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体设计 五育并举 护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2021-12-16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委员会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课后服务一体化课程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委员会

【摘 要】西城区基于对课后服务的理解,明确了以“三率”“三性”“一特色”为着力点,以提质增效五大工程为载体,以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为突破口的课后服务推进思路,构建了行政推动、专业支持、学校自主“三位一体”的互动运行机制。

【关键词】课后服务;课程;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1)012-011-03

北京市西城区教委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市区“双减”工作决策部署,基于课内、课后课程一体化设计的视角,切实提升课后服务课程品质,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课程整体育人价值,积极构建五育并举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每一名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保驾护航。

对课后服务的理解

1.课后服务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

课内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供给,课后服务是延时供给。课内、课后不是主与次、重与轻的关系,二者同等重要,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学校全过程育人的完整链条。课后服务不只是一项“顺民意、暖人心”的民生工程,更是深化学校内涵发展、促进学校特色建设、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因此,课内和课后课程目标、内容要体现整体性、一致性和协同性,共同促进学校办学理念落地,实现学校育人目标。

2.课后服务是学校整体办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课后服务不是剥离于学校办学的独立单元,而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延展与深化,是学校整体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内教育、课后服务共同构成了学校办学的整体。我们从学校办学的视角审视课内、课后,不能割裂地看待课后服务,要树立整体课程观,将课后服务课程纳入学校整体课程规划,一体化构建课内、课后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整体育人价值。

3.课内教育、课后服务要注重前后贯通性、双向衔接性与育人协同性

课后服务不是学校提供的额外的、附加的教育服务,而是服务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的课后育人活动。我们要基于课内教育、课后服务的不同功能定位与实施策略,重构学校教育的供给体系,既注重二者的前后贯通性与双向衔接性,又关注二者的差异性与协同性,共同发挥它们在学校教育主阵地的育人作用,构建多维立体的教育体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全面发展。

对课后服务工作的整体设计

1.确立目标,明确课后服务推进思路

“十四五”时期,西城区确立了“巩固教育高原,打造教育高峰,做有温度的西城教育”的发展目标。围绕区域教育发展目标,西城区在推进课后服务工作中,明确了以“三率”“三性”“一特色”为着力点,以提质增效五大工程为载体,以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为突破口的推进思路,致力于一体化构建课内、课后课程体系。其中,“三率”是指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家长满意率、学生作业完成率,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和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三性”是指活动的丰富性、作业的个性、作业的弹性,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师的创造和专业能力;“一特色”是指学校的特色,突出学校的主动性,强调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五大工程指学生素质提升工程、作业质量提升工程、教师成长关爱工程、智学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家校协同育人工程。

2.强化责任,构建“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课后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关注、共同配合、共同努力。西城区在实践中,构建了行政推动、专业支持、学校自主“三位一体”的互动运行机制,为推进课后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保障。

(1)行政推动是推进课后服务的重要保障

一是注重政策引导。根据中央、北京市有关“双减”的文件精神,我们结合区域实际,研究制定了《西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提升方案》及有关课后服务评估要点等政策文件,从课后服务的工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等方面不断规范学校课后服务,为学校提供明确的政策导向。二是加强分类指导。建立课后服务月报制度,追踪每月参与课后服务学生数、教师参与情况等。基于数据分析,掌握全区各中小学课后服务推进情况,分类分析各校情况,分类指导跟进。同时,以四级督查调研机制为抓手,通过教育两委领导下沉学区、责任督学包校督查、行政教研联合视导、中小教科视导员下校视导等方式,逐校指导支持。三是推广典型经验。为搭建学校间信息交流平台,西城区教委遴选部分学校“双减”工作案例及特色信息,定期推出《西城区中小学“双减”工作简报》,进行政策导读,发布区域工作动态,推广学校典型经验,为学校推进课后服务提供经验借鉴与实践参考。

(2)专业支持是推进课后服务的有力助推

一方面,我们依托区教育研修学院、区教育科学院、区教育学院、区教育考试中心等区域教研、科研的专业力量,围绕课后服务工作分别召开专题研讨会,结合本部门工作职能,研究推进措施,发挥研究、引领、指导、服务作用。另一方面,借助北师大等院校的智力支持,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提供咨询与专业指导。

