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事件中新闻媒体的话语失范研究
——以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媒体话语失范为例

2021-12-16河西学院杨建新中山大学李平艳豫章师范学院王雅琪

外文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预判解码话语

河西学院 杨建新 中山大学 李平艳 豫章师范学院 王雅琪

1. 引言

作为全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打乱了正常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秩序。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新闻媒体承担了信息公开、舆论引导及舆情应对的重要作用。同时,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机语境也给新闻报道的话语修辞方式带来了挑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就了危机语境,其特征包括:信息更新速度快,公众渴求资讯且易宣泄情绪,(张薇、汪少华 2020)意见表达碎片化,舆论一触即发。(丁柏铨 2012)语境的变化,也影响到媒体新闻报道的话语修辞方式。如何在事件快速发展、公众渴求资讯且情绪化、舆论一触即发的危机语境下,既提供公众所需的资讯,又能以恰当的话语方式,适时地引导舆论,传播主流价值观,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应有之义。

目前,危机语境下的话语研究,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从传播学出发,探究危机语境下的议题设定和危机应对传播策略(Benoit 1997; Baker & Fidler 2006; Bennettetal. 2010; Plattetal. 2016);二是舆论引导的案例研究,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了舆论引导的话语策略,总结了官方话语引导的六大语用准则:序言准则、话语权准则、事件准则、适度过激准则、清晰准则和差别化准则,提出了主题焦点集中、紧扣法制法规主线、构建多模态话语、还原真实现场等话语策略(胡范铸 2002;蒋弘、毛浩然 2019;谢燕鸿、毛浩然 2019;柯春梅、毛浩然 2019);三是对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网络即时评论话语特征的研究,研究发现“评论者通过非互动的方式表述情感体验和涉己事实;以互动的形式向官方及他人发出提问、回应和建议等”,研究结果对了解突发事件语境下公众媒介化的交流行为具有启示意义。(杨建新等2020: 43)以上研究都从危机发生的补救视角出发,重视公众媒介化的交流行为,侧重于官方和媒体对既有危机的话语应对和疏导,凸显了官方和媒体的危机疏导者的角色。

然而从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新闻报道来看,媒体有时是舆论的引导者,有时却会成为舆情的触发者。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机语境下,媒体的话语失范会触发舆情,成为舆情发酵的始作俑者。由此而论,危机语境下的媒体话语失范研究可以预防突发事件危机语境下媒体的“祸从口出”,对突发事件中的舆情防范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关注。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选取一起新冠肺炎疫情中媒体话语失范的案例,着重研究突发事件危机语境下媒体话语失范的成因和预防策略,为突发事件危机语境下媒体话语编码提供参考。

2. 理论框架

2.1 话语产出中的知识预判

van Dijk(2005)从社会认知视角,界定了知识预判在话语生产中的作用。他认为知识是话语生产中最重要的语境模型(context model),知识作为一种认知装置在话语生产和理解中具有特定的地位,van Dijk称这种知识预估的认知装置为“知识装置”。“知识装置”会在交流或互动的每一个时刻主动地“计算”接受者的已有知识,做出知识预判,进而根据不断更新的共享知识,对谈话或文本结构做出动态调整,使其适应动态变化的共享知识。具体而言,话语生产者通过知识预判,做出以下判断:“除了X和Y,话语接收受者知道我所知道的一切,于是便有了表达 X和Y的语境条件之一。在适当地表述X或Y之前,还必须满足几个其他的语境条件,比如这些信息是否与接受者相关,或是否符合其礼貌习惯的判断”(van Dijk 2005: 77)。换言之,话语生产的过程可以被描述为:话语生产者首先通过知识预判确定受众的既有知识和未知信息,进而在语言层面省略受众既有的知识,明示未知信息。话语层面的表达或省略,取决于对受众既有知识和未知信息的预判。

