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族企业跨代创业研究综述及展望

2021-12-15黄钧瑶吴炯

财会月刊·上半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接班人家族企业路径选择

黄钧瑶 吴炯

【摘要】当前家族企业正处于传承换代关键期, 跨代创业作为永续经营的核心, 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从接班人的角度看, 二代企业家治理模式转型中的路径选择及障碍规避包括: 条件方面, 归纳整理出家族企业接班人的创业基础, 突出不同层级间社会嵌入的交互作用对资本配置和战略决策的约束作用; 机制方面, 阐明代际交叠期有效管理者的创业导向及创新努力, 强调关系治理、契约治理模式的选用及配比对战略决策质量与企业绩效的调节效应; 成果方面, 将跨代创业解构为“原家族路径创业”与“非家族路径创业”两个维度, 创造性地提出双元逻辑下的战略选择矩阵, 动态揭示代际传承的真实路径。

【关键词】家族企业;跨代创业;接班人;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 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1)23-0113-6

一、引言

家族企业兼具家族排他性及企业开放性两方面特征, 其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组织在世界各国中占据重要地位。 现阶段, 我国家族企业进入换代高峰期, 如何在传承过程中维持竞争优势、实现财富持续累积, 是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创新能够将企业战略目标与当下时局相联系, 极大地促进异质资源的融合及潜在价值的开发。 将其引入家族企业领域, 不断寻求新视角下的代际传承成功之策, 是学界对实体经济指导作用的侧面证明。 近年来, 创业相关热词, 如跨代创业、家庭创业导向、创业型家庭、家族企业组合创业等的频繁涌现, 重塑了传统企业继承及延续的逻辑认知。 家族企业通常被描述为一种回避革新的保守型组织[1] , 伴随时间的推移, 其相关治理及经营模式面临转型窗口期, 家族控制下的創业活动日益凸显[2] , 提高风险承担水平逐步上升为家族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方式[3] 。 然而从理论角度来看, 现有文献的概念化界定难以全面解释家族系统中企业的创新悖论。

目前, 家族企业跨代创业领域研究大多集中于局部变量对价值创造及传承的影响, 就接班人代际创新行为的分析尚未形成系统, 梳理该领域现存文献对整体性把握研究方向、弥补学术空白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重点关注接班人在多重利益网络关系中的权衡博弈, 从理论层面揭示跨代创业的基础条件、协调机制与类型成果, 并尝试构建双元逻辑下的创业模式选择策略, 进而为打破“富不过三代”禁锢、解决家族企业成长问题提供崭新视角。

二、家族企业跨代创业领域的文献来源及概念界定

1. 文献来源。 以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中被引量在100次以上的高质量外文文献为数据源, 以“关键词=‘transgenerational entrepreneurship’AND‘family business’OR‘family firm’”为检索条件进行高级检索, 检索范围截取2000 ~ 2020年(检索时间为2020年10月31日)。 同时, 为确保文献的代表性及分析的全面性, 本文增添对中国知网(CNKI)近二十年中以“跨代创业”及“家族企业”为关键词的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的筛选。 初步得到上千篇涉及家族企业跨代创业的文献, 利用人工剔除法洗涤数据, 最终得到符合条件的25篇文献, 将其作为后续梳理及整合的依据。

