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行政管理专业综合实践课的开设
2016-10-31姚鋆
姚鋆
【摘 要】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不同于本科着重理论知识教学,高职院校更重视的是实践教学。行政管理课程属于文科类专业,开展实践教学也是有一定困难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高职院校中行政管理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方案及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综合实践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01
一、前言
行政管理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中新设立的专业,在实施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专业性质定位不明确,培养目标要求尚不清晰,在教学中没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至于社会认可程度低,相对于本科行政管理专业注重的是学生理论知识培养,高职院校则强调实践教学,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在开设综合实践课程要注意高职院校的特殊性注重实际,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以更好的开展实践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时代与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方式、管理流程、人才培养方法均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行政管理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行政管理基本能力及科研初步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各种组织内部行政岗位当班人和基层管理者,符合当今时代潮流,社会适应面广,行政管理专业既培养国家和社会的管理者、领导者,也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内勤、文员、接待、人事等各方面的内部行政管理职员。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的是结合理论知识并有较强实际专业能力的运用性人才,由于高职院校的特征学生要跟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以适合市场的需求。
三、综合实践教课开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相对于本科院校理论知识的重视跟注重实践教学,不过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开设综合实践课还存在许多问题和需要改善的地方。
1、实践教学的模式陈旧单一
当前的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综合实践课教学中,还是采用传统的案例分析法,以锻炼学生思维为目标,结合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案例中分析解决问题,锻炼思维分析能力。由于教学中所选用典型案例内容多且复杂,学生因为理论知识的缺乏难以去集中精力分析案例,缺乏学习兴趣,效率也得不到提高。
2、师资力量的缺乏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都来自各高校毕业生,缺乏教学经验,且都没有在企业、单位的行政管理经验,仅仅擅长理论知识教学,在综合实践教学中还缺乏经验,并且各高职院校实践教育体系也尚未完善。
3、实习基地的缺乏
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重视实践教学,行政管理专业要求在企业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以锻炼学生综合实践运用能力,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各企业单位由于各种外界因素并没有真正落实提供实践机会,实训过程中可能的安全隐患问题以及对学生实习培训的开销问题等都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且行政管理部门是各企业单位的重要部门,都有明确的分工,且任务繁重复杂,更有一些涉及到隐私的不方便外泄的内容,所以一般不需要仅仅实习几个月的实习生,学生也就不能真正体验实际操作,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四、综合实践课程开设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课程开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在实践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结合教学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到真正的企业单位中观察,让学生真正体验感受行政管理的办公室分工,比图片更为直观的让学生体会。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缺乏自律性,在课堂上就会不集中精力,并且学生自身基础较为薄弱,由于理论知识的不扎实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就难以操作,需要教师的指引,教师在开展实践课程时,要依据学生的情况开展教学。课前教师要充分备课,设计结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如情景模拟、管理游戏等,并且要准备好课堂中所需要的材料,让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紧密结合,提升学生注意力,顺利的开展课程。在课堂中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示范,用专业的语言和精准的动作向学生演示,力求规范熟练并且学生容易理解,能够自如应用。在课后教师要认真总结,提出本节课中的重要内容和需要注意的地方,以及对学生的操作指导点评,鼓励学生创新。学校要组织学生参与实训,寻找能够和学校合作的企业单位以提供学生实训的岗位和场所,提供充足且多样的行政管理岗位,让学生得到实训的锻炼。
五、结语
在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综合实践课开展中,要结合高职以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的目标,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选择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宁.创新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3).
[2]何俊武.论行政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型的实践教学模式[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3).
[3]兰图,金耀武.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运行机制构建研究——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为目标[J].鸡西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
[4]潘琦华.高职行政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9(10):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