2.2 霍尔的编码-解码模型理论

话语传播过程并非“直接的线性传递,也没有对称的符码解读”“符码的意义永远是被不完全地传递、中断或扭曲的”(武桂杰2009: 125)。媒介和大众文化研究学者霍尔(Hall)提出了一种编码-解码模型理论,指出话语在传播过程中的编码和解码意义可能并不一致,受众依据其所处的具体语境对话语进行解码,并可能产生与编码者原初意义完全相反的解码意义。(Hall 2006)图1可见,由于技术支持、生产关系结构及知识框架的不同,意义结构I和意义结构II的意义可能会完全不同。

图1 霍尔的编码-解码模型 (武桂杰 2009: 126)

霍尔根据符码编码和解码的差异,总结出三种意义的解读方式:1)主导意义解读:解码者直接按照编码者预定的方式解读意义;2)协商型符码解读: 解码者按照编码者的预定方式解读并接受了主要信息,但非完全按照编码的意图解读并接受所有信息,解码者对部分符码意义的解读与编码者预定的方式完全不同;3)对抗性解读:解码者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解码信息,尽管解码者了解符码的字面意义及编码者预期的含义,但并不共享文本的意义,并最终选择以相反的意义取而代之。(Hall 2006)

2.3 危机语境下媒体话语失范的机理

根据van Dijk对话语生产中知识预判的论述和霍尔的编码-解码模型理论,我们从知识预判和新闻编码-解码两个维度来分析危机语境下媒体话语失范的机理,如下页图2所示:

图2 危机语境下媒体话语失范的机理

首先,媒体通过“知识装置”对受众的既有知识进行预判,形成对受众既有知识的预判集合K预={K1, K2...Kn},并对意义结构I进行话语编码。而后,受众根据既有知识集K实={K1, K2...Kn-m},对媒体话语进行解码。由于媒体对受众既有知识的预判集合K预比受众实际的知识集K实多m个元素,因而媒体在话语生产时,这m个元素作为媒体假定的受众既有知识,并不会在话语层面显性表达出来。解码时,受众缺少这m个元素的背景知识,也无法从话语表达层获取这m个元素的明示信息,于是便解码出意义结构II。其结果是,受众产生了对抗性解读,即意义结构II与意义结构I内容相左,且受众解码的意义结构II在话语层面表征了负面社会价值,媒体的话语失范便由此产生。分析媒体话语失范的关键在于,从媒体知识预判的失误出发(知识误判),找出媒体预设而受众并不具有的m个知识元素,并分析在受众未从媒体话语中获取到m个知识元素的情况下,如何解码媒体话语,形成负面解读框架,解读出与编码意义相左的负面价值。

3. 案例选取及分析步骤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全国各地派出医疗队援助武汉。2020年2月15日,甘肃省派出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其中包含甘肃省妇幼保健院15名护理人员。“每日甘肃网”发布了一则题为“剪去秀发,她们整装出征!”的消息。消息所配视频显示,省妇幼保健院派出15名护理人员集体剃发时,部分成员落泪。两天后,视频引发舆论关注,网友质疑护理人员被迫剃发,消息转发超过12万,评论近4万。2月18日,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做出回应,称剃发完全出于护理人员自愿,目的是为了防止散落的头发和气溶胶融合发生感染(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F5M5POOF0001899O.html)。

研究以新浪微博“每日甘肃网”发布的“剪去秀发,她们整装出征!”的消息(包含视频)及评论为语料。通过对比受众的解码意义和媒体的编码意义,找出编码意义和解码意义的出入之处,接着以编码-解码意义的差异为分析点,找出媒体预设而受众并不具备的m个知识元素,最终总结“每日甘肃网”在消息发布时话语失范的原因。

4. 分析结果

4.1 编码意义与解码意义的对比

1)编码意义

研究从话题分类、新闻标题、新闻正文、视频内容和视频字幕五个方面来解析新闻的编码意义。表1显示了新闻的主要编码意义及编码机制:

表1 案例主要编码意义及编码机制

整个新闻的编码意义可以概括为“甘肃第三批支援湖北的队伍即将出发,队伍主要为省妇幼保健院15名具有奉献精神的护理人员”。话题标签、标题、正文、视频及视频字幕,分别在不同层面对新闻意义进行了编码。微博新闻话题通过“##”的方式表述热门话题标签,受众可以在“##”归类的热门话题下查阅不同种类的新闻。话题标签“#疫情防控 甘肃在行动##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标示了新闻的大类,即抗疫过程中甘肃的举措和行动。就整个新闻的结构而言,新闻标题承担了新闻文本理解的导引作用,意在为解码新闻提供方向。(van Dijk 1988)新闻标题“剪去秀发,她们整装出征!”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和立场:内容为“护理人员出征武汉”“护理人员剪去头发”;媒体立场为积极立场。新闻正文对标题的第二部分内容进行细化,交代主要事件,即甘肃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即将出征,省妇幼保健院派出15名护理人员参加,并通过“最美的逆行者”等话语直接表达媒体的积极立场。新闻视频部分则是对文字部分的细节补充和主题强化。视频全程展现的是护理人员的剃发过程,以及剃发后的合影和呼喊“加油”。视频共出现四处字幕,是编码者对视频内容的编码说明和主题凝练,规定了媒体预设的视频解读方式,其语码意义为“援助湖北医疗队即将出发、省妇幼保健院派出护士最多且为工作方便剃发”。

2)解码意义

研究从微博的评论来总结受众的解码意义。微博用户的解码意义主要为 “怀疑媒体为了形式宣传,强迫护理人员集体剃发”。微博用户的解码过程依据主要有四个方面(如表2所示):一是视频中呈现的集体剃发行为,二是受众所理解的“短发仍然可以在安全的情况下做好护理工作”的常识背景,三是视频中呈现的护理人员有皱眉或流泪的语码提示,四是此前“对支援湖北护理人员生理用品忽视”新闻报道的背景(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0-02-12/doc-iimxyqvz 2147677. shtml)。解码过程中,视频中的集体剃发行为与“短发仍然可以在安全的情况下做好护理工作”这一常识背景形成冲突,形成“没必要剃发”的意义推理。此时,受众便需要新的信息来填补“为何剃发”的认知空白。视频中护理人员皱眉或流泪的语码为填补这一空白提供了语码索引,受众将此理解为“被迫剃发”;同时,受众将“被迫剃发”与此前对“支援湖北护理人员生理用品忽视”的报道相联系,解读出忽视女性需求、不尊重女性的意义。至此,媒体编码的“具有奉献精神的护理人员驰援湖北”的新闻,被受众解码为“医院强迫护理人员剃发,不尊重女性”的意义。

表2 受众主要解码意义及依据

简言之,新闻的编码意义为“甘肃第三批支援湖北的队伍即将出发,队伍主要为省妇幼保健院15名具有奉献精神的护理人员”,而解码意义为“医院强迫护理人员剃发,不尊重女性”,解码意义和编码意义之间出现了偏差。如前所述,受众在解码时绕过新闻文字部分和视频字幕的解码引导,忽略媒体的主要编码意义,而将注意力聚焦在了编码者的引导线之外,从而产生出了相左的解读。下文将从媒体对受众知识的预判失误来分析其话语失范的原因。

4.2 媒体知识预判与话语失范

媒体的知识预判直接影响媒体对新闻材料的选择及受众对新闻的解码。其基本原则为媒体预判受众知晓的知识不会以文字的形式在新闻材料中明示,媒体预判为受众不知晓的知识则会在新闻中以文字明示。(van Dijk 2005)

