆盖面广和跨度大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在全人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从多个方位、多个层次对学生的价值观、判批性思维、创新知识能力和国际视野进行立体化培养,通过播放视频、问题启发式教学、翻转课堂、辩论等方式,利用线上+线下的组合式教学,引领学生开展师生互动、生生讨论等,在学习主题内容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带动提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5]例如,当前,初中生普遍认为自己学业负担非常重,而国外学生的学习则十分轻松。教师应抓住这一契点,通过比较中西方学校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三观”教育,实现英语“课程思政”。在教授Unit 2时,有教师充分利用了互联网高效与便捷的特点,让学生运用QQ、微信、钉钉等交流工具与英语国家友好学校的学生进行了一个面对面的“现场”大讨论: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school life? Why?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实现了“走出去,请进来”,通过课堂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现西方国家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未像网络传言的那样轻松,他们同样需要加倍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再比如,在教授Unit 3时,有教师播放了“学习强国”中“看自然”栏目关于绿色发展的国家发展影视片段,学生在观看了祖国大好河山和生动的社会人文环境后,激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进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实现了教学由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到课程育德的转化。

(四)拓展第二课堂,提高课程育人品质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第二课堂作为落实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是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它是推进“课程思政”方式不断创新,完善学生发展服务体系的迫切需要。因此,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要适当地开发第二课堂,为学生搭建展示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技能的平台,将语言知识的输入融入“用英语做事”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中体验语言的魅力,更好地认识自我、他人以及当今世界,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6]

第二课堂的拓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还能将英语“课程思政”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巩固、内化和迁移课本知识和思政内容,启发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最终实现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在落实第二课堂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英语学习和思政教育兼顾的“做中学”活动,并将这些活动的学习结果纳入英语“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中。比如,在教授Unit 8时,教师课前在China Daily杂志上选取了一篇关于新冠疫情下的中国形象的文本作为教学载体,以Chinas fight against COVID-19为主题,让学生在课前整理典型的抗“疫”事例,在课堂上结合自己身边的实例做课堂报告,加深了学生对责任与担当的理解,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用耳朵听(Listen),用眼睛去观察(Observe),用心去评价(Value),用行动去表达(Express)身边的人和事,在学习新知的同时,更明白了抗“疫”成果的来之不易,它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党和国家形象的维护意识。又如,在教授Unit 6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增加了思政教育方面的语料,补充保护鸟类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As a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how can you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precious birds?并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汇报讨论结果,然后鼓励学生进行互评,最后由教师逐一进行总评。这样的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保护鸟类的重要性,使学生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初中英语教学面临的新课题。英语教师要切实加强“课程思政”的理论学习,深刻领悟“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感,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充分挖掘英语课程中丰富的思政元素,找准切入点,不断开拓创新,努力找寻出适合初中生特点的英语“课程思政”之路。同时。教师也要在英语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充分发挥语言教学的思想、情感、文化三重育人作用,用情感激发情感、精神感染精神、价值引领价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智育”与“德育”的双提升,真正做到让“课程思政”由灌输说教向隐性渗透的方式转变,最终实现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达到英语“课程思政”育人于全方位、全過程的境界。

(王丽娜,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武汉 430079;江苏省震泽中学,江苏 苏州 215200)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过程中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于桂花.“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5):27-29.

[3] 徐晶.初中英语课程思政探索[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1(6):36-37.

[4]衡清芝.课程思政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路径分析[J].高教学刊,2021(6):193-196.

[5] 刘明东,郭俊兰,王中兰.“小学教师英语口语”课程思政教学原则与策略[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1(4):23-27.

[6] 张学卫,马建红.初中英语教学渗透思政教育的设计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2):62-64.

责任编辑:谢先成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思政教育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读懂名师
长征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