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2021-12-16陈路桥

中国名城 2021年12期
关键词:长三角小镇特色

卢 松,朱 凯,陈路桥

(上海师范大学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上海 200234)

引言

特色小镇是指独立于市区,依托特色产业与地域文化打造的具有明确产业定位、多元文化内涵、鲜明旅游属性和一定社区功能的,聚合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源的发展空间平台[1-3]。浙江省基于自身大批块状经济面临的“缺乏创新、产业低端、资源利用粗放”问题[4],于2014年率先提出“特色小镇”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的“增长主义”发展模式难以为继[5],特色小镇作为一种优化生产力布局的发展模式,其集约化、精细化的发展特点,与供给侧改革“针对无效产能去产能、去库存,针对有效供给不足补短板、降成本和去杠杆”的思路不谋而合[6],其建设是应对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城镇化新需求的有效举措[7]。2016年7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共同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同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将特色小城镇建设作为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由此,在国家政策引领下,特色小镇的建设和评选工作在全国大范围铺开,掀起了特色小镇发展热潮。

国外并无“特色小镇”专有概念[8],但具有特色产业的小城镇发展历史已久,相关研究也较为丰富,主要聚焦于特色小镇发展的影响[9-10]、特色小镇建设路径[11]、特色小镇发展模式[12]等方面。国内针对特色小镇的研究起步较晚,基本与特色小镇的建设同期兴起。主要着眼于特色小镇的概念内涵与价值[13-15]、创建路径与模式[16-17]、评价体系构建与测度[18-19]等话题。特色小镇作为一种产业的空间组织形式,不少学者也针对其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宏观尺度上,方叶林、王兆峰、陆佩等研究了中国国家级特色小镇的产业特征、空间分布以及类型划分[20-21];中观尺度上,陈哲霖、谢宏探讨了浙江省特色小镇的空间布局及影响因素[22];微观尺度层面多以一个或几个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例如孟祖凯等选取杭州梦想小镇、云栖小镇和云制造小镇3个特色小镇为案例,分析特色小镇空间组织的基本特征和演化机制[23]。当前从跨行政区的角度探究特色小镇空间结构的相关成果较少,针对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特色小镇研究,马仁锋等对位于长三角地区的国家级特色小镇空间分布和地域类型作出了探讨[24],但针对整个长三角地区国家级以及省级创建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目前较为缺乏。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发源地,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建设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相较于国家级特色小镇,省级创建小镇在该地区的分布更为广泛。基于此,本文从长三角整体地域视角,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以长三角地区的国家级和省级创建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为未来特色小镇空间布局优化与创新提供参考。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区域概况

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的中下游区域,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众多港口分布于此,是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根据2019年12月1日国务院印发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地区包含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依托良好的区位和气候条件,该地区工农业迅速发展,经济发展条件结合优越的文化传承背景,长三角地区发展特色小镇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截至2020年12月,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数量共计376个,其中包括国家级特色小镇69个和省级创建特色小镇307个。

1.2 数据来源

本文所选取的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包括国家级特色小镇和省级创建特色小镇,共计376个。其中,国家级特色小镇名录来源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别于2016年10月、2017年8月公布的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级特色小镇共计406个,其中位于长三角地区的有69个,具体为江苏省22个、浙江省23个、安徽省15个、上海市9个。省级创建特色小镇包括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省级创建特色小镇,上海市无省级创建特色小镇。截至2020年12月,浙江省省级创建特色小镇五批次,共148个,去除国家级和省级重合小镇4个(白塔镇、东浦镇、大唐镇、莫干山镇),以及在年度考核中未通过而被淘汰的小镇20个①,得到实际省级有效样本124个;江苏省省级创建特色小镇共有四批次,92个,去除国家级和省级重合小镇6个(大枞湖镇、溱潼镇、黄桥镇、新坝镇、新桥镇、震泽镇),得到实际省级有效样本86个;安徽省省级创建小镇四批次,100个,去除国家级和省级重合小镇3个(白地镇、宏村镇、石牌镇),得到实际省级有效样本97个。将三省数据归并整理共得省级创建特色小镇有效样本307个。以上省级小镇名录来自于江苏省、浙江省以及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网,各小镇空间坐标数据通过Google Earth P ro拾取,制图基本数据包括行政区划地图、水系等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的1∶100万全国基础地理数据库(https://www.webmap.cn/store.do?method=store&storeId=2),高程数据来自于地理空间数据云(http://www.gscloud.cn/#page2)中的SRTMDEMUTM 90 M分辨率数字高程数据,人口、经济等数据来自于三省一市统计年鉴,以上数据基于ARCGIS10.2平台进行分析和制图。

