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射击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分析
2021-12-15王炫力杨志尧
王炫力 杨志尧
中图分类号:G87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8-072-03
摘 要 射击是我国传统的优势项目,是奥运会上的重点夺金项目之一,是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重要支柱。如今,面临着竞技后备人才数量严重不足等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以成都市射击射箭运动学校中进行射击项目训练的青少年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其训练情况和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家政策和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强与学校的联合、科学化选材、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等对策,旨在提升成都市射击项目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成都市射击项目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成都市 射击 竞技后备人才 现状
成都市射击射箭运动中心是全国重点射击学校,成都市射击运动员的摇篮,曾培养出刘天佑(2006年多哈亚运会冠军)、曹逸飞、兰兴(2011年慕尼黑世界杯冠军)、彭心怡(2017年射击世界杯阿塞拜疆站10米气步枪冠军)等世界冠军,输送了许多优秀射击人才,这所被老成都人称作“董家山”业余体校,连续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称号。成都市射击运动学校主要任务是选拔、培养、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但是仍旧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迫切解决。四川是人口大省,但相比射击项目每年各地区的输送队员数量及每年省比赛的参赛人数来看,远远不及国内一些人口中等城市[1]。目前为止,仅张山一人作为四川籍的运动员获在1992年得过一枚奥运金牌。新时代我们需要创新培养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竞技后备人,为国家源源不断的输送高质量竞技后备人才。
一、成都市射击项目竞技后备人才训练情况
(一)训练年限
成都市射击后备人才的训练年限主要集中在1~3年,年龄大都在14—17岁之间,如表1所示。以初中高阶段为主,小学和高中以上的人数微乎其微。训练选材一般去到初中、高中,即“13—16岁”之间,选材年龄有些偏大。选材应着重放在中小学阶段,射击运动的启蒙越早越好。初中阶段,青少年性格特征发育明显,又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能够明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高中阶段进行启蒙,在时间上有些偏晚,一般是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寻找新的出路,而非专心从事专业竞技体育。
(二)训练时间
“熟能生巧”“天道酬勤”,好成绩的由来,离不开训练时间的积淀。射击项目是一项由技能主导的表现准确性项目,若将运动技术达到熟练再自动化水平就一定要有充足的训练时间作为有效保证条件。成都市业余体校运动员分为走训和驻训两种,射击队青少年运动员走训占15%,全训人数占75%。走训的训练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为16:00—17:00;周六全天,走训不在学校用餐住宿,训练完回家;住训的训练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14:00—17:00,周六全天,周日休整及自主训练,全训运动员吃住都要在射校,由教练全权照顾生活训练学习。寒暑假安排集训,集训时间为8:00—12:00和14:00—17:00,共7小时,且总天数大概在70~80天之间。据调查,射队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时间每天约为6小时,每周最长可达到40小时。很显然,训练时间是不够的,大部分学生在5点训练完毕后将枪缴入枪库,就去宿舍玩手机或者在楼下打篮球。虽然学校也会组织夜训,但都是在大赛前,且维持时间短。
(三)训练中困难情况
通过对运动员的调查以及沟通交流发现,目前运动员在训练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训练成绩低、心理阻碍、比赛次数少、伤病的困扰等问题。其一,训练成绩低是运动员最为关注的,在调查过程中运动员希望能够多一些训练时间和心理疏通指导。取得好成绩的必要条件除了专项技术外,最重要就是心理状态好。在比赛中没有达到理想成绩,往往是心理在作怪。射校没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运动员的训练、学习、生活全权交由教练负责,很难照顾周全。其二,青少年射击运动员需要大量参加高水平的比赛,一方面射击项目属于技心能主导类项群,比赛时的心理状态非常重要,而提升心理承受力就需要参加大量的比赛;另一方面,没有比赛就没有成绩,没有成绩就没法申等级,没有等级就没法省队输送,就没办法考取大学。其三,运动员中有70%腰部有伤,而且自己不重视,认为自己年轻,认为区区小伤能奈我何的比比皆是。体校中并未配备医务室和医生,运动员受伤后除了自身医院就医和教练时常的关心和询问,再无其他具体治疗防护措施。