2. 概念界定。 创业是以战略创新及变革为核心的组织行为特征[4] , 旨在充分把握市场机会、优化资源整合, 从而不断提升行业经济水平, 促进价值创造。 家族企业作为家族和企业的嵌合体, 不仅将经济利润、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目标, 同时兼具跨代际传承发展的需要[5] 。 伴随企业发展的逐步深入, 管理者个人属性同市场需求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战略性退位及放权成为现阶段初创者难以规避的角色转型。 受知识结构、生活阅历与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差异化作用, 继任者往往会依据资源整合及企业竞争所需, 在原有家族平台的基础上进行不同程度的革新, 继而削减共事“代差”, 为企业的持续性成长增添活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期, 家族企业作为最广泛的组织形式, 在未来五至十年将面临严峻的代际传承考验, “持续创业”而非“守业”是现阶段跨代成长的基本范式[6] 。 跨代创业作为集家族代际传承与企业创业活动于一体的崭新构念, 能够对创业型家族战略变革及创新实践进行全方位的理论刻画[7] 。 与传统创业路径不同, 家族企业跨代创业是由家族内生性因素驱动的以继任者传承行为为条件的创业活动, 其通过对旧事业的继承及新事业的发展实现双元平衡[8] , 代际亲缘共同体间的社会资本适配及创业关系整合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后续企业经营业绩提升及家族财富累积。

以高层领导者职位更替为表征的企业交接班活动, 本质上涵盖治理结构转型及组织文化衍生等内容, 二代应着重统御各方利益关系, 在权衡博弈中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将创业概念引入家族企业生命周期是近十几年才开始流行的, 该领域的研究尚未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 难以再现跨代创业路径全貌, 对其进行系统性梳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跨代创业条件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 现有可供借鉴的优秀样本较少,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过程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 跨代创业作为继任者抢占先发优势、适应环境变化的战略举措, 可有效保证家族传承的基业长青。 家族关系及企业契约的交叠作用进一步加剧了继任者行动路径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其在两种模式间的身份转换直接影响其接班意愿及能力展现。

1. 创业基础。 企业与家族间的动态作用是传承顺利进行的关键, 单一企业视角下的冒险创业活动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相关价值的低估[9] 。 继任者作为跨代创业的主体, 对其个人层面的异质性探究能够有效弥补当前领域研究的空白, 进一步揭示高阶理论整合作用下的决策行为特征。

具体来看, 接班人的创业基础大致可归结为意愿、能力及资源三个方面。 Bandura[10] 表示职业意向的传递性偏好主要依赖自我效能水平, 其数值越高, 个体完成目标的努力度越高。 同时, 家族成员的替代经验为二代企业家任务的成功履行提供信心[11] 。 一般家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多表现在企业家的管理素养、领导才能及社会关系网络等因素上[12] , 继任者在创业实践过程中不断革新已有知识和经验, 将个人资源真正转化为家族可用资产, 为企业发展增添动能与活力。 此外, Zahra等[13] 表示, 家族企业的创业行为与资源丰富度显著正相关。 一方面, 二代普遍经受系统化教育, 较初创者具有更为宽广的经营视域, 对非经济性行业的潜能开发兴趣浓厚, 期望通过投资于更具附加值的产品及服务获得额外收益;另一方面, 与非家族企业相比, 家族企业成员被锁定于亲缘等级序列中, 管理理念及权责协调间的矛盾导致内部冲突加剧, 造成相关群体的撕裂[14] , 催生继任者的衍生创业。

2. 网络约束。 以主干家庭为中心的差序式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家族企业的横向延展性, 对个体创新行为的嵌入及形塑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跨代成长是家族企业作为原子个体同新旧社会网络充分联系的结果, 异质性资源的代际传递与整合是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实现家族基业长青的关键[15] 。 企业家位于组织结构顶端, 在权力过渡期接班人不可避免地涉入高管团队, 父辈学缘、友缘等核心关系的不完全复刻为其风险感知及决策偏好差异提供了现实基础。 与一般性市场交易关系相对, 嵌入性联系侧重于讨论个体决策的社会背景效应, 强调行动来源的重要性, 以信任、文化和声誉为基础的持续性社会结构是组织经济行为中人际互动过程不可或缺的部分[16] 。

