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制度优势与道路抉择
2021-12-16徐行王利平
徐行 王利平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高度概括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指明了党未来的前进方向与目标,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政治意涵。“七一”重要讲话主要阐明了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关键是要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水平,努力提高全体党员的政治素养。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抉择,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遵循,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关键词:建党百年;“七一”重要讲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21)05-0005-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七一”重要讲话)有着深远的政治意义和丰富的理论内涵,高度概括了百年来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取得的辉煌成就,高屋建瓴地阐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制度优势和道路抉择等重大关键问题。
一、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所系、命运所系,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在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斗争中形成的,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发展稳定的,是在走进新时代实现新目标中必须牢牢坚持的。“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都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牢牢把握以下几点。
(一)坚持党的领导,核心是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始终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要把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和体现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2]。
“总揽全局”一方面体现了党的领导是全面、系统、整体的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贯穿治国理政的各项事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从对象来看,党的领导是对党政军民学等所有主体的领导;从领域来看,党的领导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项事业当中;从内容来看,党的领导涵盖内政外交国防等国家各类事务;从效果来看,党的领导是为了促进改革发展和稳定。无论哪个领域、哪个方面、哪个环节,党的领导缺失或者弱化了,都会损害党的力量,阻碍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总揽全局”强调了党的领导是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是根本性、战略性、关键性领导。全面领导不等于事无巨细都抓在手上。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2]。党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把握方向、谋划大局、议定大事上,以保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全面贯彻和彻底落实,确保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的引领。
“协调各方”要求党的领导要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社会阶层分化和多样性利益,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还比较大。“协调各方”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增强辩证思维能力,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好全局和局部、整体和个体、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尤其要处理好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之间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要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个方面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促进各阶层、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发展,推动全国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发展合力,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力量。
“总揽全局”和“协调各方”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总揽全局”是“协调各方”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形成对党和国家事务的全面领导,才能为进一步提升统筹协调能力提供条件。“协调各方”是巩固“总揽全局”地位的手段和要求,通过协调好各种利益、处理好各种关系,有效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只有既把握“总揽全局”,做到总揽而不包揽,又做好“协调各方”,不包办、不代替,才能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使党更好担负起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重大任务。
(二)坚持党的领导,关键是要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水平
坚持党的领导,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调整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水平。这三种执政方式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党在长期执政中对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党借鉴世界政党政治的经验教训,结合党情国情,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指导下,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党执政方式的新要求而作出的正确选择,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执政方式。
所谓科学执政,就是以科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不断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通过对规律的掌握和运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科學执政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能否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即明确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的定位是什么。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形成“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3]的科学定位,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要求,遵循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有利于释放更大市场活力和转变政府职能,把市场的手和政府的手协调起来,体现了党执政的科学化。
所谓民主执政,就是坚定人民民主的执政理念,采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通过民主的程序和制度,带领人民广泛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民主执政重点是要处理好党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党群之间既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更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而是相互依靠、相互成就的统一整体;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需要以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障,党执政地位的巩固也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执政意味着掌握权力,如果不贯彻为民执政的理念,不通过一定方式带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的治理,就会存在脱离群众的风险。在实践中要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的各项民主权利,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所谓依法执政,就是要求党的一切活动都纳入法治程序,各级党组织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将宪法和法律作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依法执政重点是要处理好党政之间的关系。党执政以来,经历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时期,也经历了党政分开和党政分工的时期,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党的地位。依法执政强调要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明确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法治化渠道,树立了法治权威,是党依法执政的根本体现。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是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体现了科学、民主、法治在执政方式中的统一。民主执政以执政合法性为基本出发点,是科学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基础;依法执政强调了执政的规范性问题,规定了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是对执政能力的强调,是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进一步要求。三者统一于党对执政方式的现代化要求当中,是提升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内容,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的关键。
(三)坚持党的领导,根基在于强化全体党员政治理念,提高政治素养
如今中国共产党是已经拥有9500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新时代坚持党的领导,根基在于全体党员强化政治理念,提高党员自身素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
2016年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四个意识”,要求全党同志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以提高全党的思想认识,促进党的团结统一。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坚定“四个自信”,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理论的科学性、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文化的先进性,以提高全党和全国对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高度认同与充分肯定,从而坚定理想信念。2018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审议《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和《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时,首次将“两个维护”和“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作为一个整体提出,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之后成为固定表达。“两个维护”即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国之大者”和其他三者并列,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1]。