二、成都市射击项目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射击队员学训矛盾突出
学训矛盾依旧存在,是影响射击项目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因。“萬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仍旧根深蒂固,家长想让孩子有一个安定平稳的人生和健康平安的生活是人之常情。然而,运动训练必然耽搁学习,射校和学校都没有很好的兼顾学习和训练的模式,竞技运动风险高,不确定性大,导致家长不支持。如此就使得选材困难,后备人才的流失很严重。
据调查,运动员的文化课成绩都在中等偏下,以较差为主占46.6%,中等的占23.3%,良好只占6.7%,而很差的占36.7%。由此可见,运动员的文化成绩不是很理想其中主要原因主要存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外部环境,主要是学习氛围不足,特别是体校内,训练完毕后运动员都会回到自己的宿舍,宿舍并没有学习桌,没有人去自习室主动学习文化课,在别人不去学习时,自己去学习就会显得与大环境格格不入,担心被队友所排挤,不如融入大家一起玩;训练和比赛耽搁学习,这个是不可避免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如何利用空白时间找补是运动员未曾想过的;文化课学校老师不负责,不能一视同仁。其次,运动员自身的问题。在访谈中了解到,练习射击之前成绩是良好的,练习射击后成绩明显的直线下滑,一方面由于训练时间与学习时间冲突,导致成绩越来越差,信心不足,有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另一方面,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背靠“射击”这棵大树好乘凉,射击成绩好,拿到国家健将或者一级运动员等运动成绩,考大学就容易很多。
(二)项目普及难度较大,选材困难,人才梯队建设不均衡
基础生源的质量和数量下降,射击项目的竞技后备人才出现断层现象,人才梯队建设不均衡。第一,射击项目存比较特殊,其不仅受到《枪支管理法》《运动枪弹管理条例》等法律制度的制约,而且射击对训练场地有很高的要求,必须在特定的场合下用特定的器械。这就严重影响射击项目的市场推广,普及难度大。第二,优秀的运动员苗子可遇不可求,且培养难度较大,这使得学校不愿与射校配合,对射击项目进校园持不接受态度;家长认为从事竞技体育项目前途渺茫,出路狭窄;射击项目训练枯燥乏味辛苦,对腰部有一定的损伤,训练周期长,难出成绩。这些都是导致竞技后备人才选拔面窄的原因。第三,目前的选材方式主要依靠教练的主观选择以及青少年的个人兴趣,体校教练员甚至有时会面对无人可选的局面;选材的科学化程度不高,体校缺乏专业的科研力量,没有专业的测量仪器,没有科学的测定数据,很难对青少年运动员的综合能力和发展潜力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和预测,由此导致选拔入训的运动员淘汰率高,后备人才质量下降。
(三)基础教练员严重缺乏
在青少年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练的作用是巨大的,特别是对于全训学生,吃住学习训练都在体校。教练必须“又当爹又当妈”,他们不仅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训练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文化课成绩,还要关心自己的队员生理及其心理上的变化。面对青春期的少年,感情的变化,叛逆期的思想动态以及行为变化,教练都要及时发现并处理,帮助其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目前来看,射校基础教练员严重缺乏,在职射击教练7人,一个教练对近20个学生,且绝大多数是本土培养的教练员,缺乏硕士及以上学历具有高知识储备与研究能力的教练员。基础教练员招收受限,其原因首先在于全年上班,基本无假期,要随时随地和运动员在一起,时时刻刻全面关心照顾自己的运动员,劳心劳力;其次,工资低,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与回报不成正比;再者,事业编难以考取,具有从事教练资格的都是从小培养的射击运动员,文化课方面本社就是短板,事业编的笔试是一大关卡,专业好的没办法通过考试,能够考取事业编的射击资历不够;最后,教练员的压力大,目前竞技体育系统还是要“出成绩”,教练员的工资绩效评职称都与运动员的成绩挂钩,教练员每日每夜都在为完成工作任务而疲于奔命,压力过大,工作积极性降低。
三、对成都市射击项目竞技后备人才出现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体教融合,加强于学校间的合作,培养全面发展的竞技后备人才
积极推进体教融合改革,重视文化教育,提高后备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培养专业运动员要与学校体育相辅相成。射校应与学校与共建体育高精人才培养体制,制定学习和训练成绩标准,实行学习成绩和训练成绩共享机制,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合格必须回到学校强化文化课补习,直到合格后才能继续到射校训练[2]。建立运动员网上学习平台,在外出比赛时,由学校老师根据比赛实施情况以及运动员的空余时间安排,有针对地进行补课和扩展学习。其次,射校与学校加强合作。射校定期选派优秀教练员到中小学校进行运动项目辅导,实现人才共同培养,学校选派名师到业余体校组织教师培训,并将体校的文化课教学纳入教育系统教学管理范畴[3]。树立“全人化”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念,不仅重视运动员的运动训练,更要注重其主体地位,培养文化、人格、竞技多维度全方面综合性的优秀人才[4]。