社会网络视域下对行动者的支持不仅涵盖情感范畴的激励与关心, 还涉及工具性资源及信息的动态交互。 本文借鉴三环交迭模型, 将跨代创业的约束因素总结概括为外部网络、企业网络、投资者网络及家族网络四个层面, 旨在全面揭示创业活动与要素约束之间的契合效应, 推进社会资本的联动化发展。 有研究表明, 组织环境在风险承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17] , 行业背景及市场潜力差异会对继任者的创业动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此外, 区域的竞争公开化、金融自由化和管制放松能够有效降低整体外部效益, 提升企业经营信心。 跨代创业的持续性在于商业模式的反复迭代, 接班人基于信任及互惠预期, 在社会背景同参照对象的互动过程中理性选择投资群体, 以便增强风险准备与启动决定。

家族企业情境下的创业活动还受制于家庭嵌入的影响, 具体表现为各类渗入企业内部、综合反映家族及泛家族化特征的复杂关系集合[18] 。 代际专用型资源累积及创业知识迁移存在路径依赖, 网络中心性降低会削弱企业家对非重复性信息的集散能力, 使得短期内继任者难以借助法理权威节约内部交易成本。

四、跨代创业机制

跨代创业作为永续经营的核心, 涵盖社会资本整合及企业家精神传承等方面的内容。 受概念模糊性、变量多样性及递推关系复杂性的制约, 现有研究大多关注家族内部结构及资源异质性对继任者创业的影响, 而忽视了二代个性倾向对代际传承的调试作用。 家族涉入、资源异质及利他主义行为的综合作用, 使得家族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显著区别于其他企业, 要素契约及关系网络的复合嵌入极大地促进了成员间剩余资产权属问题的协调处理, 积极开发裙带关系、差序权威之外的网络管理新模式是当下家族企业跨代升级与转型成功的关键。

1. 跨代治理。 家族企业是氏族概念下的功能型组织, 受市场经济作用而进行一系列专业化探索及规模化经营, 其与两权分离式现代公司的显著区别在于关系及契约治理的耦合演变。 具体而言, 关系治理即一种介于市场及层级治理手段之间的交易协调手段[19] , 涵盖合作、分享与信任等内容[20] , 其通过对意外情形的默认化处理, 提高交易规则灵活性, 进而促进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契约治理则以相关法律为履责依据, 交易双方基于自身利益需求, 自愿达成正式协议, 有效防范投机主义行为。

在企业创立初期, 创始成员大多集股东、高管等身份于一身, 企业组织结构简单且新生脆弱性风险较大, 团队剩余控制权及索取权难以借助正式契约进行有效配置。 关系治理作为以血缘、亲缘为纽带建立起的紧密弹性机制, 能够将个人情感上升为组织承诺, 创新管理过程留白,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资源短缺、降低经营内耗。 同时, 差序式信任格局促使风险沿关系网络分布式打散, 有效提升系统的整体防控水平, 确保家族利益的趨同效应。 伴随经济发展及市场竞争加剧, 企业面临的环境日趋复杂, 对经营管理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受柔性战略关系调节作用的影响, 共享规范体系难以触及外部市场, 高程度的代际交互使得亲属距离及关系矛盾逐步加深[21] , 身份、地位等私人因素的合法性和利益化极大地阻碍了治理效率和绩效水平的提升, 必须寻求更为严苛的替代治理结构, 强化权利义务平衡。 契约治理就是该条件下的一种硬性约束手段, 其以书面形式进一步明确制度安排, 释放监督力量, 制约家族权威, 继而有效协调团队成员行为, 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家族企业的成功主要体现在接班人继位后的可持续繁荣上。 受情景变量差异化影响, 初创者的个人魅力型权威及其承载的家族集体主义难以伴随经营权、所有权传承至二代[22] , 为确保继任合法性, 二代企业家普遍倾向于采取契约化管理模式, 以法律约束被依赖“老臣”的强制权力, 有效化解代际冲突锁定效应及公司分化倾向。

