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项目式教学的探索

2021-12-15崔颖

名师在线·中旬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项目式教学教学策略

摘 要:项目式学习以问题为引领、以任务为载体,鼓励学生在长时间的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项目式学习与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相契合、内涵相匹配,将其应用于综合实践课程中,可以加深教师对学科性质的理解,为课程实践提供一套完整的指导方法与具体的应用路径。文章分析了项目式教学的内涵,探讨了开展项目式教学应遵守的原则,即合作性原则、真实性原则、过程性原则与开放性原则,并结合具体课例阐述了项目式教学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应用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项目式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32-0032-02

引 言

综合实践课程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其具有实践性、探究性、跨学科性、应用性等特点,是小学阶段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1]。但当下,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并不顺利,教师缺乏对课程性质的理解,同时缺少系统性的教学手段作为支撑,在内容设置与实施方式上缺乏学科特色。项目式教学的引入有助于克服这些困难,使综合实践课程担负起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

一、项目式教学的内涵解析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医学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对项目式学习的本质特征,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以布鲁门菲尔德为代表的学者认为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学生需在探究中自主把控学习活动的方向,其本质上是一种提升个人能力的方法;以福格蒂为代表的情境学派,将项目式学习视作一种以真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为核心而搭建的课程体系;还有一种是以美国巴克研究所和马克汉姆为代表的学者,他们认为项目式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进行任务的设计,并引领学生聚焦问题主干,完成实践探索的过程。本文所使用的名词“项目式教学”体现的是对“项目式学习”的第三种理解,将其视作一种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由教师为学生提供方向上的指导,鼓励学生围绕特定主题开展开放性的探究活动。

二、综合实践课程中项目式教学的实施原则分析

(一)合作性原则

合作是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技能。将合作引入综合实践课程的项目式教学中,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展开探索,一方面可以凭借团队的力量,大大提升任务的复杂程度;另一方面可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二)真实性原则

“真实的情境”“真实的问题”“真实的体验”“真实的收获”是项目式教学的核心要义,也是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特色。在将项目式教学与综合实践课程结合时,教师应满足真实性原则的要求,主动搭建起实践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沟通的桥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以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或探索真实生活中的现象为目的,挖掘项目背后的社会价值,最终实现对学生社会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三)过程性原则

重视最终的实践成果而忽视学生實践的过程,是当下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应用项目式教学时,教师需要遵循“过程导向”原则,关注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索中的点滴进步,丰富项目评价方式,更加真实、完整地反映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引领学生感受实践的魅力。

(四)开放性原则

项目式教学由教师预先结合学生的能力与综合实践教材的要求来确定项目的主体、时间、研究方向等基本要素。但项目式学习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学生在实践中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想法。教师不应过分拘泥于预先制订的教学计划,而要结合学生的真实反馈,不断调整项目的要求与发展方向,贴合学生的实践过程,让更多学生在项目式综合实践课程中获得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三、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项目式教学的实践应用路径——以“我有火眼金睛——巧识骗术”为例

(一)确定项目主题,制订项目计划

本文选取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我有火眼金睛——巧识骗术”为项目主题,对教材要求进行适当的延展与创新,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项目活动。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为:使学生了解常见的骗术种类,培养学生的防诈骗意识;使学生掌握采访的一般技巧,了解采访问题的设计原则(针对性、递进性、不重复)。

教师在开展项目学习时,应以教材要求为基础,从教学目标入手,为学生进行项目设计。教师在设计项目时应考虑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能力,不布置过为烦琐的任务,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的心理入手来制订项目计划,以保证学生在长期的实践中可以始终保持浓厚的参与兴趣。笔者为本项目的实践设计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感兴趣的诈骗主题(电信诈骗、金融诈骗、网络诈骗、乞讨诈骗等),在网络上收集资料,制作PPT,记录常见的诈骗手法与所产生的危害;第二阶段,学生扮演“小记者”的角色,设计提纲,采访与防骗相关的人物(如警察、志愿者等);第三阶段,学生分别饰演不同的角色(诈骗者、被骗者等),在课上进行情景剧表演。三个阶段的任务均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与发挥的空间,他们可以自行确定本组的主题,自主选择问题,以完成相关采访任务。

(二)小组实践探究,完成项目要求

由于项目学习的实践性较强,大多数项目内容是在校外完成,笔者在本项目开展前为每个小组的学生单独创建了一个微信群,由教师担任群主,学生在微信群中探讨本小组的主题。教师可以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在他们遇到困难时为学生提供指导。化身为“小记者”进行采访的第二阶段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笔者利用课上时间向学生讲解成为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指导每个小组制订好各自的采访提纲,走访社区时要求学生全程录像,记录劳动成果。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了课上理论学习与课后实践应用的融合,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有效推动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三)展示项目成果,总结项目经验

学生通过第一阶段的探索在知识层面对诈骗有了更加丰富的认识;在第二阶段借助采访了解了实际生活中人们对诈骗的看法;在第三阶段综合整个项目的认识,以情景表演的方式将本项目所学习到的知识展示出来,充分展示了自身的主体性,有效释放了自身的个性,从多个维度深入理解了诈骗的危害及防止被骗的手段,在完成课程要求的同时,感悟到了开展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价值。项目实施阶段结束后,笔者组织学生在课上进行集中展示,与大家分享本小组的实践成果,从PPT到采访录像,再到情景剧的表演,学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同后,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项目的评价环节,笔者秉持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的评价原则,安排学生首先进行组内自评,阐述本小组的主要创新,反思本小组实践中的不足,自己为自己打分;而后进行组间互评,不同小组之间相互评分,进而汇总出本次实践项目的综合得分,评选出优胜小组;最后教师结合学生既往的表现,再推选出一到两个最佳进步小组,一同進行表彰。

项目总结阶段,教师带领学生汇总各小组的PPT与访谈结果,制订成一套完整的“防诈骗手册”张贴在校园中,并鼓励学生在社区中进行“防诈骗宣传”,使学生的劳动成果化,进一步突显项目的价值。

结 语

项目式学习应用于综合实践课程中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统筹规划能力。在开展项目教学实践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过程性与开放性原则,不囿于教学设计,应根据实践活动过程不断调整项目的发展方向,引领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开展有价值、有深度的实践探索活动,进而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李金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项目学习:理念、优势与改进[J].教育学术月刊,2021(02):85-90.

作者简介:崔颖(1990.4-),女,江苏常州人,小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综合实践课程项目式教学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民办本科高校新闻专业项目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论项目教学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有目标自主学学会学
以课程基地领跑学校发展
初中生物项目式学习活动的探索
论高职行政管理专业综合实践课的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