(二)加大宣传力度,科学化选材,完善梯队建设
第一,积极引导未开展射击项目的地区,鼓励全市推广普及,建立对外开放日,积极开展射击进校园,扩大中小学射击项目布点,联合中小学共同招生,增加射击项目的后备人才基数[5],实现项目布局全覆盖。在体教融合布局上,依托“体育兴趣化和多样化”的课程改革,扩大继承学校射击项目的布点,特别是高中学校的布点[6]。第二,促进选材手段科学化,取缔以经验和表面为主的选材方法,引进科学的测试仪器,对个体心理素质的测试与生理、生化运动指标的反映均未能以科学的方式加以确定,提高管理者教练员在选材上的科学化意识;建设运动员选材和训练数据库,含运动员的基本身体素质信息、考核达标档案、比赛成绩信息等,并通过云端服务与中小学、高校、训练队共享数据,为选材、训练和比赛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第三,加强射击项目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市级、区级传统学校建设,逐步推进涉及项目二线运动队学校化,扩大高校射击队规模[7]。
(三)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
第一,市场机制配置教练,单位与教练双向选择,各自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教练自主决定去留,拥有自主培养权[8];改革用人制度,提高教练待遇在基层教练中引入竞争机制,优化教练选拔程序和条件,全方位多维度地考核评价教练[9];创新教练员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培训体制与机制,加强各地区教练员之间互相交流学习,促进教练员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创新训练方法[10]。第二,要适当扩大教练员规模,一方面加大力度引进高校毕业的退役运动员以及将高学历体育科研工作者纳入教练员队伍,塑造一支有文化修养且由一定专业技术基础的中青年后备教练队伍。第三,重视教练员的文化素质培养,加大资金投入,全方面提升教练员能力。教练员需要持续不断的发展,不断学习开拓眼界,不断的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理论水平。
四、结语
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一件投资大、见效慢的事情,要有长远打算,应避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短视行为[11],以从根本上保证能为国家输送更多的优秀后备人才。射校在新时期应根据体育强国的建设标准与要求,遵循教育和体育规律,通过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和促进后备人才的全面发展;重视科研的力量,引入科学仪器,科学化选材与训练;完善教练培训体制与机制,给予教练更多的自主权,积极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青年教练,建立一支高素质教练员队伍。
参考文献:
[1]程蓓.四川省射击业余训练的現状与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16,35(03):71-74+115.
[2]钟秉枢.问题与展望: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0,44(10):5-12.
[3]马连鹏,徐璐.业余青少年射击运动员培养中的若干问题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2014,33(06):47-50.
[4]杨国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与优化策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7,41(06):17-22.
[5]于君妍.体教融合背景下上海市奉贤区青少年射击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6].刘波,郭振,王松,等.体教融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诉求、困境与探索[J].体育学刊,2020,27(06):12-19.
[7]许瑾.上海市青少年射击项目业余训练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7,25(01):44-47.
[8]马志和,徐宏伟,刘卓,等.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J].体育科学,2004(06):56-59.
[9]侯海波,李桂华,宋守训,等.国外竞技体育强国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及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04):1-5+15.
[10]胡安义,吴希林,蔡开明.德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与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3(09):67-70.
[11]杨再淮,俞继英.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与可持续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