2. 创业导向。 创业导向作为企业战略管理层面的内容, 核心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把握市场机会以有效应对环境的不断变化, 其强调认知、方法及实践的特殊性, 重点考察组织模式、创业动机及决策观念等因素[23,24] 。 有学者将创业导向视作组织文化的代表[25] , 认为其广泛嵌入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中, 是产品技术创新、投资风险承担及先占优势把握等行动的集合,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在顾客偏好变动频繁、产品技术迭代加快趋势下的能动反应。 创业型企业具有积极创新、勇担风险、超前认知及主攻挑战等特征。 据此, 不少学者将创业精神的基本维度定义为创新、风险承担和超前行动。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Miller[23] 、Covin和Slevin[25] 先后对Khandwalla[26] 的ENTRESCALE量表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订, 且后者构建的囊括创新、风险承担及超前行动的创业精神模型作为组织愿景、目标及运营的多重表征, 一经面世就得到学者的广泛认同。 此外, Lumpkin和Dess[27] 在单维测量的基础上增添竞争侵略性与自主性两个维度, 进一步拓宽了创业导向的解释覆盖面, 形象地阐释了各因素对整体的独特贡献;Morris[28] 构建了涵盖创业程度及频度的二元模型, 以分析大公司创业行为的差异, 突出强调创业强度的作用效果。

现阶段创业导向领域的知识基础日渐雄厚, 学界已就其概念及实证研究达成诸多共识。 基于对相关文献的梳理, 本文将创业导向划归为如下三个维度: ①创新性。 即企业对产品及服务进行的一系列需求适配性改造, 其涵盖技术革新及管理技能迭代等内容[29] 。 其作为获取持续性利润的唯一途径, 主要表现在新设想的产生、研发及商业化过程中,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机会主义倾向[27,30] 。 创业者凭借系统化、有目的的创新活动, 能够有效改变资源产出价值, 自发创造需求以引导顾客消费, 从而在多变的市场竞争中维持优势地位, 提升企业估值溢价[31,32] 。 ②冒险性。 即企业勇担风险、包容失败的意愿[33] , 其体现出企业在风险未知情况下的资源投入与大胆行动[27] 。 企业的经营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市场环境的多变性及项目成本投入的增加无疑都提高了管理者的决策困难, 成功的创业者能够准确界定潜在风险, 并设法将可能损失降至最低。 ③前摄性。 即企业凭借战略敏感及行业预见、先行涉入未知领域、拓宽品牌识别印象, 进而主导市场环境的过程[34] 。 其能够促进企业有效发挥先动优势[35] , 充分利用“注意力经济”时代下的感知脆弱性, 造就竞争产品顾客心理屏障, 以便获取暂时性垄断地位, 实现企业绩效的持续攀升。

从战略选择视角来看, 继任者自身条件基础受要素网络约束及治理结构模式的中介作用, 在创业实践平台中往往呈现出差异化的意图、规划与行为。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创业属性与跨代资源整合间的匹配效应, 为组织集群的培养提供了节点思维参照。

五、跨代创业成果

世代交叠背景下的家族企业传承, 应摆脱核心领导层人员变更的单点性思维, 注重与企业转型升级间的相互联系。 相较于父辈来说, 财产性权益继承与“权杖”交接过程中的权威合法性不足, 促使接班人采取一系列创新行为突破原有制度约束, 在保证自身秩序主导权的基础上, 缩小比较期望, 极大地避免了因一代企业家“人治”精神衰退而造成的组织刚性, 实现家族企业跨代资源的更新与成长。

1. 跨代创业类型。 跨代创业是继任者凭借知识及经验适应环境变化、超越制度约束的能力体现。 新旧体系衔接过程的复杂性及资源获取路径的多样性导致了二代的相关活动依赖, 但不限于家族资源的撑持。 同时, 双元逻辑下的探索及利用式创新能够有效驱动社会资本, 精益强化关系网络, 进而提升企业经营绩效, 促进持续的价值创造。 本文基于团队架构理论, 结合需求属性对组织创新的关联效应, 将家族企业跨代创业划分为接班式创业、组合式创业、依附式创业及去家族化创业四种类型(详见图1), 动态揭示代际传承的真实路径。

