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生态视阈下凉山彝族民俗体育文化生态保护研究

2021-12-15李涛金仁在

体育时空 2021年16期
关键词:生态保护体育文化

李涛 金仁在

中图分类号:G85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8-011-02

摘  要  凉山彝族人民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用不屈的精神和坚定的意志书写出凉山彝族民俗体育文化。但随着时代的更新,人们渐渐开始淡忘民俗体育项目,教育课程也疏于对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导致凉山彝族民俗体育无法得到更为系统的保护。为此,教师需要承担起自身职责,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传播凉山彝族民俗体育文化,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民俗体育精神和内涵,从而达到传承民俗体育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  体育文化  凉山彝族  生态保护

一、引言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理念冲击着原有的文化生态系统,导致民俗体育文化逐渐势微。于是,如何在新时代的环境下保护凉山彝族民俗体育文化,使其能够完成传承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形成对凉山彝族民俗体育文化的生态保护,保证凉山彝族体育文化成果延年相传,需加大对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努力传承凉山彝族民俗体育项目,以最为合理的方式使体育文化得到延续,从而实现凉山彝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凉山彝族民俗体育文化

(一)凉山彝族民俗体育文化起源与传承

据资料显示,早在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凉山彝族民俗体育文化。20世纪60年代,有人在山区墙壁上发现将近1000余名原住民的体育文化图形,具体包括划船、狩猎、投掷、骑马、射箭等。这些栩栩如生的图形正是凉山彝族民俗体育文化的雏形。凉山彝族民俗体育文化主要依附彝族传统体育活动而开展,发展过程中缺少附着点[1]。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能够延续传承的研究依据,从而导致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受到阻碍。为解决这一问题,贯彻凉山彝族民俗体育文化,学校体育教师需打破原有的传承和发展束缚,针对凉山彝族民俗体育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其如何与现阶段所倡导的体育理念相融合,找到二者存在的差异性,以凉山彝族民俗体育文化为基准,贯彻传承彝族民俗体育文化的思想,为凉山彝族民俗体育文化的未来发展提供契机。

(二)凉山彝族民俗体育文化特征

凉山彝族民俗体育文化具有较强的民族历史,能够通过对凉山彝族民俗文化的了解,明确民族历史的发展。彝族民俗体育文化主要表现特征在于开展婚嫁和丧葬仪式、节庆活动等方面[2]。一般情况下,基于彝族民俗文化所开展的官方活动整体规模相对较大,同时还伴有文化艺术类活动。相较而言,由民间自发组织的民俗体育文化活动规模相对较小,活动内容也相对薄弱。为更好地凸显凉山彝族民俗文化,需以打造区域特色项目为契机,明确民俗文化未来发展方向,将特色项目与体育文化相结合,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如此可在优化区域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凉山彝族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保证民俗体育文化经久不衰。

三、凉山彝族民俗体育项目

(一)互布吉则

互布吉则又被称为“蹲斗”,是一种力量性竞争体育项目,有着“雄鸡斗架”的含义,较常出现在凉山彝族地区[3]。一般情况下,多在劳动闲暇之时或是节假日开展互布吉则比赛。在比赛过程中,赛者都会听着笛子或是芦笙乐曲伴奏进行比赛,比赛过程要求赛者需要在胸前合拢双手并蹲下,利用双方左肩撞右肩或是右肩撞左肩的方式比赛,比赛姿势酷似雄鸡昂头争斗。通过对互布吉则比赛的了解发现,该项目比赛方式分为两种,其一为互撞比赛,其二为耐力比拼。第一种比赛也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分别为两人、四人互撞。在比赛期间,双方需要蹲下抱臂互相碰撞,如若在比赛期间有人不慎用手,则代表犯规,如若任何一方因撞击失去重心倒地并且双手松开,则代表输掉比赛。比赛大多分为三场,完成三局两胜即可。第二种耐力比赛并未对赛时人数做出过多要求,比赛者只需要按照要求的形状完成蹲走任务,坚持时间最长的选手便可获胜[4]。互布吉则比赛地方特色较强,能够锻炼赛者的腹部肌肉和下肢力量。教师在传承凉山彝族民俗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可将彝族体育项目与课程教学相结合,如可引导学生学习互布吉则比赛姿势,为学生讲解关于彝族民俗体育文化理念,使学生能够明确互布吉则比赛的意义,通过比赛感受彝族体育项目的魅力。另外,互布吉则比赛还能够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进行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中便能了解民俗体育文化理念,从而更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发扬民俗体育文化的行列中,实现彝族民俗体育文化的长久发展。

