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康养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攀枝花市为例
2021-12-16向天星
贺 刚,王 可,向天星
(西华大学经济学院,成都 610039)
引言
2016年,国务院制定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产业繁荣发展。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加快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同年末,中国武汉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负面影响重大,国际货币基金组(IMF)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萎缩4.4%[1]。中国作为全球目前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得益于政府与人民采取的积极措施与配合。但疫情初期,我国经济也受到不小波动,2020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居民消费支出降12.5%[2],服务业所受影响更大。本次疫情潜伏期长、隐蔽性强以及反复特征对防控要求不断提高,此外,疫情的治疗程度除受医疗技术水平影响外,也与自身免疫力、身体素质有关,在此背景下,大众越发重视健康问题,康养产业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在疫情后期抓住机遇实现康养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则成为目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对产业发展影响的一般机制,以攀枝花市为例,探讨新冠肺炎疫情对康养产业的影响以及该行业在后疫情时代所面临的机遇,对我国其他地区的康养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1 相关文献述评
伴随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健康的需求逐渐演化成一类产业——康养产业,国内外学者对此研究日益深化。美国学者Halbert Dunn首次将康养定义为“wellness”,释意为一个人精神、思想以及与外在环境的协调[3]。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人的健康包括身心状态的健全以及具备社会适应能力。在国内,攀枝花市于2012年以建设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为契机,在全国率先提出“康养”。2016年进一步明确康养的内涵,正式提出“康养+”的概念,包括“康养+农业”“康养+工业”“康养+旅游”“康养+医疗”等。随后,在《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中,康养被正式定义为“结合外部环境以改善人的身体和心智并使其不断区域最佳状态的行为活动”[4]。此外,诸多学者也对康养多方面进行界定。其中,程臻宇认为康养伴随着人的一生,不同年龄段对康养的需求有所不同[5],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康养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包括健康、养生、养老等相关产业,能够为社会提供康养产品和服务。丁文珺等从老龄化的视角出发,认为康养产业是由本位产业、衍生产业和支撑产业三个维度组成,具有普及性、产业性、公益性等特征[6]。
在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以及“大健康”观念的影响下,学者们对康养的研究不断深入。目前,国内外对康养的研究分三类。一是资源引领型,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决定当地康养的发展类型,如森林康养[7]、温泉康养[8]、阳光康养[9-10]等。二是科技驱动型,其特点是有较强的生命科学或大健康产业,对此国外学者更多是从产业的政策、发展、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Celia Iriart以医疗制药行业为例,研究了该行业的风险与挑战,提出治疗费用由公共、私人和雇主支付的建议[11]。三是医疗服务导入型,其核心业态体现为以养老养生、医疗服务、康复护理为主。邵德兴以上海佘山镇为例,对医养护一体化的康养模式进行了详细的探索,认为当前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应当有效衔接来解决有养无医、医养分离的问题[12]。同时,也有学者侧重于产业融合与空间发展,麻益军提出的发展“农家乐”+养老产业[13]。叶宋忠以东部地区为例,提出通过体育产业的发展带动健康中国建设[14]。徐若璨等从健康的视角研究了城市的空间规划[15]。
总之,近几年康养的研究逐渐丰富,学者们主要聚焦康养产业的内涵、发展模式、对策建议等方面的研究,总体上研究方法单一,定性研究较多,而定量研究较少。疫情过后,康养产业将迎来新发展,但对此国内目前鲜有研究,大多是探讨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16-17]。在此,本文以四川攀枝花市为例,系统梳理疫情后期康养产业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机遇并提出对策,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康养产业发展的理论体系。
2 新冠肺炎疫情对产业发展影响的一般机制分析
2.1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渠道分析
按照学界通行的理解,产业发展包括产业的产生、成长和进化。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从产生到结束可能会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特别是当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和传播时,其对产业的影响相当于一个随机性的强外部冲击,对此,大致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分析:产业供需变动、关联行业影响、企业发展以及政府政策。