(1)去家族化创业。 作为家族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一种极端模式, 去家族化创业即间接性探索, 是二代为满足自身成就需要、维持企业高速增长而进行的战略性变革及利基市场开拓活动。 余恕莲与王藤燕[36] 在对我国高新行业上市家族企业的研究中将企业的去家族化发展归纳为职业经理人引入或实际控制人变更。 继任者的市场感知程度及风险承受能力较老一辈都具有全新的突破, 其能够凭借专业及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精准定位顾客需求, 有效提升企业环境适应性。 当今时代, 社会价值日趋多样, 二代不再局限于对家族权力的把控, 转而探索颠覆性技术及业态发展新模式。

(2)接班式创业。 接班式创业即直接性利用, 其作为传统意义上“子承父业”的代表, 是二代基于情感及价值观认同, 主动开展的一系列同原有业务相关联的创新活动。 李新春等[5] 以李锦记内部权力、职位传承为切入点, 突出创业精神传承对打破企业“短寿”桎梏、实现家族基业长青的重要作用。 默许共谋逻辑下的产权保护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继任者对家族企业的忠诚度, 可有效确保企业后续经营管理及转型规划始终围绕初创者的未来经济研判平稳进行。 此外, 现有知识的模块性整合能够推动创新功能合法化, 提升品牌核心价值, 进而促进企业优质高效发展。

(3)组合式创业。 作为守业与再创业中和下的适应性产物, 组合式创业即直接性探索, 是二代为突破传统模式束缚、实现自身价值创造而进行的多元化业务及企业增量创新活动。 李新春等[6] 从权威合理性及比较期望角度分析了代际认知差异对接班人战略决策行为的影响。 继任者自身资源的异质性及其与家族内部资本间的耦合作用能夠有效打破新行业进入壁垒, 弥补个人知识结构空白。 同时, 社会嵌入视角下的跨代创业跳脱出股权归属及完整性约束, 尝试探寻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多头共赢机制, 进一步增强了产业的联动效应。

(4)依附式创业。 为推进代际传承战略转型研究, 弥补二维路径选择矩阵空白, 本文增添了依附式创业即间接性利用这一新模式, 主要表现为二代以独立身份进入市场, 同家族企业展开竞争, 逐步实现由模仿者向领导者转变的创新活动。 学界对于该主题的探究鲜有涉及, 这是家族企业跨代创业领域的新蓝海, 应予以重点关注。 “家”文化影响下的组织名誉及公共利益至上原则要求管理者以自有资本担保机构行为决策, 极大地弱化了企业家的接班意愿。 继任者将个体需求在市场范围内扩展, 通过规范网络关系特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一定程度上降低和缩小了家族企业的成本粘性及代际鸿沟。

2. 跨代创业绩效。 创业绩效是判断继任者跨代创业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对其的研究应当从继任者、创新团队及家族企业三个层面来进行[37] 。 张秀娥等[38] 认为创业导向、机会识别与创业成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继任者在把握市场机遇、谋求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创新性、冒险性和前摄性特征, 能够有效指导企业的关系网络变迁及资源整合利用, 进而驱动个体向企业家的成功迈进。 同时, 受社会网络嵌入的影响, 跨代创业活动大多是以团队方式进行, 成员间风险及利益的合理配置是维系组织稳定、提升协作水平的关键。 作为集体意义上的企业家, 团队成员以整体目标为导向, 着重强调个人在企业构建过程中的贡献, 充分调动自身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挥优势互补、责任共担的作用, 旨在创造利润和指向未来。 此外, 参与对象的认知多样性及利他主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企业两权分离所造成的代理冲突, 管理层将战略重点聚焦于质量效益, 统筹分析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研发投入等方面的协调作用, 确保家族财富的持续累积。 基于经济学理论下的理性人假设, 企业家追求优良声誉是为了实现长期利益的最大化, 代际传承为继任者策略选择的动态博弈提供了实践平台, 有效推动创业模式由“0”到“N”再到“N+1”的转变, 极大地提升了公众对企业的总体评价。