表3总结了媒体知识预判与新闻解码的关系。根据知识预判和编码会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为媒体预判受众知晓某类知识,不以文字明示,且预判正确,该类知识会以共享信息的形式作为解码新闻的背景信息,解码结果为受众顺应媒体解码。第二种情况为媒体预判受众并不知晓某类知识,并以文字形式明示,而受众实际也不知晓某类知识,并在解码过程中从新闻提取信息,解码结果为顺应媒体解码。第三种情况为媒体预判受众知晓某类知识,不以文字明示或明示模糊,但预判失误,受众并不知晓此类知识;此种情况下,受众则以其他知识进行认知填充并进行解码,解码结果为媒体对受众的解码引导失效,受众以对抗的方式解码。语料中涉及的“剃发是自愿”“剃发原因”“皱眉或流泪原因”三类知识就属于知识预判失误的类型。由于媒体将这三类知识误判为受众知晓的知识,故而未能以文字明示,引发受众的认知填充和对抗式解码,进而引发舆情。

表3 媒体知识预判与新闻解码

如图3所示,案例中新闻话语失范的现象,首先起源于媒体将一类知识集(Km{“剃发原因”“剃发是自愿”“皱眉或流泪原因”})误判为受众知晓的知识,未在新闻文字中明示,以此引导受众解码。关键信息的空缺,导致受众在解码时脱离主轨道。媒体文字部分所引导的“甘肃护理人员支援湖北”的主导意义,媒体设定的“奉献”新闻框架,在引导受众解码新闻时失效。取而代之的是,受众将焦点放在了背景视频,并通过视频中部分信息的提取和认知填充,形成了“被迫剃发、不尊重女性”的主导意义。

图3 “每日甘肃网”话语失范解析

5. 危机语境下媒体话语失范的成因及对策

5.1 媒体话语失范成因的个案分析

知识误判和编码空缺是案例中媒体话语失范的主要原因,在突发事件语境的影响下,媒体极易对受众的既有知识形成误判,从而在新闻编码中省略关键信息;信息的空缺使受众用主观“成见”(Lippman 1922)和无关信息填补新闻话语留下的认知空白,产生与编码意义相背的负面价值观,引发舆情。新闻话语的传播是一个“编码-解码”的过程。(Hall 2006)对新闻媒体而言,话语生产是一个将交际意图通过语言编码进行明示的过程:通过知识装置的预估,媒体预判受众已知和未知的内容;被媒体预判为受众已知的知识会在编码中作为共享知识被省略,而未知的内容被明示。对受众而言,话语生产则是一个解码的过程,受众根据媒体报道的明示信息,结合语境及关联信息进行解码,获取新闻话语的意义。准确地预判受众知识,成为了避免受众产生对抗性解读、避免新闻话语失范的关键。对受众既有知识的误判会使得媒体在报道时在语言层面省略关键的明示信息;而受众在进行意义解码时,没有得到所需的明示信息作为解码基础,只能借由其他信息来填充新闻报道语码明示不足所留下的认知空白,形成受众解码新闻的框架。(Lakoff 2014)当这些框架表现为负面框架,其所表述的信息与受众的基本价值观相背离,受众解码的信息也与媒体编码的意图背道而驰,网络舆论围绕某一负面框架不断聚焦,新闻话语也因此失范。

本研究还发现,短视频及图片中的文字和有声语言配置也是此例新闻话语失范的原因之一。在新闻以多模态形式呈现的情况下,短视频和图片作为新闻主体文字的补充,意在强化新闻文字意欲传达的主导意义,然而由于短视频和图片的直观性,受众在解码过程中极易绕过文字主体设定的解码引导,直接通过视频或图片获取意义。此时,短视频和图片的配文则反客为主,由编码时的补充信息变成了解码时的关键信息,成为了引导受众解码的关键。在研究所涉案例中,正是因为媒体对受众知识的误判,且在短视频中缺乏恰当的文字引导,导致受众解码脱轨,产生对新闻编码意义相左的解读。

