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罗星中心小学改扩建项目设计探析
2021-12-16黄晓冬
黄晓冬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01)
0 引言
学校建筑是教育功能和文化的载体[1],体现着学校的理念和追求。在学校改扩建项目设计中,不但需要考虑充分满足使用功能要求,更要重新对校园内外的建筑与空间环境进行评估和规划,倾听师生对校园的梦想和期盼,融入文化属性,营造人文氛围,塑造新旧融合与新一体化的校园环境。
1 项目概况
福州市罗星中心小学位于马尾城区中心,始建于1920年,有着百年历史[2]。校园由已建教学楼、已建综合实验楼及 250 m环形跑道田径场组成。建设用地25 576.28 m2,新建建筑面积18 862 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4 249 m2,地下建筑面积3856 m2。
2 背景分析
2.1 建设背景
为改善办学条件,基本解决马尾中心城区适龄儿童学位紧张问题,福州市罗星小学先后进行加固改造及扩容建设,设计时考虑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如图1~图2所示。
图1 改造前地形图
图2 加固改造前教学楼
2.1.1 加固改造
教学楼加固改造,主要建设内容:教学楼结构加固、外墙改造及楼面翻新,走廊、阳台及教室内修复,新增连廊等,如图3所示。
图3 加固改造后教学楼
2.1.2 扩容建设
旧综合实验楼外立面改造,新建内容主要包括教学楼、综合楼1、综合楼2和体艺楼4栋单体建筑,以及绿化景观、室外配套附属设施,如图4所示。
图4 扩容后校园整体鸟瞰图
2.2 场地条件限制
场地内东侧为原有教学楼和实验楼,U型布局,临横垱路和福州市马尾第三实验幼儿园;北侧为原学校主入口临建设路及海峡水产批发市场(大体量建筑);西侧临建设新村(老旧多层小区);南侧临德育巷与名成冻品大厦(高层建筑,对学校日照影响较大),如图5所示。
(a)东侧现状 (B)西侧现状
(C)北侧现状 (D)南侧现状图5 场地周边现状
3 设计思路
根据周边环境条件、用地红线、日照、噪音等限制性条件,为塑造功能合理、空间形态优美、交通组织流畅,新旧和谐统一的美丽校园。规划设计在充分分析周边建筑形态的基础上,以原教学楼改造为起点,通过扩大原教学楼走廊,将原有弧形出挑的走廊整合成流线性的走廊,建筑外立面作整合和提升,确定校园流线型的构成逻辑和立面材质和颜色。以此作为基础,确定扩建部分沿用地轮廓流线性布局,校园整体空间用优美的弧线将建筑围合统一,自然渗透,围而不合,立面与改造项目遥相呼应,实现新旧建筑的融合与更新,并以船政文化为根基,以海丝文化为特色,实现一校一特色,如图6所示。
图6 总平面图
4 设计分析
4.1 总平面规划布局结构分析(两轴一带一核心)
4.1.1 两轴
主入口空间主轴,以体艺楼下穿的主入口广场作为入口主轴线的起始端,为进入校园的第一印象区域,形成校区内公共开放空间。轴线沿田径场进入校园,设置丰富的景观活动平台,视野开阔,是学生户外集散、人流引导的主要场所。东西向绿化景观次轴:通过东西向绿化景观,串联起校园各组团,形成校区内部轴线, 主要由已建教学楼中庭景观及田径场构成。宽敞的空间,使师生能在其中进行交流、休憩等活动,如图7所示。
图7 规划布局分析
4.1.2 一带
骑楼连廊景观带: 各栋建筑靠校园内侧一层设置连续架空连廊、架空绿化,形成一条联系整个校园的环形飘带。绿色景观带、道路绿化、广场绿化、庭院绿化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形成场地内复合、多层次的景观系统。
4.1.3 主核心
200 m环形跑道田径场作为学校最主要活动,位于校区中心位置。以此为中心辐射各功能区,与其余各功能区形成最便捷的联系,创造出校园主核心区。
4.2 界面设计
在总体规划布局上,不仅充分考虑建筑朝向以及与红线地形的关系,同时充分考虑校园的城市展示界面和校园内空间界面,将具有特色的造型和立面设计在这两个重要的界面上展开布置。建筑形体变化丰富,立面通过色彩、材质、肌理等协调变化,对于马尾中心城区周边环境形成良好的对外城市形象。
4.3 功能分布
整体规划后的校园,以田径场为核心,教学区、运动区、综合区、后勤区有序分布,动静分离,各功能分区通过平台、连廊连接,加强各区间联系,方便学生和老师使用。
加固改造的教学楼为低年级使用。扩容后的教学楼为高年级使用,综合实验楼位于场地南侧新旧教学区中心位置,未来通过在场地内增加风雨连廊,以解决改扩建后,教学区被运动场打断的问题,如图8所示。