六、研究总结及未来展望

1. 研究总结。 为厘清家族企业跨代创业的过程逻辑, 本文在上述文獻梳理的基础上构建出该领域研究的基本框架(详见图2)。 跨代创业主要是通过商业价值的创造不断积累家族财富, 其一般由个体内生性引发, 受环境网络及治理结构的约束作用, 在原家族路径及非家族路径下进行不同类型的探索或利用, 进而实现熊彼特意义上的五种创新, 并促进个体、组织及企业层面的绩效提升。

2. 未来展望。 目前关于跨代创业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 学界尚未就概念界定、维度划分及递进机制等内容达成一致意见, 致使该领域的相关理论基础薄弱、后劲不足。 本文认为后续探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①转变研究视角, 突破思维局限。 环境网络的嵌入重新定义了家族企业跨代创业, 其不仅丰富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更是家族群体自我再造的体现。 在完善企业内部孵化的基础上, 探究团队成员等微观因素对继任者战略决策的影响, 对于考察代际创新全貌、构念家族传承逻辑具有重要作用。 ②重视机会利用, 完善效用评估。 环境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新创企业的经营风险及失败可能性, 继任者及时识别信息障碍并从中进行有效学习攸关企业的后续管理与发展。 在内涵整合基础上拓宽跨代创业成果的延伸方式, 努力开发集信度、效度及认可度于一体的绩效考核工具, 能够有效量化决策行为, 全面揭示企业家对机会的感知、利用及适配过程。 ③特色化情境要素, 突出资源禀赋差异。 我国家族企业大多处于高度集权的辐辏体系, 代际传承过程中业绩下滑现象屡见不鲜。 结合我国本土优秀家族企业案例, 着重探讨新时代背景下代际传承与转型创新间的动态博弈, 有助于协调战略变革与要素配置的统一, 推动企业家精神由模仿式向引领式的积极转变。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1] Patricio Duran, Nadine Kammerlander, Marc van Essen, et al.. Doing more with less: Innovation input and output in family firm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5(4):1224 ~ 1264.

[2] Thomas Markus Zellweger, Robert S. Nason, Mattias Nordqvist. From longevity of firms to trans-gener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of families: Introducing family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J].Family Business Review,2011(8):136 ~ 155.

[3] Esra Memili,  Kimberly A. Eddleston,et al.. The critical path to family firm success through entrepreneurial risk taking and image[ J].Journal of Family Business Strategy,2010(1):200 ~ 209.

[4] 张映红.公司创业能力与持续竞争优势[ 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3):24 ~ 28.

[5] 李新春,何轩,陈文婷.战略创业与家族企业创业精神的传承——基于百年老字号李锦记的案例研究[ J].管理世界,2008(10):127 ~ 140+188.

[6] 李新春,韩剑,李炜文.传承还是另创领地?——家族企业二代继承的权威合法性建构[ J].管理世界,2015(6):110 ~ 124+187 ~ 188.

[7] Habbershon T., Pistrui J.. Enterprising families domain: Family-influenced ownership groups in pursuit of trans-generational wealth[ J].Family Business Review,2002(3):223 ~ 237.

[8] 储小平,李桦.创业式接班[ J].北大商业评论,2013(12):58 ~ 65.

[9] Birley S., Westhead P.. A comparison of new businesses established by novice and habitual founders in Great Britain[ J].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1993(12):38 ~ 60.

[10] Bandura A..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M].New York: W. H. Freemann & Compamy,1997.

[11] Chen C. C., Greene P. G., Crick A..Does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distinguish entrepreneurs from managers?[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8(4):295 ~ 316.