5.2 预防媒体话语失范的对策

突发事件发生时,正常的社会秩序和认知被打乱。新闻媒体在话语表达上面临更为复杂的挑战,主要体现在语境和受众两个层面。从语境层面来看,突发事件的动态快速发展及其未知性使话语的常规语境被破坏,新闻话语呈现出不断尝试架构事件的特点,媒体和公众随着事件的不断展开,更新其对事件的认知,建立起理解事件和报道的语境(杨建新 2019)。从受众层面来看,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受众对信息的渴求度增大,关注度增高,敏感性增强,任何与事件相关的动态,都极易引起受众的关注,形成集群效应;另外,由于媒介素养和背景知识相对空缺,受众在理解媒体报道时极易产生情绪化解读,当负面情绪表达在网上聚集时,便易引发舆情。如何在危机语境下避免媒体话语失范,是确保媒体在突发事件治理中及时准确发布信息和正确引导舆论的前提。研究依据现有个案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知识预判中,重视突发事件中受众的复杂性。一要把握受众既渴求信息、又敏感多疑的心理,提高新闻编码时的敏感度和谨慎度。二要做好对受众既有知识的评估,编码时为受众提供恰当的明示信息。对于受众既有知识判断的模糊区,建议以未知知识对待,并在新闻编码过程中予以明示,避免因受众的无关信息认知补缺而引发舆情。

其次,知识预判中,理解突发事件新闻生产语境的复杂性。事件的突发性和信息的更迭性,决定了语境的动态性和理解事件性质所需的过程性。相关事件的先前报道,即使是在几秒前发布的新闻,亦会成为受众的既有知识和理解后续报道的背景。媒体在受众知识预判时,需分析此前相关报道为受众提供的既有知识,尤其是当此前相关报道已产生负面舆论时,更需谨慎评估当下受众的知识状态,避免触发新舆情。

再次,新闻编码中,重视短视频和图片中文字引导的编码。短视频和图片因其直观性,容易成为受众聚焦之处。忽略短视频和图片文字引导或文字引导不当,则会造成新闻话语的失范。短视频或图片中恰当的文字编码能直观地还原场景信息;建议短视频或图片的文字编码应一方面配合强化新闻的核心思想,另一方面补充受众不具备的知识类别,正确引导受众解码。

最后,新闻编码中,避免负面新闻框架的形成。新闻工作者在新闻话语生产时,需要在新闻材料的选取、报道角度的呈现和词语选择上避免因信息含糊或用词失误而触发受众解读时的负面框架,引发舆情。

6. 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不仅是一场公共卫生突发危机,也是一场信息和舆论危机。抗疫期间,新闻媒体在信息发布、谣言消解、舆论引导等方面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与此同时,这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给新闻媒体的话语能力带来了考验。

本研究发现,知识误判和编码空缺是新闻话语失范的主要原因。突发事件语境和受众的特殊性极易造成媒体对受众知识的误判,从而在新闻编码中省略关键信息;在话语传播的过程中,关键信息的空缺则会引发受众解码的过度推理,用主观“成见”(Lippman 1922)和无关信息填补新闻编码留下的信息缺口。一旦受众在解码过程中因过度推理而形成负面框架,产生与编码意义相背的对抗性解读,网络舆论便极易围绕这些对抗性解读不断聚集,从而引发舆情。

我们建议从知识预判和媒体编码两个维度避免新闻媒体的话语失范。在知识预判时,重视受众及突发事件语境的复杂性,谨慎评估受众既有知识及作为语境的先前新闻报道对当下新闻编码的影响。在新闻编码时,对受众不具备的知识及时予以明示,重视短视频和图片中文字引导的编码,避免负面新闻框架的触发。

新冠肺炎疫情尚未解除,各类突发事件还会不断出现。如何在复杂的危机语境下,既能第一时间传达信息,正确引导舆论,又能避免因编码不当而引发的新闻话语失范,触发舆情,是突发事件新闻报道需要攻克的重要课题。推动危机语境媒体话语能力建设,加强突发事件报道中新闻媒体的话语能力建设,预防媒体话语失范是突发事件治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凸显新闻媒体在社会治理作用中的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预判解码话语
《解码万吨站》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2021年下半年集装箱海运市场走势预判
对书业的30个预判
解码eUCP2.0
NAD C368解码/放大器一体机
Quad(国都)Vena解码/放大器一体机
整体供大于求 苹果行情预判
把握现在 预判未来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