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捷式吞咽障碍治疗仪在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1-12-16韩燕张甜甜
韩燕,张甜甜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 (江苏无锡 214000)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患者易并发吞咽障碍,可在不同程度降低其生命质量,甚至可威胁其生命安全[1]。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吞咽障碍症状对于改善其病情,加快康复的速度具有重要的意义[2-3]。吞咽障碍治疗仪是临床改善吞咽障碍的常用治疗设施。Vitalstim 5900型便携式吞咽障碍治疗仪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单、便于携带等优势,并经美国FDA认证,用于治疗由各种原因所致的神经性吞咽障碍及面颈部肌肉障碍等疾病。有学者研究发现,对吞咽障碍患者在实施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加用吞咽障碍治疗仪干预可取得显著的疗效,并可改善患者吞咽机制的运动控制能力,加快其康复的速度[4-5]。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便携式吞咽障碍治疗仪在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88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奇偶分组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观察组男25例,女19例;年龄44~76岁,平均(58.33±1.29)岁。对照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43~77岁,平均(58.27±1.3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初次发病;病程未超过28 d;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具备语言沟通能力;无严重意识障碍。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有颅脑手术史;脑出血;中途退出本研究;临床资料不全;治疗依从性差。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具体方法如下。(1)口腔肌群训练: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肌、口周肌及舌部肌练习,通过发声、呼吸、发音及屏气等训练改善其吞咽功能;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协助其进行被动运动,按摩患者的颈部、上推其喉部、反复上下摩擦其甲状软骨与下颌之间的皮肤,以加速其吞咽功能的恢复;上述训练10 min/次,3次/d。(2)口腔感觉运动训练:护理人员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对其进行K点刺激训练,即用食指或特制的训练勺刺激患者磨牙斜后方三角区、腭舌弓与翼突下颌帆中央的位置,以诱发张颌反射与吞咽反射,并以1次张颌反射与1次吞咽反射为1组,5组/次,3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便携式吞咽障碍治疗仪(美国DJO Chattanooga,型号Vitalstim 5900)干预:患者取头部中立位,对于口腔期吞咽障碍患者,将通道Ⅰ电极水平排列,放置在患者舌骨的上方,将通道Ⅱ电极放置在患者面神经颊支的位置;患者若为咽喉期吞咽障碍,将双通道电极在正中线的双侧垂直排列,将最下方的电极放置在患者甲状上切迹的上方(避开颈动脉窦);固定好电极片,启动治疗仪,根据患者吞咽肌群的受损程度调节电刺激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产生吞咽动作为宜;电刺激调节范围为0~25 mA,每次增量0.5 mA,确保电刺激强度不超过2 mA/cm2;30 min/次,1次/d。
两组均连续干预14 d。
1.3观察指标
(1)吞咽障碍:干预前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估两组吞咽障碍改善情况,指导患者取端坐位,饮用30 ml温开水,观察其饮水所需时间及呛咳情况,并将试验结果分为1~5级;患者分级越高,提示其吞咽障碍越严重。(2)临床疗效:显效,干预后,患者吞咽障碍症状消失,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为1级;有效,干预后,患者吞咽障碍症状显著改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为2级;无效,干预后,患者吞咽障碍症状未改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无变化或≥3级,其病情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3)并发症:观察干预期间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包括吸入性肺炎、低蛋白血症、脱水等。
1.4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比较
干预前,两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4 d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比较(级,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3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期间,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脑梗死主要是指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6-7]。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可降低患者的生命质量,威胁其生命安全[8-9]。脑梗死的发病原因主要为多种原因导致的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等。发病后,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昏迷、四肢瘫、吞咽障碍及头晕等[10-11]。临床研究显示,脑梗死患者若出现长时间吞咽功能障碍,可导致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水电解质紊乱等,降低机体抵抗力,增加病死率[12]。以往临床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多进行主动及被动吞咽功能训练,但效果较差,患者恢复较慢。而且,吞咽功能训练周期较长,患者的依从性相对较差,会影响治疗效果。便携式吞咽障碍治疗仪通过电刺激的方式促进患者受损神经的复苏,可加强吞咽肌群的运动,提高患者的吞咽能力,达到治疗的目的;该治疗仪主要用于对非机械原因损伤引起的吞咽及构音障碍进行治疗及训练,具有操作简单、疗效即时明显等优势,近年来被临床广泛应用;该治疗仪还可通过电刺激的方式,刺激相关的肌肉群,使肌肉群收缩,进而提高患者吞咽肌群的运动能力,改善吞咽障碍;另外,该治疗仪还可刺激患者大脑的高级运动中枢产生兴奋,重建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加快康复速度[13]。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4 d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期间,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应用便携式吞咽障碍治疗仪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干预的效果良好、安全性较高,可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在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加用便携式吞咽障碍治疗仪干预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