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置钉术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两种术式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对比研究
2021-12-16刘燕新孔畅王英彪李浩
刘燕新, 孔畅, 王英彪, 李浩
(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 骨科, 广东 广州511400)
胸腰椎骨折为常见骨折类型, 患者骨折后常伴有剧烈疼痛、 活动受限等症状, 手术是其重要的治疗方法, 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恢复正常的生理解剖结构, 使腰椎功能恢复正常[1]。既往临床多采用经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 该方法需剥离椎板与棘突上的椎旁肌, 切断肋间后动脉与腰动脉的分支, 创伤大、瘢痕明显, 影响患者远期预后[2]。 近年来随着手术经验不断积累, 胸腰椎骨折手术方法得到创新, 经皮置钉术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均为新发展的手术方法, 展现出一定优势, 但关于两种术式疗效差异的研究较为少见[3]。 本研究探讨经皮置钉术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 年6 月至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0 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 例。 观察组男27 例, 女13 例; 年龄30 ~ 67 岁, 平均年龄 (45.28 ±5.07) 岁; 骨折部位: 胸椎24 例, 腰椎16 例。 对照组男26例, 女14 例; 年龄28 ~ 67 岁, 平均年龄 (45.01 ± 5.23) 岁;骨折部位: 胸椎25 例, 腰椎15 例。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两组均完善术前检查, 全麻, 取俯卧位, 术前用C臂机透视观察伤椎情况并进行标记。 对照组行经皮置钉术: 根据C 臂机透视情况, 穿刺点选在伤椎棘突旁2.5 cm 处, 进行穿刺直至椎弓根的外上缘, 之后调整穿刺针刺入角度, 倾斜10°~ 15°后穿刺入椎体内, 作1.5 cm 纵向切口, 将软组织扩张通道、 专用内镜、 椎弓根螺钉由此置入, 撑开复位伤椎, 利用透视机观察复位、 固定情况, 满意后关闭切口。 观察组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 于伤椎中心作切口, 逐层分离软组织, 并向两侧牵拉, 暴露腰背筋膜, 沿腰背筋膜表面潜行分离皮下组织至正中旁开2 ~ 3 cm, 钝性分离多裂肌与最长肌的自然间隙, 使关节突与横突暴露, 牵拉两侧肌肉后进行复位、 置钉、 钉棒内固定等一系列操作, 再次透视观察复位情况, 满意后关闭切口。
1.3 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 切口长度、 X 线透视次数及住院时间。 ②腰椎恢复情况: 于术前、 术后1 个月采用X 线测量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与Cobb's 角。 ③并发症: 比较两组的切口感染、 内固定物断裂、 腰背痛、 钉棒松动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两组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 切口长度长于对照组, X线透视次数多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的临床指标比较 (±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切口长度(cm) X 线透视次数(次) 住院时间(d)观察组 40 65.29±8.54 9.45±2.28 8.35±2.38 13.22±2.92对照组 40 81.26±10.75 7.27±1.45 12.97±3.05 12.79±3.86 t 7.357 5.103 7.553 0.562 P 0.000 0.000 0.000 0.576
2.2 腰椎恢复情况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与Cobb's 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 两组患者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升高, Cobb's 角缩小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的腰椎恢复情况比较 (±s)
表2 两组的腰椎恢复情况比较 (±s)
注: 与该组术前比较, *P <0.05。
组别 n 伤椎前后缘高度比 (%) Cobb's 角 (°)术前 术前 术后观察组 40 58.06±5.22 26.41±4.64 5.59±1.22*对照组 40 57.78±5.16 26.06±4.22 5.28±1.34*t 0.241 0.353 1.082术后90.13±8.05*89.77±7.47*0.207 P 0.836 0.810 0.725 0.283
2.3 并发症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表3 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n (%)]
3 讨论
胸腰椎骨折在临床较为常见, 骨折后多采用手术治疗, 近年来, 随着微创手术推广, 手术方式得到创新, 传统经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因其创伤较大逐渐被取代[4]。 经皮置钉术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均是近年来兴起的手术方式, 其创伤较小,术中操作不会大范围剥离椎旁肌, 手术创伤明显小于正中入路, 且手术切口相对较小, 患者术后不会留有明显瘢痕, 术后并发症较少, 功能恢复效果好[5]。 但何种术式效果更佳, 目前尚未达成共识。
经皮置钉术是通过经皮置入工作套以创建操作空间, 对椎旁肌肉及脊柱后方韧带结构的破坏较轻, 患者术后不会出现腰背部顽固性疼痛[6]。 经皮置钉术在X 线透视辅助下, 所需切口较小, 手术造成的损伤更小, 患者术后恢复更快, 但该术式建立经皮通道所需时间较长, 手术时间明显延长, 对手术耐受性较差的患者应酌情考虑。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是利用人体自然间隙, 钝性分离、 牵开最长肌与多裂肌, 使骨折端暴露, 在直视下置入椎弓根钉, 同样具有微创、 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7]。另外,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利用人体自然间隙, 操作更简单, 能缩短手术时间, 多在直视下操作, 可减少X 线透视次数, 但所需切口相对较大。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住院时间、 手术前后的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与Cobb's 角比较无明显差异; 术后, 两组患者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升高, Cobb's 角缩小;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较短, 切口长度较长, X 线透视次数较多, 表明经皮置钉术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相当,均能改善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与Cobb's 角, 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且手术安全性较高, 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综上所述, 经皮置钉术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相当, 均能改善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与Cobb's 角, 前者切口小, 但手术时间长、 X 线透视次数多, 后者切口大, 但手术时间短、 X 线透视次数少, 临床应合理选择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