1.3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GIS空间分析结合数理统计分析的方式对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展开探讨,具体如表1[25-28]所示。

表1 研究方法及其释义

2 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特征

2.1 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产业类型

特色小镇以产业立镇,各小镇有鲜明的主导产业。目前国家对于特色小镇尚未出台标准的产业类型划分依据,但不少省区已根据其自身情况发布了相关指导意见。参考浙江省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政发〔2015〕8号)、江苏省政府《关于培育创建江苏特色小镇的实施方案》(苏政发〔2016〕176号)以及安徽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皖政〔2017〕97号)中对特色小镇定位的相关内容,梳理归纳各大特色小镇的主导产业,将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分为高端制造、信息经济、金融、创意时尚、传统产业、健康、历史经典、旅游8类,如表2所示。旅游类是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最主要的类型,其次为高端制造类小镇,健康类和金融类数量较少。各类小镇具体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分布图

表2 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分类

2.2 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分布型

为了定量测度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类型,引入最邻近指数这一指标进行分析。通过ARCGIS10.2计算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的最邻近指数,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的理论最邻近距离约为17.23 km,平均实际最邻近距离约为13.82 km,最邻近指数R约为0.8,R<1,因而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分布类型。细化到三省一市,其空间分布类型存在一定差异。上海市特色小镇的最邻近指数R约为1.74,R>1,上海市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为均匀分布类型;而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特色小镇的最邻近指数均小于1,分别约为0.82、0.82和0.85,三省的特色小镇分布类型均为集聚分布类型。

2.3 特色小镇空间分布不均衡,各类小镇不均衡性不一

通过地理集中指数和不均衡指数衡量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均衡性。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的地理集中指数G值约为18.10,倘若共计376个特色小镇均衡分布在长三角地区共计41个市内(40个地级市、上海市),其值应约为9.17,G值大于平均分布值,表明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空间分布不均衡;计算求得的不均衡指数S值约为0.31,同样验证了地理集中指数所呈现的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分布不均衡的结果,同时S值相对较小,表明特色小镇分布的这种不均衡性相对较弱。通过计算各类型特色小镇的地理集中指数和不均衡指数,可知不同类型小镇的均衡程度差异显著。如表3所示,各类型小镇在长三角地区的空间分布均为不均衡分布,其中金融特色小镇的不均衡性最为显著,其不均衡指数达到0.89,地理集中指数达到41.66,与其均匀分布值相去甚远。不均衡性排名第二的是信息经济类小镇,地理集中指数约为36.26,不均衡指数约为0.74。历史经典类、传统产业类、健康类、高端制造类、创意时尚类小镇的地理集中指数和不均衡指数依次递减,不均衡性依次降低。旅游类特色小镇是8类小镇中分布均衡性最高的一类小镇,其地理集中指数和不均衡指数值均低于其余各类小镇。

表3 各类小镇地理集中指数和不均衡指数

2.4 总体呈核心—边缘分布格局,各类小镇分布密度分异

通过核密度指数进一步探究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的分布密度特征。经多次试验后,确定当检测带宽设置为60 km时最能反映该地区特色小镇的分布密度特征。如图2所示,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东多西少,总体呈现核心—边缘分布格局,浙北、苏南和皖南是其分布密集区,分布核心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东北部,由此核心区向东北方、南方以及西南方向辐射,其中向东北方向的延伸最为显著,延伸至嘉兴市后进一步向北蔓延至苏州,形成杭州—嘉兴—苏州密集带,嘉兴和苏州为次级聚集核心。该密集带向北辐射至扬州南部,密度呈递减趋势。此外,在安徽省芜湖市、黄山市和浙江省金华市、宁波市也呈现一定程度的聚集。

图2 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核密度

具体到长三角地区各类特色小镇,其核密度的差异显示了不同类型小镇分布密度的差异。高端制造类小镇分布的两大核心区分别是江苏省常州市和浙江省嘉兴市,常州核心区向东北方向延伸至扬州南部与泰州中部,嘉兴核心区向东南延伸至宁波中部,向西南延伸至杭州东北部,同时芜湖市为次级聚集区,温州市东南部和台州市东南部也呈现一定程度的密集。信息经济类和金融类小镇分布密度具有一定相似性,两者明显的分布核心区均位于杭州市东北部,而在其他地区分布较为分散。同时,信息经济类小镇的离散性要强于金融类小镇。创意时尚小镇核心区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和安徽省的芜湖市,次级核心区位于上海市和安徽省黄山市。传统产业类小镇多分布于黄山—宣城—无锡—苏州—上海一线以北地区,密度核心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东北部以及安徽省安庆市东部。健康类小镇的核心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泰州市和扬州市的交界处,该核心进一步向西延伸至南京市和滁州市,次级核心区位于嘉兴市南部与杭州市交界处。历史经典类小镇分布具有两大核心区,分别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嘉兴市和江苏省苏州市的交界处,以及浙江省丽水市的西南部,此外在浙江省金华市和安徽省黄山市、江苏省南京市呈现次级聚集。旅游类小镇分布多位于苏南和皖南地区,分布核心区位于苏州市、嘉兴市、上海市三地的交界处,并向西延伸至无锡市和湖州市,形成椭圆状次级聚集区。此外,在安徽省黄山市、池州市东北部以及浙江省的金华市、丽水市也存在分布密集区。