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全面建设中处于首位,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所谓“国之大者”解决的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就是要时刻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它和“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都是对党政治建设的强调,是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的理论概括和基本要求,四者相辅相成。“四个意识”是思想认识,“四个自信”是心理状态,“两个维护”是基本立场,“国之大者”是眼界格局,思想认识是心理状态、眼界格局和基本立场形成的基础,基本立场是思想认识、心理状态和眼界格局的行为表现,直接反映了政治建设的成效。中国共产党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旗帜鲜明讲政治,是党的主要特征和力量来源。坚持党的领导,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政治领导,这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总结的实践经验,是提高党员政治素养的基本要求,是全体党员必须强化的政治理念,关乎民族复兴大业的成败。
二、民族复兴的制度优势: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现制度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制度体系,凝聚了党和人民的智慧。1949年建立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逐步建立完善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關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活力的制度保证,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
(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同时就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新型政党制度的建成和不断完善,确定了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的政治格局,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新的政党政治模式,能够有效避免西方国家党派倾轧和轮流坐庄的政治动荡局面,最大程度地、广泛持久地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中国成立五年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借鉴苏联建设经验,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际,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民主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组成整个国家机构。这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与此同时,在党的领导下,我国还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在党和国家统一领导下,少数民族在聚居地区行使自治权,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20世纪50年代,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三大政治制度已基本建立。在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同时,党还领导进行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全国人民意气风发,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大胆探索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新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是1987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首次提出的[4]。他还提出制度问题是更重要的问题,要摸着石头过河,“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4]372。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党的十七大提出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展开社会建设,并纳入“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之后进一步深化和创新了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逐渐形成。201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经过九十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概念被正式使用,胡锦涛同志对其内涵、结构、特征和重大意义进行了具体阐释,并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这一充满新的活力的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必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提供了更大的制度势能。
(二)作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向纵深发展的战略部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及其执行能力集中体现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国家治理体系是指“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3]548;国家治理能力是指“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3]548。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制度建设和治理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第一个阶段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第二个阶段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6]。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对治理体系现代化总目标中各个具体的制度体系作出全面部署。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在新时代为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落实“七一”重要讲话中“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的重要措施和重点任务。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这一制度在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国家治理的一切活动和工作都要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它是实现现代化治理的基本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形成与发展的全部过程中,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根据时代特征和现实问题完善自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持续发展提供不竭源泉。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本质上是要求充分发掘和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好地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执行效果。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制度优势和治理水平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3]278。继续完善和努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实现这个伟大目标的重要前提。
(三)明确提出未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要“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法治觀念不断深化,国家的法治建设不断完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专题会议的形式专门研究部署依法治国,形成《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加以推进;党的十九大进一步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路线和蓝图,对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未来我们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就要继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继续完善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和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努力使中国法治建设迈入稳定、成熟的发展轨道。
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还必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依规治党是法治精神在党内的贯彻,其内涵是指依据党内法规进行管党治党[7]。依规治党、完善党的法规制度体系,扎实推进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凝聚党的力量,更好地发挥政党的作用,实现党的奋斗目标提出的新理念、新模式,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将“依规治党”载入党章,成为全党的根本遵循。目前,党的组织法规制度、党的领导法规制度、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制度和党的监督保障法规制度已经成型,将继续发挥着管党治党的显著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还为中国未来发展谋定了两大布局,他提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1]。谋篇布局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指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是我国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的依据,是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按照这个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8]。“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从严治党,这为我国未来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制定了行动纲领。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生动体现和鲜活应用。“五位一体”从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相联系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布局、统筹规划,强调的是整体性发展。“四个全面”突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当中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是立足于现阶段主要矛盾和重点任务作出的阶段性、战略性安排。