2.1.1 产业供需
产业需求通常可划分为终端需求和中间需求,终端需求会由下至上影响中间需求,新冠肺炎疫情最先影响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生活性服务业,进而影响相关生产性服务业需求。而对产业供给的影响包括生产要素供应链与物流配送,实体经济供应链断裂是疫情期间最大的挑战[18]。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从需求端看,民众防御意识提高,对口罩、乙醇等基本医疗保障用品需求激增,刺激了上游医疗制造加大力度生产;从供给端看,疫情影响要素市场供给,包括原材料、劳动力、资金等,劳动力短缺、原材料上涨、资金链断裂使得口罩供应不足、供不应求,N95口罩的价格曾经直逼百元。
2.1.2 关联行业
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产业和行业之间存在关联性,进而对整个国民经济体系造成系统性影响。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非一次临时性的冲击,也不会只会对某几个行业产生影响,或是影响限制在某个时间区段。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各行业相互交融、联系紧密,一旦某个行业受到影响出现损失,其他行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并且该影响呈行业异质性,环境敏感性、人群集聚型行业受疫情影响最大,如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物流业等其他生活服务业。但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也推动了数字产业的发展,线上购物、远程问诊等无接触行业迅速崛起,在阻隔疫情扩散、便利群众生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1.3 企业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使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从企业规模看,中小微企业所受影响最大;从所有制性质看,民营企业受害颇深,这两类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加之为了阻断传染源,防止疫情扩大,政府出台紧急措施限制人员大规模流动与集聚,因此,短期内该类企业面临停工停产或者暂时不能营业,发展受阻。由于不能按时复工,企业固定成本负担增大,边际收益无法补偿固定成本,更有企业资金链断裂,甚至倒闭。
2.1.4 政府政策
中国发挥制度优势,各部门联防联控,各省积极作为,从防护救治、保供稳价、减税降费、复工复产、资金支持、企业帮扶等方面出台了系列针对性政策,减轻了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强度。此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让各级政府重视应急防疫体系与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各地区纷纷将公共卫生治理、重大疫情防控救治等都纳入“十四五规划”。表1整理了国内部分省份在“十四五规划”中针对疫情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未来疫情常态化防控已成为趋势。
表1 各地“十四五”规划有关疫情的政策措施
3 新冠疫情对攀枝花市康养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3.1 攀枝花康养产业发展现状
攀枝花市2012年率先提出发展中国阳光康养产业,是川南康养产业的发展先驱,当地气候宜人,具有良好的气候条件。在此背景下,攀枝花是全省规模最大的蔬菜、水果基地,一年四季植物常绿、鲜花常开、瓜果不断,物种生态资源丰富。同时,攀枝花作为一座移民城市,文化包容性强,自然优势和文化特色成为当地康养发展的重要基础。2020年康养产业增加值为130.12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2.5%[21],康养产业初具规模。全市总计拥有69个农业龙头企业、23个康养工业企业、64个康养医疗机构,开发了20余条攀西地区红色旅游研学线路及市内精品旅游线路,共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76次,“阳光康养”品牌在全国逐渐打响,迎来典型的黄金增长期(表2)。
表2 攀枝花市“康养+”产业发展现状
3.2 新冠肺炎疫情对攀枝花康养行业的关联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对攀枝花经济影响较大,据政府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当地GDP增呈负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为-5.8%,分别低于一、二产业6.2、3.7个百分点[22],相比四川省整体,攀枝花第三产业所受影响最大,此外,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同比下降7%,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同比下降31.9%,医疗保健消费受影响相对较小,仅下降0.3%。各行各业经济面临寒冬,本文将从康养旅游业、康养制造业、康养农业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康养产业的影响。