3 影响因素

特色小镇以“特色”谋发展, “特色”源于当地长期积累的地域属性和地方特性,是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要素“地方化”的表现[21],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共同作用于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格局,自然因素包括地势地形、水文条件,人文因素包括经济与人口、交通条件、创新能力。

3.1 地形条件

特色小镇作为地域空间单元,地形条件是其布局的基础性因素,可以通过高程、地形起伏度和坡度对其进行表征。通过ARCGIS平台将高程值提取到各小镇点,归纳整理得到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的高程分布特征,如表4所示。通过自然间断点法(Jenks)将高程分布分为5级,其中高程值属于一级区间的小镇数量达到246个,占总数约65.43%;位于五级区间的小镇数量仅有7个,高程值最高也只有613 m。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多位于高程值较低的区域,高程值越低,特色小镇数量越多。地形起伏度指研究单元海拔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2],坡度即研究点所处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同样利用ARCGIS提取各点坡度值和地形起伏度值,由低到高分为5级,特色小镇在各级坡度分布的比例分别为69.15%、19.41%、6.38%、3.19%、1.86%;在各级地形起伏度分布的比例分别为71.81%、17.55%、6.38%、2.93%和1.33%。随着坡度和地形起伏度的上升,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数量呈现递减趋势,坡度和地形起伏度越小的地域特色小镇越多。综合高程、坡度和地形起伏度的结果,可以看出海拔较低、相对平坦的地形更吸引特色小镇的选址,良好的地形条件为特色小镇的建设开辟了道路。

表4 特色小镇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

3.2 水文条件

近水而居自古以来是人类生活、生产用地的选择导向,这在特色小镇的选址中同样适用,其分布呈现亲水性。将长三角地区水文图与特色小镇分布图叠置后发现长三角地区水网密度与特色小镇分布密度呈现正相关。水网最密集处位于杭州市东北部与嘉兴市和苏州市交界一带,该地区也是特色小镇分布密度核心区。进一步通过ARCGIS缓冲区模块对长三角地区河流进行缓冲区分析。当缓冲区阈值设定为1 km时,落在缓冲区范围内的特色小镇数量为242个,占比为64.36%;将缓冲区阈值进一步扩大至3 km,缓冲区内小镇数量达到358个,占比达95.21%,几乎覆盖了所有特色小镇,距离河流越近的地区特色小镇分布越多。

3.3 经济与人口

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良好的经济基础,特色小镇作为特殊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其发展深受当地经济的影响。同时,人作为发展的第一要素,人口数量的多少也制约着特色小镇的选址。以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2019年各地级市的人均GDP表征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引入地理联系率,测度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经计算求得经济—地理联系率VE约为78.56%,表明特色小镇分布与经济基础之间关系极为密切。同理以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2019年各市年末的常住人口作为人口指标,计算得到人口—地理联系率VP约为76.95%,人口数量也极大地影响特色小镇的分布,但联系密切程度略低于经济。将长三角地区按人均GDP划分为三大部分(图3),可以直观地看出特色小镇多位于人均GDP高值地区,地区经济条件与其特色小镇数量呈现正相关,经济基础越好,特色小镇越多。同时,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小镇,高端制造类、信息经济类、金融类小镇的选址更倾向于高人均GDP地区,表明其受经济影响更大,而历史经典类、旅游类小镇在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分布广泛,其受地方经济因素影响相对较小。

图3 长三角地区人均GDP、专利授权分布

3.4 创新能力

创新是特色小镇得以发展的重要动力,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影响特色小镇的分布。参照相关学者的研究,以专利申请授权量作为表征长三角地区各市创新能力的指标,并通过自然间断点法根据其数值将其分为三级,绘制长三角地区专利授权分布图。如图4所示,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多位于创新能力第一、第二梯队区域,创新能力越强的地区,特色小镇数量越多。各类小镇中信息经济小镇在高创新能力区域分布最为密集,表明区域创新能力对其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高端制造类小镇和金融小镇;创意时尚类、传统产业类、旅游类分布相对均匀,可知这些小镇布局与区域创新能力关系较为模糊;历史经典类和健康类小镇多位于创新能力相对较低区域,表明其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依赖度最小。