[12] 孙秀峰,宋泉昆,冯浩天.家族企业企业家隐性知识的代际传承——基于跨代创业视角的多案例研究[ 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7(1):20 ~ 33.

[13] S. A. Zahra, J. G. Covin, P. H. Zahra. Organisational structure,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nd performance[ J].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e,1998(6):111 ~ 146.

[14] Wall J. A., Callister R. R.. Conflict and its management[ 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5(3):515 ~ 558.

[15] 竇军生,贾生华.“家业”何以长青?——企业家个体层面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要素的识别[ J].管理世界,2008(9):105 ~ 117.

[16] Granovetter M..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 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3):481 ~ 510.

[17] Lucia Naldi, Mattias Nordqvist, Karin Sjöberg, et al..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risk taking, and performance in family firms[ J].Family Business Review,2007(1):33 ~ 47.

[18] Luo X., Chung C. N.. Keeping it all in the family: The role of particularistic relationships in business group performance during institutional transition[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5(3):404 ~ 439.

[19] 谢永平,孙永磊,张浩淼.资源依赖、关系治理与技术创新网络企业核心影响力形成[ J].管理评论,2014(8):117 ~ 126.

[20] Poppo L., Zhou K. Z., Zenger T. R.. Examining the conditional limits of relational governance: Specialized assets,performance ambiguity and long-standing ties[ 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8(7):1195 ~ 1216.

[21] 齐齐,赵树宽,胡玮璇.家族创业研究现状述评和未来研究展望[ 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7(10):18 ~ 39.

[22] 袁建伟,李生校.民营企业公司治理中家族冲突的解决路径[ J].企业经济,2014(4):56 ~ 59.

[23] Miller D.. The correlates of entrepreneurship in three types of firms[ J].Management Science,1983(7):770 ~ 791.

[24] 李丹.我国企业组织学习能力与绩效关系研究——基于对201家企业的实证分析[ J].工业技术经济,2007(5):72 ~ 75.

[25] Covin J. G., Slevin D. P..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small firms in hostile and benign environments[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9(1):75 ~ 87.

[26] Khandwalla P. N.. Some top management styles, their context and performance[ J].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Sciences,1976(4):21 ~ 51.

[27] Lumpkin G. T., Dess G. G.. Clarify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construct and linking it to performance[ 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6(1):135 ~ 172.

[28] Morris M. H.. Entrepreneurial intensity: Sustainable advantages for individuals,organizations and societies[M].Wesport Connecticut: Ouorum Books,1998.

[29] Knight G. A.. Cross-cultural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scale to measure firm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7(3):213 ~ 225.

[30] Covin J. G., Miles M. P..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pursuit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etice,1999(3):47 ~ 63.

[31] Michael E. Porter. Competitive advantage[M].New York:Free Press,1985.

[32] Peter F. Drucker. Post-capitalist society[M].Oxford United Kingdom: Butterworth-Heinemann,1993.

[33] 赵慧军.关于企业家特质的调查研究[ 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1(6):55 ~ 57.

[34] Rauch A., Wiklund J., Lumpkin G. T., Frese M..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An assessment of past research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9(3):761 ~ 787.

[35] Zahra S. A.. Conceptual model of entrepreneurship as firm behavior: A critique and extension[ 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3(4):5 ~ 21.

[36] 余恕莲,王藤燕.市场化进程、去家族化与研发投入——基于中国高新行业上市家族企业的实证研究[ J].技术经济,2016(9):27 ~ 34.

[37] Chandler G. N., Hanks S. H.. 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emerging businesses: A validation study[ 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3(8):391 ~ 408.

[38] 张秀娥,王超.创业警觉性、创业机会识别与创业成功[ 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99 ~ 108+192.

猜你喜欢

接班人家族企业路径选择
做中国“智”造接班人
德家族企业风光不再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中国家族企业年轻一代状况报告:家族企业的传承密码
中国家族企业年轻一代状况报告:家族企业的传承密码
家族企业有什么特点(答读者问)
数据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