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农民获得感、幸福感现状及提升策略

2021-12-16□郑

山西农经 2021年2期
关键词:幸福感农民农村

□郑 欣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河北 秦皇岛 06660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让亿万农民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被反复提及。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

1 新时代农民获得感、幸福感现状

获得感是建立在物质获得上动态的主观感受,是心理上的满足感。幸福感是对生活质量、心理状态的整体感受。

1.1 对农民存在社会偏见,获得感、幸福感缺乏尊严保障

2007 年,时任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指出:“让中国农民过上滋润而有尊严的生活,体面、被人尊重,这是我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也应该是我们社会的共同理想。”2018 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说:“要让农业变成有吸引力的产业,让农民成受人羡慕的职业。”很多农民羞于提及自己的身份,年轻的“农二代”不愿意务农。没有身份认同感,就无法实现获得感和幸福感。

1.2 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差距较大,获得感、幸福感缺乏经济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但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根据相关数据分析,1978 年、1984 年、2009 年、2013 年、2018 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分别为2.57、1.8、3.3、3.0、2.69。从近年收入趋势来看,农民收入虽然持续提高,但增速放慢,这必然导致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差距更大。获得感往往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农民收入长期大幅度低于城市居民收入,势必降低农民的获得感。

1.3 农村人居环境差,获得感、幸福感缺乏生态保障

人居环境已经成为“三农”发展的突出短板。一是长期使用农药、化肥已经对水资源和耕地产生破坏性污染,大多数农民使用的是未经消毒的地下水,势必影响农民的身体健康。二是城乡环保政策差异大,农村环保资金不足,缺少环保设施,环保队伍不足,导致农村出现垃圾乱扔、农药残余乱倒、脏水乱流、苍蝇乱飞的“四乱”局面。三是缺乏专门的引导教育,广大农民群众缺乏环保积极性,环保意识较差,环境治理参与不足。

1.4 农村基础公共服务不足,获得感、幸福感缺乏基础保障

基础公共服务是关系民生的最基本社会条件,包括社会保障、公共文化、教育资源3 个方面。

1.4.1 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供给不足

一是养老方面。农民养老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随着“农二代”外出务工的增多,农村老人特别是留守老人的“老无所养”问题日益凸显。二是医疗方面。虽然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日渐提高,但使用门槛高,必须住院才能报销。新农合费用从10 元提高到2020 年的280 元,部分农民负担不起。只有解决“农无所医,老无所养”的问题才能够切实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1.4.2 农村公共文化事业落后

受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和文化氛围不浓等制约,农村的公共文化活动未能广泛开展。农忙之余,农民既没有内容丰富的娱乐活动,又没有图书角或农业技术培训班以供提升文化水平。落后的公共文化事业制约着农民精神生活的幸福感。

1.4.3 农村教育资源严重落后

一是农村学校教学设施陈旧,农村学生无法学习到新技能。二是农村教师待遇低,老师不愿来、留不住,导致农村学校师资不足,教学水平有限。三是有些农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农村学生辍学现象严重。

1.5 基层治理体系不完善,获得感、幸福感缺乏政治保障

1.5.1 农民政治参与渠道不畅,参与度低

一是村级事务公开不够公开化、规范化,村民未能很好地享有村务监督权、知情权、参与权等基本权利,导致农民认同感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二是部分村干部存在文化水平低、霸权主义、处事独断专横等突出问题,导致农民不敢参与。

1.5.2 基层干部管理和服务水平偏低

缺少民主和法制是农村基层管理机制的突出短板,依靠农村干部个人威信进行强制管理是农村的常态。农村干部文化素质水平低,与实际工作需求差距较大,服务水平低。

2 新时代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的策略

2.1 树立尊重农民的良好风气,提升尊严获得感、身份幸福感

社会全体成员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深刻认识到农民、农业、农村在国民生产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部分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是由农村落后的客观环境造成的。全社会各行各业都要重视和关注“三农”工作,关心和爱护农民,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

2.2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提升经济层面获得感、幸福感

一是改革制度,增加农民的财政性收入,清理限制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制度、规则,降低生产成本,激发生产活力。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引导,推动农业科技化、高效化,通过专家指导和政策支持,引导农民发展个性化产业,实现差异化经营,提高收入。三是探索多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用工业促进农业,用服务业激活农业。四是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公开实现助农政策,保证政策落地执行,提供先进技术,提供农业专家技术支持,加快农业新型化脚步,促进农民增收。五是合理利用农闲时间,为农民提供临时性工作岗位,增加补充性收入。六是引入互联网思维,通过互联网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发展订单式农业[2]。

2.3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人居环境获得感、幸福感

一是进行饮用水革命。地下水污染严重的地区应建立自来水厂,保障农民喝到无污染的饮用水。二是开展农药革命。监管农药使用量、种类,禁止使用无法降解、毒害性大的农药。对于使用后的农药容器设置集中处置点,不得随意丢弃。三是做好垃圾革命。合理设置集中垃圾倾倒点,充分考虑人群居住特点,动态调节倾倒点位置和数量。逐步推行垃圾分类,集中回收可回收垃圾,所得资金作为村委会环保资金。四是推行下水道革命。为每户设置下水道,禁止乱倒污水。五是完善环保自治机制,调动农民积极性,实现政府与村民环保共治。

2.4 健全农村基础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提升养老、医疗、教育层面的获得感、幸福感

2.4.1 丰富农民养老保险金来源,减轻农民负担

应提高财政性养老金投入比例,减少农民的资金投入比例,吸引更多农民参保养老保险。同时鼓励公益机构、企业、社会资金参与到农民养老中来,建立养老保险多渠道筹资机制,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提升“老有所依”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4.2 加快完善医保制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一是增大医疗保险使用范围,开放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门诊和购药权限,确保“能用”。二是加大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报销手续、相关规章的宣传,确保“会用”。三是提高报销比例,减少农民自己承担的费用,实现“敢用”,全面提高医疗方面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4.3 加强农村人文环境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是支持创作“三农”题材文艺作品,结合当地特色(如河北梆子、二人转等),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二是在农村设置常态化的图书角、文化馆,实现人人参与文化活动。三是邀请专业人才送文化下乡,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理论宣讲、电影下乡等活动。四是教会农民使用智能手机、电脑等,拓宽知识获取渠道,使农民乐于主动获取知识。

2.4.4 提供政策性支撑,提升农村教育资源

一是实现农村教师队伍的多层面补充,包括从城市中选调优秀教师、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教育事业、返聘退休教师等。二是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提升工资水平,农村教师工资水平应高于或等于城镇教师。三是职称评定政策应适度向农村教师倾斜,吸引优秀教师投身农村,提升农村教师积极性[3]。四是“精神扶贫”,加大宣传力度,扭转部分人“读书无用”的思想,保证农村学生受教育权利[4]。

2.5 完善乡村基层治理体系,提升政治层面获得感、幸福感

多措并举确保村务公开,根据《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村干部的工作职责,明确村务公开要求,保障农民的知情权。严格选拔村干部,实现人岗匹配,任人唯贤。持续开展村干部教育培训,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提高村干部的思想觉悟、工作能力和自身修养[5]。

3 结束语

影响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因素复杂多样。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是一项艰巨且长期的工作,需要多措并举。“三农”工作中要将提升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作为重要内容,同时要用获得感和幸福感来检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

猜你喜欢

幸福感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耕牛和农民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样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新农村 新一辈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