两个布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五位一体”确定完善制度建设的基本面向,“四个全面”抓住制度建设的聚焦点和着力点,把总体布局各领域的体系完善、制度运行和效能提升通过四个相互衔接的重点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并协同推进[9],二者共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三、民族复兴的道路抉择: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努力推进全过程的人民民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抉择。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遵循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基本工作路线。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人民大众打成一片。党百年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表明,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就是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人民群众。要保证党的事业进步和发展,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要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要经常深入到百姓中去,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了解民众的诉求和意愿,倾听群众的呼声和意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把老百姓的意愿和诉求作为制定我们各项政策的基本依据,同时要时时接受群众的监督,把人民群众的反馈意见作为政策调整的新依据,切实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全体党员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防范脱离群众的危险、官僚主义的危险。积极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中国共产党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工作中,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以人民为中心,归根结底要保证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消减贫富差距、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人民有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了实现民族振兴、为了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遵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发出了在奔向小康社会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都不能掉队的伟大号召,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在党的领导下,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2020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588元[10],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11],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12],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1]
(二)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就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而进行的协商式民主。党和政府在作出重大决策前要同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开展广泛协商,努力达成共识,在决策的执行中要接受体制内和体制外各方面的监督,这就是贯穿于全过程的人民民主运作模式,“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的”[13]。在决策酝酿阶段,就要广泛征集人民意见,根据人民的需要制定符合人民利益的方案;在决策制定阶段,要进行深度磋商,得到人民的广泛同意;在决策执行阶段,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的意愿;在决策监督和反馈阶段,保证将人民的意见及时反馈进决策系统。这是一种新的民主理论和实践形式,相比于西方将民主价值集中于选票的选举民主,它将实质民主和程序民主相统一,贯穿于法律政策决定的出台、实施、监督、群众意见反馈的始终,丰富了民主的理念与形态。
未来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要继续完善和发展其优势。第一,它有一整套完整的民主制度体系来保证全体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根本上确立了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为全体人民广泛的民主权利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保障了不同群体的民主权利,协调了不同界别的利益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少数民族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提供了制度渠道;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能有效调动群众开展基层自治的积极性,这些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体系。第二,民主协商存在于中国所有政治实体中,不仅仅存在于政协中,还存在于执政党、人大、政府、人民团体、基层、社会组织等各个政治实体中,未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点是加强政党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积极开展人大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逐步探索社会组织协商,从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涵盖于一切国家公共事务中。西方国家的民主多为选举式民主,选举结束以后,所有政治生活的决定权都掌握在当选者手中。中国的民主建设不仅让人民拥有选举权利,还拥有广泛的公共事务参与权和决定权,对一切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都有进行民主协商的权利,扩大了民主的实现形式,保证了人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
(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抉择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特殊日子里,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1]。坚持走中国自己的道路,首先要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扎根于中国大地,立足于中国实际,“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14],根据国情和客观规律,独立自主地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党几代人经过艰苦奋斗探索出的一条正确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抉择。
中国共产党已走过了百年光辉历程。一个世纪前中国正值列强欺压、军阀混战、内忧外患、社会大动荡的时期,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深受三座大山压迫,中华民族正遭受巨大的劫难。如何探索救国之路,不同阶级和阶层试验过不同的道路和方案。不论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还是君主立宪的维新变法运动,皆无法挽救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制,但因其自身的软弱性和局限性,终究没能带领中国走向独立富强。而“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1]。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人民艰苦创业、筚路蓝缕、发愤图强,相继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一条前无古人的改革开放的新道路,使中国实现了举世瞩目的经济腾飞。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续带领中国人民,守正创新,自强不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战胜了各种风险和挑战,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意气风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1]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中做出的正确抉择。而这一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也“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15]。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前进目标,这是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取得的最宝贵、最基本的经验。只有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才能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顺应时代发展规律的路线、方针、政策,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反之,如果盲目照抄照搬西方理论,背离了基本国情,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受到巨大挫折和损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我们必须永远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1]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根本的保证;必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充分发挥出制度的优势;必须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自己的道路,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的抉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2]习近平同志《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主要篇目介绍[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10/27/c_1125158604.htm,2019-10-27.
[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98.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8.
[5]胡锦涛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25-526.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7]习近平.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58.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1.
[9]阎树群,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构的理论逻辑[J].人文杂志,2020,(9).
[10]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88元[EB/OL].https://www.chinanews.com/gn/2021/04-06/944843.html,2021-04-06.
[11]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
[12]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关减贫目标[EB/OL].http://www.rmzxb.com.cn/c/2021-03-04/2800561.shtml,2021-03-04.
[13]习近平:中国的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11/03/content_5448083.htm,2019-11-03.
[14]陳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71.
[15]习近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N].学习时报,2012-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