图8 功能分区分析
4.4 交通系统及出入口设置
校园全区设置主、次两个出入口,主入口设置在场地北侧规划道路,次入口设置在场地东侧。从“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出发[3],沿着校园中心的休闲景观带,共同构筑师生步行活动的骨架,形成人性化的主要步行空间。校园内各功能区之间设置连廊步行通道,直线的形态、开敞的尺度,形成了错落的灰空间。校区内人车分流系统基本形成。
车行系统:机动车可通过车行入口进出校园,设置地下停车位。步行系统:校园北侧主入口供人员出入。人员进入校园后,通过广场、连廊等到达各个区域。 消防系统:全区借助广场、田径场、车行道路形成环形消防车道,确保消防车可到达每个建筑进行救援,如图9所示。
图9 交通分析
4.5 绿化景观系统
绿化景观的设计,强调绿色环境与人的活动及建筑环境的融合,强调营造便于学生交流、游学的环境场所,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学生的活动融入自然生态之中,以中心广场呈序列布置,建筑彼此围合成主题庭院,形成不同功能的活动空间。将绿化由外向内渗透到建筑内部,通过不同绿化手段,共同构成层次分明,清晰的绿化系统,如图10所示。
图10 绿地分析
4.6 单体设计
平面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关系今后的使用效率。本项目由新建及原有建筑两部分组成,新建建筑处于基地西侧和北侧,新建建筑中的主体建筑为体艺楼、教学楼、综合楼1和综合楼2,位于基地西侧,依次由南向北分布,并于教学楼、综合楼1和综合楼2东侧设置连廊联络3栋主楼,既保证教学活动的开展,又为师生提供舒适的课间活动场所。体艺楼单独设置于操场北侧,与操场紧密相连,保证学校体育设施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各建筑之间均满足消防规范要求。新建教学楼、综合楼1和综合楼2下,设置地下一层地下室,满足机动车停车及人防功能需求,如图11所示。
图11 B#综合楼
4.7 造型与立面设计
建筑立面风格注重校园文化与学校个性的表达:建筑外立面结合船政文化、现代建筑及罗星中心小学特有的绿茵及举重校园文化:配色以浅灰色为主体,砖红色为基座,建筑整体沉稳而有内涵; 再点缀以教学空间不同明度的绿色,给人清新自然的校园印象。 建筑主体错落有致,同时兼顾城市干道的沿街景观,形成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如图12所示。
图12 A#体艺楼
4.8 建筑元素与色彩分析
继承与发扬马尾船政文化与海丝文化建筑特色:建筑基座采用砖红色干挂陶土板,代表罗星中心小学深厚的文化积淀。建筑上部立面采用浅灰色真石漆,及轻质且造型丰富的浅灰色穿孔铝板,与校园周边的整体建筑风格相融合,在创新的同时,不忘保留校园记忆,塑造出造型简约而层次丰富的现代校园风貌,如图13所示。
5 设计策略
福州市罗星中心小学改扩建项目在诸多限制条件下,对城区既有教育建筑的更新与提升作了一些探索,总结出以下设计策略。
图13 C#综合实验楼外立面装修
(1)策略一:开放与交流
相互穿插的走廊、连廊及绿化景观平台,充分考虑到学生课余活动的要求,通过走廊空间的张弛变化,实现空间的趣味性和空间节奏控制。各种开放性空间,集合多项校园生活,并通过场景记忆,为学生带来美好的校园生活回忆。
(2)策略二:自然与和谐
由景观平台及连廊串联起来的建筑群,将自然引入建筑,使建筑回归自然。将学生的学习生活还原于自然当中,通过自然的渗透来规划建筑的筋骨框架,形成底层架空花园与空中绿化平台双层次的花园式学校,营造漫步式的多层次校园绿化,创造出自然、和谐的校园生活。
(3)策略三:突破与发展
突破传统校园规划格局,不同年段划分和运动场为中心,以用地红线为轮廓,用飘带意向连接各楼栋,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活动空间,整体造型与景观和地域特色相呼应,打造全新校园文化全景。
6 结语
本项目不仅仅是设计一所普通的校园,而是设计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体系,设计一个富有生命力、尊重自然、延续传统、开拓创新的新校园,为每一位师生保留一份校园生活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