3.2.1 对康养旅游业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正值康养旅游旺季,整个春节期间康养旅游客流量大幅下降,加之严防严控的防疫政策也让当地旅游发展受限。数据显示,2020年攀枝花全年旅游总收入313.91亿元,同比上年减少24.5%;旅游接待总人数2 197.4万人次,同比下降27.1%。此外,与旅游业相关的食宿行游购娱等行业迅速进入“休眠”状态,全年商品零售下降1.3%、餐饮收入下降8.3%,旅游经济受损严重,旅游消费和投资急剧收缩。同时,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康养群体的消费体验下降,后期的市场开拓面临挑战。新冠肺炎疫情下消费需求及消费能力减弱导致各类旅游产品囤积,部分旅游企业资金流断链,各项经营成本、员工工资等问题加速凸显,小微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旅游从业人员则面临大面积待业或失业。
3.2.2 对康养制造业的影响
2020年攀枝花市康养产业增加值为130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为9.4亿元,占康养增加值的7.2%,分别低于第一、第三产业占比24.8、53.6个百分点[21],康养制造业的发展较第一、第三产业弱。当地主要生产康复辅具、医用产品的钒钛企业也受疫情影响,面临着包括工人失业、企业成本增加、资金流断裂、原材料上下游供应不足等问题。但另一方面,预防用品供不应求,也催生出许多新企业“转战”医疗制造。天眼查数据显示,自新冠肺炎疫情后,攀西地区从事医疗制造的企业新增10家。疾病预防与生命养护会成为疫情后期常态,生产商对医疗器具、预防药品以及应急储备的生产都会有所增加。
3.2.3 对康养农业的影响
对农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疫情防控期经营收入损失巨大,观光体验、休闲农业、乡村民宿等项目全部停止。当地芒果、草莓采摘等农业体验园区勒令关闭、休闲农庄的餐饮则因为退单而导致食材浪费。攀西地区的花卉观赏业所受冲击也较大,作为四川重要的花卉产地,其盆花和鲜切花产量均川内第一,但疫情导致花卉交易暂停、花卉滞销,相比2019年第一季度花卉行业的损失超过1亿元。二是疫情防控政策导致了从事休闲农业的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给当地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带来极大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道路交通管制严格,农产品收购商停止收购,果蔬买卖交易困难。
3.3 后疫情时代攀枝花市康养产业转型升级机遇
3.3.1 康养产业数字化
在新冠肺炎疫情危机期间,对技术解决方案的应用和需求突然激增,推动了相关养老机构、医疗机构以及第三方拥抱数字化浪潮,“非接触服务”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智慧康养、“互联网+医疗”、在线问诊等价值逐渐显现。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提高了康养服务业的防控效率,各大机构也通过人工智能为消费者提供远程医疗等精准服务,如医院远程接诊、线上诊断、以及为在家独居高龄老人配置了智能家庭安全套件或智能穿戴设备实时检测老人健康等[23]。互联网、高科技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在提升康养服务水平、改善康养供给以及提高康养产品质量发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未来当地产业升级带来技术支持。
3.3.2 消费观念逐步转变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居民不断提高对健康的重视程度,相较其他消费,医疗保健消费增长的幅度是最大的,民众愿意花在医疗保健、健身器械、医疗卫生用品的支出不断增多,这些产品逐渐成为日常必需品。伴随着“花钱买健康”“为身心健康而旅游”等有助于康养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居民消费理念也有所改变,对康养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某个年龄段、某类特定人群中,全龄康养、全体康养得到重视。消费品质也不断提升,旅游不再热衷于“扎堆式”抱团旅游,更青睐于有私人空间的自驾游;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更偏向于森林、阳光资源丰富的自然目的地。伴随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健康需求的消费层次也日渐多元。既有“求医问药、防病治病”的基本医疗需求,也有“少生病、晚生病、不生病、纤体美容、延年益寿”更高层次的健康、美丽、延寿等需求。国民对康养消费观念和需求的转变,是产业发展升级的基础支撑。
3.3.3 政策支撑力度增大
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的公共卫生防疫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少地区已经明确提出推进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可见未来政府将会加大对公众健康卫生事业、传染病预防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从短期的预防、治疗转变为长期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这有助于推进康养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促进我国健康事业发展。同时,《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也预测未来年内我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3亿,养老产业规模将达22万亿,养老服务需求规模庞大[24]。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也会使康养产业的需求不断增大。此外,攀枝花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建设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因此,在疫情和老龄化背景下,出于地区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会对康养产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4 后疫情时代促进攀枝花市康养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攀枝花市康养产业发展面临机遇,对此,本文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与措施(表3),为康养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表3 国内外康养产业发展的相关经验