(二)跳火绳

跳火绳属于一种相对古老但却具有较强民族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该体育文化在于凸显凉山彝族人民对幸福的渴望,对繁荣吉祥的追求[5]。跳火绳大多出现在丰收季节或是喜庆佳节,当地人为庆祝节日的到来,如火把节,便开始举办跳火绳活动,由于活动规模相对较大,场面热闹,使得许多凉山彝族男女老少前往活动中心观看。跳火绳比赛分为两种,其一为集体跳,其二为单人跳。针对比赛距离并未作出严格规范,总体距离约在30~50米左右。比赛场地划分起跑线和终点线。跳火绳中的绳的材料主要为大约3米长的藤条,由藤条拧成绳子,并在绳子表面淋上菜油、煤油和松油。在比赛开始前,相关人员会点燃火绳,比赛者需要手持燃烧火绳站于起跑线处,直到比赛正式开始选手会一边两手握住火绳一边单人跳直奔终点线,首先抵达终点者获胜。实际过程中,燃烧的和跑步的选手形成一幅让人震撼的画面,这也是凉山彝族民俗体育文化的主要精神。如若比赛中有选手采用跑步或是走路的方式前进,都被视为违规。可以想象,如若这场比赛的参赛者有五六十人,那将会是何种场面,选手好似在火的海洋里燃烧的小火苗,不畏艰险勇敢向前。凉山彝族民俗体育文化蕴含着让人敬佩的精神,这也正是民俗体育文化的魅力。教师在传达学生民俗体育项目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体育精神,使学生对民俗体育文化产生敬佩之心,只有学生真正尊重文化,文化的传承才能切实展现出保护凉山彝族民俗文化的价值。比如,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课程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观看跳火绳的相关视频,使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跳火绳的比赛场面,在学生为之感到震撼时,教师可组织相关体育训练模拟该运动,如在跳绳上涂满颜料,为学生准备防护道具套在身上,模拟跳火绳比赛规则,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比赛。虽然比赛形式上存在明显差异,但學生也能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感受比赛的氛围和魅力。

四、文化生态视阈下凉山彝族民俗体育文化保护策略

(一)培养学生民俗体育文化传承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模式的创新,民俗体育与时代开始渐行渐远。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学生少有机会接触民俗体育文化,缺少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意识[6]。可以说,不论是有组织或是无组织,又或是系统的、零碎的,只要带有传承和保护意识所开展的思想品德活动都是教育。作为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核心人物,教师必须承担起这一职责,有目的地增进学生体育文化技能,使學生能够在凉山彝族民俗体育文化活动下得到思想上的渲染。虽然现阶段体育教育存在局限性,但教师可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为学生传播关于凉山彝族民俗体育文化的相关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明确民俗体育文化的重要性。

(二)基于文化内涵教学实现保护

经过时代的变迁和历史发展,彝族民俗体育文化早已作为一种精神印在人民的脑海中,其在弘扬爱国精神、民族精神的同时,起到强化民族凝聚力的作用。由此,可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讲授、观摩实现文化内涵实现传承与保护。

举例来说,在特色体育项目或是融入民族特色的基础体育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讲授、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现传统体育文化,基于实际举例引导学生思考特色体育活动的意义所在。通过教师重视度、讲授过程中的特性强调使学生了解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将其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弘扬民俗文化精神,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参与的过程中,了解凉山彝族体育文化形态,从而感受其中魅力,达到保护与传承目的[7]。除此之外,还可通过榜样力量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文化内涵,进而由内而外地、自发地尊重传统文化与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直观了解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载体下包含的体育文化、人文精神,进而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既能了解自身所在地区的特色文化、了解历史知识,亦可于学习中通过了解、参与体验到相应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实现了教学与教育。

参考文献:

[1]周翔.传承与变迁:文化生态视阈下川南彝族聚居地民俗体育文化符号研究[J].今古文创,2021(31):124-125.

[2]樊永强.文化生态视阈下社火民俗体育的发展困境及共生路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1,38(04):478-483.

[3]李志明.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原生性保护与开发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13):41-42.

[4]张建,张艳.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民族民间体育文化传承[J].社科纵横,2021,36(03):145-149.

[5]谢秋香,陈亮,赵莹莹.探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路径——评《民族传统体育学》[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04):1231.

[6]刘涛,王燕.文化生态学视阈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研究[J].民族学刊,2020,11(06):127-132+180-181.

[7]付爱云,杜杰.赫哲族传统体育文化法律保护研究——评《中国少数民族基本文化权利法律保障研究》[J].领导科学,2020(17):125.

课题项目:1. 课题信息: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 西华师范大学体育文化研究基地,项目编号:16TB004。2. 泸州市人民政府- 西南医科大学科技战略合作项目,项目编号:2019LZXNYDR11。

猜你喜欢

生态保护体育文化
国内外生态补偿制度对比研究
贵阳生态保护法庭的成立与发展
沈阳卧龙湖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对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探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
试析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
浅议数字融合视角下的体育文化创新
高校学生体育比赛与校园体育文化内涵建设研究
凤凰古镇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