3.5 交通因素

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的分布与交通要素也密切相关。通过ARCGIS缓冲区模块,分别以2和5 km作为缓冲区阈值对长三角地区主要公路进行缓冲区分析。统计缓冲区内的小镇数量,结果显示当缓冲区为2 km时,位于缓冲区内的小镇数量为295个,约占总数的78.46%。而将缓冲区放大至5 km,小镇数量进一步扩大至355个,达到总数的94.41%,几乎所有长三角地区的特色小镇均位于主要公路5 km范围内,交通条件的优良程度与小镇分布呈现正比关系。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有利于各类资源要素的流动,为特色小镇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总体来看,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受自然和人文两大维度因素影响,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不均衡性,且不同类型特色小镇的分布特征各异。以杭州、苏州、嘉兴为代表的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地区特色小镇分布众多,当地海拔低、地势平坦、水网密集,良好的自然条件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有力支撑,同时其优越的经济基础、高人口密度、发达的路网与优异的交通条件,为特色小镇建设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地势较高、地形崎岖的地区如浙江丽水,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皖北地区(宿州、淮北、阜阳、蚌埠、淮南、亳州)以及苏北地区(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特色小镇分布数量则较少。根据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的总体分布特征,在未来特色小镇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苏北和皖北地区要进一步深挖当地特色产业,政府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扶持政策,激发当地特色小镇的创设动力。同时积极与苏南、浙北等特色小镇发展较好的地区建立联系,汲取其先进发展经验,推动自身特色小镇建设。在特色小镇遍布的苏南与浙北等地区,要避免同质竞争,积极整合业态相近、主导产业类似的小镇,推动主导产业互补的小镇协同发展。

4 结论

本文以长三角地区包含国家级和省级创建在内的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与相关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具体结论如下。

依据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发布的特色小镇相关指导性文件,基于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的主导产业类型,将其划分为高端制造、信息经济、金融、创意时尚、传统产业、健康、历史经典、旅游8类,旅游类小镇为长三角地区最主要的小镇类型,金融类小镇占比最小。

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整体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分布型,空间分布不均衡,具体到各类型小镇,金融小镇分布最不均衡,旅游类小镇分布最为均匀,历史经典类、传统产业类、健康类、高端制造类、创意时尚类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且分布趋于均匀。

苏南、皖南和浙北地区为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分布密集区,分布密度核心位于杭州市东北部,苏州市和嘉兴市为次级核心区。各类小镇分布集聚显著且存在差异,高端制造类小镇密度核心位于常州市和嘉兴市;信息经济类和金融类分布核心均位于杭州市东北部;创意时尚类密度核心位于嘉兴市和芜湖市;传统产业类分布核心是无锡市东北部和安庆市东部;健康类小镇的核心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泰州市和扬州市的交界处;历史经典类小镇分布核心区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嘉兴市和江苏省苏州市的交界处;旅游类核心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和浙江省嘉兴市、上海市的交界处。

(4)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条件与水文条件,人文因素包括经济与人口、交通条件、创新能力。

5 结语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正在成为这种转型发展的主题,特色小镇这一创新空间成为新时代重要的经济社会单元[29],其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结合更是有助于中国乡镇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30]。相较于以往学者的相关研究,本文以跨行政区的视角切入,并将省级创建小镇纳入研究范围,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更大量的研究样本使得结果更为贴合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分布的现状,而依据三省区政府指导性文件将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划分类型,一定程度上也更能体现长三角地区特色。同时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1)本文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时依托GIS进行空间叠加和相关数理计算得出结果,而对于各影响因素对于特色小镇分布影响在空间上的异质性未作探讨,未来可在此方面作进一步深化研究;(2)本文选取当前年份下的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从静态角度刻画其分布特征,而未考虑时间维度,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究长三角地区特色小镇的时空演化特征,以及与之相伴的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

注释:①浙江省特色小镇存在年度考核机制,考核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以及降格,降格小镇从创建名单中剔除,因此不被纳入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截至2020 年12 月,浙江省省级创建名单中降格的小镇共计20 个,江苏省和安徽省的特色小镇建设目前尚无此类退出机制。

猜你喜欢

长三角小镇特色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特色种植促增收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中医的特色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完美的特色党建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