4.1 推进康养产业精细化发展,提高行业竞争力
伴随民众主动式健康消费比例的不断增大,未来当地康养产业应把握当前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崇,借助当地的产业和资源基础,打造知名特色康养品牌,提高行业竞争力,以待后疫情时代的康养热潮。要提升康养消费的品质,重视疫情之后大众趋向健康养生的多元消费需求,按群体、消费水平、性别以及各年龄段需求,制定精细化康养发展策略,如对于年轻人,可提供健康山地运动、皮划艇、徒步、漂流等康养游乐项目;对于中年客户,主要提供温泉疗养、农家乐采摘等休闲康养活动;而对于年长客户,则应主打休闲养生、滋补养生、康体养生等项目。
4.2 充分挖掘城市特色资源,打造知名康养品牌
以阳光、气候、节庆、饮食、民族文化等特色为抓手,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打造知名康养品牌。一是抓住攀枝花丰富的旅游资源,整合普达阳光、红格温泉、颛顼龙洞等自然资源,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打造阳光康养游、山水田园游、大香格里拉等康旅线路产品。二是以节庆活动为亮点,积极培育国内外客源市场,带动开展露营节、阳光节、蓝花楹节、凤凰花节、石榴节、芒果节等节庆活动,以特色节庆吸引客流带动康养产业发展。三是深挖城市特色文化资源、传统技艺,依托如摩梭文化、红色文化、藏乡文化、彝文化、傈僳文化、漆器文化等特色文化,开发与康养有关的文化产品,推进文化和康养的融合发展;助力苴却砚雕刻技艺、国胜茶制作技艺、油底肉制作技艺、傈僳族刺绣技艺、周府糕点制作技艺等非遗传统技艺与市场接轨,向游客、消费者提供展示、体验传统技艺项目,打造属于独特城市康养名片。
4.3 推动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康养+”产业体系
推动康养与农业融合,积极与攀枝花、凉山的芒果、草莓、樱桃、石榴等特色水果产业对接,增加优质的农副产品供给,打造农产品加工基地、田园综合体、农业主题公园,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森林康养、特色农家乐等业态。推动康养与文旅融合,依托“六度禀赋”[25]理论,充分利用当地阳光森林资源,发展康养旅游,开发美摄康养、风景观光、户外探险等旅游项目,打造当地特色康旅精品项目。推动康养与工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康养产业,提高康养医疗、器械等钒钛终端供给水平和供给质量,推动康养产业园区、国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建设。推动康养与医疗防疫融合,依托区域川西南医疗高地的优势,构建兼容彝、藏医药的综合性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促进养老服务业连锁化、产业化发展;建设攀枝花医养综合基地,发展集康复、保健、医疗、防疫等于一体的医养防疫结合产业体系。
4.4 推动康养产业数字化转型,激发行业创新活力
新冠肺炎疫情促使康养服务业转向更大规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伴随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化进程加快,消费者对康养服务的需求也趋于个性化[26],攀枝花要结合自身条件着力推进康养产业数字化进程,注重康养服务的个性化与信息化相结合。一是提高智慧健康技术服务水平,积极发展远程就医和健康指导服务,提高医院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二是利用自然、文化资源,建立以康养为主的产品原料数据库,对康养产品进行细分、溯源;三是推动建设智慧社区,以“社区云”作为基础单元,对老人或特殊群体给予精准化的配套服务[27];四是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加强对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的监测;五是构建统一的康养数据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包括互联网健康服务平台、智慧景区平台等。
5 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对攀枝花康养产业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它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对康养产业及相关联的行业造成了极大损害;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也为康养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智能技术发展与应为产业升级转型提供选择,消费观念的转变会使人们更加重视健康、养生,而此次疫情所暴露的公共卫生体系的薄弱环节也将成为未来政策倾斜的重点。因此,科学地评估疫情对康养产业造成的损失,既要结合疫情的影响,应对疫情带来的问题与挑战;又紧抓时代、政策机遇,考虑康养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康养产业应基于自身资源优势探索未来新的增长点,推动康养产业精细化、融合化、特色化、数字化,实现康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也为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贡献产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