(3)学校自主是推进课后服务的必要前提

学校是开展课后服务的主体,课后服务实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自主性,而观念更新、认识到位是前提,内生动力是关键。一方面,我们把思想动员、认识提高贯穿始终,分层次、分阶段开展了一系列宣傳培训活动,进一步达成思想共识;另一方面,我们高度重视校长队伍建设,通过举办校长论坛、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等方式,引导校长准确把握课后服务的内涵与定位,明晰工作方向。

夯实基础,以课程领导力提升为推进课后服务提供持久动力

1.加强研讨培训,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

7月以来,西城区多次召开书记校长会,组织“扎实推进‘双减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校长论坛,宣传“双减”政策,帮助学校厘清课内教育、课后服务的关系,引导学校形成系统思维,整体把握课后服务在学校办学中的地位,从而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同时,分别召开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研讨会、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会,开展“双减”工作“大学习、大讨论”,聚焦课后服务开展研讨,加强对学校干部的培训,进一步达成思想共识,引导学校从一体化构建课程体系的视角来设计课后服务课程。

2.坚持课程备案制,夯实学校课程建设能力

从2010年开始,西城区建立了课程备案制。每学年初由行政牵头,协同研修部门,对学校课程计划、作息时间、校本课程纲要等课程管理文件审核把关,整体把握学校课程建设情况;并以此对区内学校教学干部进行课程管理培训,引导学校以课程建设带动学校特色发展。课程备案制,不仅为规范学校课程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更为夯实学校课程建设能力提供了重要平台。

一体化构建课内、课后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

1.关注成长需求与学段特点,定位课后服务课程目标

课内课程是基础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共同基础。课后服务课程是拓展型课程,是三点半前课程的延伸与有益补充,旨在巩固学生课内所学,拓展学习空间,发展兴趣和爱好,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我们倡导学校充分分析学校发展基础,以学校核心价值观为逻辑起点,明晰办学目标与育人目标,构建办学理念体系。基于办学理念,统筹考虑课内、课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整体设计,一体化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同时,立足学科特点,关注各学段学生发展规律与成长需求,分層分类设计各类课程目标与功能定位,实现课程的多渠道落地。课后课程与课内课程在课程价值、课程目标上要体现一致性。小学一年级以幼小衔接教育为重点,二三年级以习惯培养为重点,四五年级以培养学科思想、学习方法指导为重点,六年级以中小衔接教育为重点。

2.立足课内、课后贯通,整体设计课后服务课程内容

课内、课后构成了学校教育的整体。课后服务课程内容安排要实现课内、课后贯通与双向有效衔接。西城区以“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优质供给”为基本价值追求,构建了“1+3+N”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其中“1”指学业巩固课程,它是课后服务课程中的根本,旨在立足学生课内学习情况,基于学情分析,在研究分析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基础上,开展与学生学情相匹配的课业答疑辅导及学习指导。“3”指学科拓展、体育、劳动教育类课程,它们是课后服务课程中的核心,旨在补齐三点半前的教育供给,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培育学科思想、学科思维、学习方法;同时为所有学生强化体育锻炼,补齐劳动教育提供平台。“N”指美育、科技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

在区域总体课程框架之下,各校因地制宜“一校一案”“一校一策”设计课程内容,提供“菜单式”课表供学生选择,形成“一生一课表”。家长和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愿选择,既可选择分段参与,也可以全程参与。

3.打破围墙、共建共治,有序推进课后服务课程实施

一方面,统筹区域资源,协同推进课程实施。本学期,我们盘点了12家区属少年宫、科技馆等校外资源,根据各家单位可提供课程数、授课教师特长、可服务学生数,分类整合首批200余门课后服务“菜单”。学校根据各自学生特点,按需选择。后续,还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一步引进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资源,为学校课后服务提供资源补充。同时,还将利用区域线上服务平台,提供课程菜单,供各校选择。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本校教师专长与特长,借助学区内、集团内优秀教师资源辅助共同研发推进学业巩固课程、学科拓展等课程实施。

“双减”工作是一次对教育系统的深度治理,从校外到校内,从课后服务到课内提质增效,目的是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回归学校教育主阵地。西城区借“双减”工作推进契机,将课后服务课程纳入学校整体课程规划,实现课内、课后一体化设计。我们将不懈努力,不断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为每一名学生的幸福快乐成长奠基。

猜你喜欢

课后服务一体化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发挥学校优势 做好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之我见
“课后服务”:亟待研究的一些问题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