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体育人”理念下的研学课程建设
2021-12-16芦咏莉黄利华何建雯帅筱悦
芦咏莉 黄利华 何建雯 帅筱悦
【摘 要】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始终坚持“双主体育人”的办学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和教师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在研学课程建设中采用“2+N——必修+选修”课程模式,以任务单为载体,通过“活动前充分参与,活动中平等交流,活动后评价展示”的“三段式”活动形式,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师生在研学活动中共同参与、共同成长。
【关键词】“双主体育人”;研学旅行;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1)012-083-03
“双主体育人”理念
“双主体育人”的理念指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两个主体在不同的层面,通过自育、互育,协调互动、共同发展。该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和教师在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精神,推崇只有教师和学生亲密合作,协调互动,才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彰显良好育人效果;同时也使教师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教育才能,提升教育智慧,体现自身生命价值;追求师生成为交互主体,使教育教学过程成为教师生命体和学生生命体交相辉映、健康发展的过程。
“双主体育人”理念下的研学资源开发
1.挖掘學生的问题资源
在研学资源开发过程中,学校组织学生在活动前参与主题确定,从原来的教师选定活动主题和地点,发展到制定学生调查问卷,以年级组为单位调查,再确定主题。之后经过学生讨论、分析甚至辩论,提出一系列感兴趣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小问号”,再结合学习任务,确定具体的研学旅行活动主题。在“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探讨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更是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兴趣所在和学校跨学科课程建设的生长点。“小问号”的引入,使学校的研学旅行课程呈现出别样的魅力。
2.挖掘学校的教师资源
教师是活动中除学生之外的另一主体,我校教师资源优质,教师们不仅拥有本学科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有着丰富的校本课程开发经验和科研能力,是学校开展研学课程建设的中坚力量。同时,充分发挥学校拥有“小校长”——年级主任和“小书记”——年级书记这样的特色学校管理模式,以年级为单位开展研学活动,能够有效凝聚本年级内的各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到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来。根据内容和学科特点设计的课程方案,再由学校内的优秀教师研究论证,这样就形成了研学课程建设的合力。
“双主体育人”理念下研学课程实施
1.以任务单为载体的学生主体参与形式
研学活动任务单是学生的“小问号”以及需要完成任务的集中呈现。它不仅让学生的研学活动具有了知识性、针对性,更激发了学生体验、探究的兴趣。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每次研学旅行,都会以任务单为载体,遵循“三段式”,其具体过程如下。
(1)活动前充分参与——学生制定任务单
在活动前,以年级为单位提前2周向学校提出活动申请,将相关材料上交德育主任,教师围绕相关内容进行备课,与学科教学整合,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明晰活动目的、流程和职责,关注细节。学生在活动前要根据教师的引导,通过合作讨论、搜集资料、集体研究等各种方式了解相关知识,并提出自己的“小问号”,确定学习任务单,带着问题开始研学活动。
任务单的内容和形式根据每次研学旅行的主题而随时变化和调整。在内容上,有的任务单内容侧重考查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钱币的认识”任务单(见表1),从语文、数学、科学、美术、历史等跨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考查。有的活动项目侧重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如在“定向越野”活动中,小组团结合作找到所有定位点的任务;在“参观故宫”活动中“必须找到一名外国人进行合影”的任务。在形式上,任务单有常规问答式、表格式、游戏式、闯关式、图画式等,多样的形式让任务单在传递问题信息的同时,也能够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2)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完成任务单
在活动中,强调学生是主体并全员参与,通过参观、学习,学生解决自己任务单中的“小问号”和小任务,并在此过程中收集资料、记录问题。教师也全程参与到活动中,带领学生研究活动前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如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举行的“定向越野”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定向、读地图技能与数学知识,在活动范围内寻找“地图任务单”中黄色点位的范围。每个小组要在3小时内寻找12个以上的点位,这需要发挥组内每个学生的特长、优势,团结合作,才能找到每个点位的不同位置。学生在完成任务单的过程中不仅体会了比赛的乐趣、合作的快乐,更能够感受克服困难后,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3)活动后的展示——多元评价反馈任务单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在教师的引领下,利用文章、小报、论文等方式,把活动的收获进行更深入地交流。要填写活动情况反馈表,进行任务单完成质量的评定考核,并利用校园网与各种展示栏等多种渠道进行班级交流、年级交流,使得活动的效果最大化。同时,每学期研学旅行活动结束后,我们都会把取得良好效果的优秀案例、实施方案和促进效果明显的任务单进行整理汇编,组织学校相关专家教师进行研究、论证,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使以后的研学旅行实践活动有例可效。
2.“2+N——必修+选修”模式下选择
为了将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学校发展形成了“2+N——必修+选修”的特色课程模式,即“两项必修”——参观、实践,加“N项选修”——与主题研究课、德育活动分别相关的两项实践活动,每个小学生六年累计至少参加24次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其中,主题研究课是指向某个问题、某项任务的研究与探索过程。学生能够运用不同学科知识去独立思考,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对该主题进行全面了解与分析。
学生在选修课中,可以根据主题研究课的选题、学校的德育活动,自主选择与之相关的研学内容。如在围绕“北京四合院”开展的主题研究课中,学生们通过参观古建筑、搜集资料(对考察参观的建筑进行各个角度的拍照/绘图、文本描述、对导游教师的讲解记录、录音、影像)、访谈记录、对比调研等,感受北京四合院的魅力。
3.系统化的课程内容体系
每个学生每学期都要进行两次外出综合实践活动,其中至少有一次是参观博物馆。同时,考虑到近几年北京秋冬春季易发雾霾等天气状况,学校积极开发与室内活动场馆相配套的活动主题,让学生的出行不受天气干扰,让室内的体验同样精彩。如为六年级学生开发的主题研究课“电影”,就是以中国电影博物馆为基地,六年级师生在此感受中国百年电影发展史的足迹,也有了创作、拍摄电影的素材和借鉴。经过多年探索实践,逐渐建立了系统研学旅行的校本必修课程体系(见表2)。
总之,研学旅行课程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全面发展提供了平台,也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升,让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共同成长,成为推动学校特色发展的良好载体。
参考文献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双主体育人”办学思路实施手册[M]. 香港:中国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