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1-12-16福建省福州市鼓山中学孙碧霞

亚太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意境古诗词情境

福建省福州市鼓山中学 孙碧霞

传统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沉淀流传至今,自然有它们的价值所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有机融入传统文化,既能有效唤醒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也能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词意境。作为作者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在教学工作中,若是教师能够有效挖掘并运用,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人的情怀,从而透彻理解,获得深刻的感悟。

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一直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丧失了兴趣,通常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若是融入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精神力量以及文化底蕴,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欲望和动力。与此同时,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散,让他们的视野、思维不再拘泥于某一个知识点,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也能做到由点及面,从而建立完善的古诗词知识框架。

其次,增强民族自豪感。古诗词的创作源于作者对政局的感慨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学习古诗词不能仅仅看到表面华丽的辞藻,还要领悟作者蕴藏在诗词中的家国情怀,或是为了太平盛世和百姓安居乐业而奔走请命,或是为了保江山社稷而流血流泪。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能让学生的阅读不再局限于对字词句的理解,深刻地感受蕴藏在诗词中的爱国情怀,感受诗人或者主人公的优秀品质,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二、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一)挖掘古诗词背景知识

古诗词的内容言简意赅,作者用寥寥数语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感情,但是初中生生活阅历浅,知识储备较少,而且诗人生活的年代与今天相隔甚远,所以学生很难理解古诗词中的情感,也无法感受其中的传统文化。为了改善这一局面,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应深入挖掘背景知识,将传统文化渗透其中,以此激发学生探索古诗词的热情,加深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登幽州台歌》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它的创作背景以及诗人的生平经历:诗人陈子昂,是唐朝新型诗歌的带动者。公元696年,营州被契丹攻陷,武则天派武攸宜率军出征,而陈子昂是随军参谋。当时,他提出了一个能够击退敌人的方法,但没有得到认可和赏识,反而因为这个遭到了贬职,他的报国志向也因此遭受打击。正因为如此,登上幽州台后,陈子昂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了这首诗。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古人”“来者”比喻爱惜人才并且善于用人的君主。基于背景知识的介绍讲述当时的社会背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以及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渗透传统文化的目的。

(二)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

1.采取读写结合法

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文字有着重要地位,是文化的结晶,它包容、涵盖了一些传统文化。古诗词的一大特征是语言简练,诗人丰富的情感或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用寥寥数语表示出来,可谓一字千金。所以,元代文学家元好问曾说过,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采取读写结合法,将写作与阅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写”的方式去促“读”,使学生充分感受其中的传统文化。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以采取读写结合教学法,让学生改写这首古诗词,将其改写成散文。在这个改写任务驱动下,学生认真品味着这首古诗词的语言特色,逐字逐句分析。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话为例,其省略了谓语动词中一些用来进行语意衔接的虚词,在改写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意象以及所描绘的画面去补充这些省略的部分。通过这样的改写,他们发现了古文的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到古诗词为了达到凝神精练的目的会将一些可省可无的词语省略,从而留下空白,使诗句戛然而止或者产生跳跃,而这些空白、跳跃往往是诗意所在。除了改写这种读写结合类型,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还可以组织学生仿写,以此促进学生了解古代语言的魅力,进一步感受中华语言的博大精深。

2.采取朗读教学法

朱熹曾说,多读几遍能久存记忆,很难忘记。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采取朗读教学法,通过朗读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灵性和诗意的空间,让他们在这样的意境中领略美景,感受诗句中的人生哲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证明,朗读教学有助于营造美妙的意境,在这样的意境中,学生可充分体会到诗人心中所思所想,领略到那些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意境。

例如,学习古诗词《渔家傲·秋思》时,教师可以根据这首诗蕴含的旋律美、情感美组织学生自由诵读。与此同时,还能依据学生兴趣、爱好、水平等组织他们开展形式多样、类型丰富的朗读活动,比如用多媒体配上意境相似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去朗读,还可以组织男女轮读等朗读活动。在朗读任务的驱动下,学生思考课文的基调,把握朗读的节奏,有沉重,有悲壮,有忧愁,有感伤,充分感受诗词的形象魅力和复杂的情感,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又如,在指导学生学习《观沧海》这首古诗词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词,充分感受诗词中的情感,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等句,描绘了大好河山的壮丽雄伟,勾勒出包罗万象的景象,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体会作者的远大抱负,感受景色的壮丽,感受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3.采取情境创设法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情境教学法渗透传统文化,包括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表演情境、直观情境等。其中,利用多媒体创设直观情境是一种常见的情境创设法,教师可以借助直观情境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古诗词课堂,在降低学生理解难度的基础上使他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泊秦淮》这首古诗词时,很多学生对于“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话感到疑惑,不知道为什么连用两个“笼”字,难以感受它巧妙的韵味,也无法感受它淡雅的意境。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展现出这首诗的意境与画面。通过直观的情境,学生可以真切感受到轻烟笼罩着岸沙和寒水以及迷蒙的月色,其中,月、沙、寒水、烟勾勒出秦淮河美丽的夜景,虽然寥寥数语着墨不多,但是展现出万种风情,这也为这首古诗词后面所写的“商女不知亡国恨”埋下伏笔,让情感得到极致的抒发。在这种意境的渲染下,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古诗词内涵,而且感受到传统文化所彰显的魅力,特别是隐藏在其中的语言文化魅力。

(三)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

新课改强调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要想落实这一点,除了坚持以学生为本位,还要遵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除了在课堂上有效展开理论教育,还要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众所周知,传统文化经过时间的沉淀,它们的魅力一直延续并扩大。所以,在传统文化教育种,若是教师仅仅借助课堂,会显得有些“单薄”,很难让学生深受传统文化的感染,如爱国情感等。因此,教师应立足实际情况开展丰富、精彩的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可以不定期开展系列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如节日诗词竞赛、经典诗词鉴赏会等,面向全班学生甚至全校学生展开。如中秋节举办关于“月”的古诗词朗诵比赛,端午节举办关于“爱国”的古诗词朗诵比赛等。这样的实践活动既能增加学生知识储备量,又能让他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发扬传统文化既是古诗词教学价值的体现,也是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之一。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调整思想,深入研究新课改要求以及语文学科特点,将传统文化有目标、有方向地融入其中,让古诗词成为传统文化流传的载体,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古诗词教学水平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凸显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增加其文化底蕴,推动初中语文教学顺利进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意境古诗词情境
踏青古诗词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古诗词中的新年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