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监测对人工耳蜗植入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研究

2021-12-16陈春丽张智风杨琳琳冯淑仙王洁

临床医学工程 2021年11期
关键词:耳蜗植入术电极

陈春丽, 张智风, 杨琳琳, 冯淑仙, 王洁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河南 郑州450099)

人工耳蜗植入是指将电极植入患者耳蜗鼓阶中, 再对耳蜗螺旋神经节进行电刺激, 促使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听觉恢复的一种治疗方法[1]。 从人工耳蜗植入术问世至今, 临床不断研究电诱发神经电反应, 同时各类电生理检验技术也逐渐完善[2]。 神经反应遥测 (NRT) 具有快速便捷、 无需镇静等特点, 目前常用于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监测中, 但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ABR) 监测技术依然是植入术前、 术中常用的技术[3]。 近年来, 对听神经病、 耳蜗畸形等患者进行EABR 监测逐渐成为临床探讨的一大重要课题。 基于此, 本研究分析EABR 监测对人工耳蜗植入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旨在为临床评估患者听力康复疗效提供更多有效参考,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在我院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64 例听力障碍患者分两组, 各32 例。 研究组男14例, 女18 例; 年龄7 ~ 27 岁, 平均年龄 (14.25 ± 5.19) 岁;语前聋17 例, 语后聋15 例。 参照组男17 例, 女15 例; 年龄6 ~ 25 岁, 平均年龄 (14.21 ± 5.37) 岁; 语前聋16 例, 语后聋16 例。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术中行EABR 监测, 方法如下: 患者全麻后, 在其眉间放一个公共电极, 并在其前额中间位置放一个非反相记录电极, 术中在其对侧乳突部位放一个反相电极。 采用常规方法行人工耳蜗植入术, 术中要充分显露圆窗膜, 然后置入刺激电极, 并连接相关设备。 设定EABR 模式时需先开展电极阻抗测试。 相关刺激参数如下: 500 次叠加, 脉宽100 ~ 200 μs 并采用MP1 刺激模式, 刺激频率23 Hz, 刺激强度1 ~ 250 CL; 人工耳蜗植入后, 需在100 μs 脉宽下保持刺激强度<230 CL; 滤波50 ~ 3 000 Hz, 增益150 ~ 300 K, 窗宽1 ~ 8 ms。将EABR 波形成功引出后, 植入人工耳蜗, 采用3 号电极再行EABR 监测。 术后予以两组患者NRT 监测, 具体如下: 人工耳蜗植入后使用3 号电极, 其与球电极、 蜗底位置较为相近, 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对所有参数进行常规设置。 术后1 个月开机进行按时调机, 采用Custom Sound 2.0 人工耳蜗调试软件并加强视觉行为, 客观测试T 值及动态范围。 术后对两组患者随访1 年, 记录开机时、 术后1 个月的3 号电极T 值与动态范围。

1.3 观察指标①生理监测指标: 对比两组术后EABR 阙值、NRT 阙值、 N1 潜伏期及V 波潜伏期。 ②听力康复疗效: 通过测试两组言语识别率比较其听力康复疗效, 具体方法为: 在噪音<40 dB 环境下采用图形化识别软件进行测试, 涉及数字、 声调、 双字词, 测试前指导患者通过阅读图片说明其中含义, 期间医护人员可给予适当指导, 直到患者完全了解图片具体含义, 将测试次序与类别随机分布, 指导患者点击屏幕上的图片回答问题, 最终由测试软件记录测试结果。 ③3 号电极T 值及动态范围: 对比两组术后1 个月的3 号电极T 值及动态范围。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s表示, 行t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生理监测指标两组术后EABR 阙值、 NRT 阙值、 N1 潜伏期及V 波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生理监测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术后生理监测指标比较 (±s)

注: 与参照组比较, *P >0.05。

组别 n EABR 阙值(CL) NRT 阙值(CL) N1 潜伏期(ms) V 波潜伏期(ms)研究组 32 191.13±21.33* 171.25±13.85* 0.40±0.15* 3.25±0.81*参照组 32 187.35±17.90 168.72±12.55 0.36±0.17 3.18±0.73

2.2 听力康复疗效两组的术后言语识别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听力康复疗效比较 (±s, %)

表2 两组术后听力康复疗效比较 (±s, %)

注: 与参照组比较, *P >0.05。

组别 n 数字 声调 双字词研究组 32 91.33±7.93* 77.19±10.14* 87.93±9.79*参照组 32 93.42±8.10 79.32±9.55 90.11±8.35

2.3 3 号电极T 值及动态范围两组开机时、 术后1 个月的3号电极T 值及动态范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3 号电极T 值及动态范围比较 (±s)

表3 两组术后3 号电极T 值及动态范围比较 (±s)

注: 与参照组比较, *P >0.05。

组别 n T 值 动态范围开机时 术后1 个月 开机时 术后1 个月研究组 32 130.17±19.36* 132.02±17.55* 37.20±6.12* 38.92±7.55*参照组 32 129.36±20.17 134.25±18.75 37.83±5.77 38.10±6.43

3 讨论

现阶段临床认为听神经病属于一种感音神经性聋同时伴异常听力学的疾病, 患者外毛细胞虽然正常, 但仍存在听神经电活动同步欠佳、 言语识别差等情况。 采用人工耳蜗电脉冲对听同步欠佳患者听觉传导通路实施电刺激, 可避开毛细胞对螺旋神经节细胞进行直接刺激, 从而提升患者的言语识别能力, 促进其听力功能恢复, 因此人工耳蜗植入现已成为临床治疗听神经病的常用有效方式[4]。 术后听力康复疗效较好的患者也有听同步不良的可能, 而疗效不理想的患者则不太适合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治疗, 表明此类患者极可能为真正听神经病者, 所以术前对患者行EABR 监测, 了解其听神经功能, 明确其具体病变部位具有重要意义。

EABR 监测可有效判断听神经至脑干听觉传导通路这一范围的电生理活性。 一般情况下, 听神经病患者不存在任意波形, 且耳声发射情况正常, 如果EABR 监测有反应, 表明患者听觉传导通路状态较好, 可传输听觉信号, 反之则表面听觉同步欠佳, 需行人工耳蜗植入治疗[5]。 若未出现波形, 要高度警惕是否存在听觉传导通路病变情况, 植入人工耳蜗也无法将电刺激正常传输至脑干、 皮层等部位, 术后恢复不太理想[6], 临床要慎重考虑是否施行手术。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术后NRT阙值及开机时、 术后1 个月的3 号电极T 值、 动态范围相当,表明两组患者的螺旋神经节水平高度基本一致。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 两组术后EABR 阙值、 N1 潜伏期、 V 波潜伏期及言语识别率相当, 表明EABR 监测技术已较为成熟, 可完全性模拟出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基本工作状态, 可见EABR 监测对病变部位的精准判断有重要作用。 而言语识别率可能与患者年龄、认知及个人识别能力有一定关系, 临床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 EABR 监测可更好地了解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听觉通路情况, 从而精准地预测其听力康复效果。

猜你喜欢

耳蜗植入术电极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在颅内血管狭窄患者支架植入术期间的应用效果
全陶瓷电极可用于锂离子电池
耳蜗微音器电位临床操作要点
6例X-连锁遗传性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评估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氧电极的研究进展
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在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系统化健康教育对冠心病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后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
大鼠耳蜗传出神经系统发育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时空分布
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
针对电极事故的控制系统方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