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与旅游空间:从分离到融合

2021-12-15张歆梅

旅游学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二元论离家思潮

张歆梅

谈到旅游,通常联想到的就是人们离开惯常环境(离家),前往非惯常环境(目的地)游玩,最后又回到日常生活环境(回家)这样一个过程。这也是tourism的词根tour所蕴含“家-离家-回家”的意义1。离家/回家,是传统旅游研究中一对最基本的二分概念,与惯常/非惯常、工作/休闲、日常/新奇等常见二分概念一起,反映了国际旅游研究中习以为常的二元论。

二元论中的离家/回家,“家”是惯常环境、日常生活的隐喻,因而通过离家和回家的空间切换,实现旅游中惯常与非惯常环境的分离、旅游与日常的分离,旅游体验和意义得以产生。这种分离,在传统上常指存在一定距离的物理空间切换。理论是现实的关怀。传统二元论中对家与旅游地之间的空间分离强调,与西方旅游研究以国际旅游为主要对象的传统有关。

然而,欧洲在经历了21世纪前10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地方政府在振兴本地经济上出现了全球化和地方化的博弈。当商品、货物与人流朝着全球化大方向发展之时,地方政府同时面临促进本地经济发展的压力。这中间,交织着对全球变暖、长途旅行对碳排放影响的顾虑,都推动着政府和专家呼吁发展邻近区域、本地的旅游实践。近10余年来,旅游研究融入许多新的理论思潮,回应旅游与社会的发展变迁。这些新的理论思潮,包括但不限于移动性、展演、具身研究、实践理论等。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反对20世纪旅游研究中默认为常识的、建构了旅游研究的潜在结构性二分概念,提倡拥抱异质性,提倡二元之间的联结与协商2。比如基于实践理论视角,旅游也是一种日常实践,旅游与日常可以在空间与状态上走向融合。

的确,诗意不一定在远方,当游客在自家附近旅游,当家空间与旅游空间存在融合叠加之后,以往建构在惯常/非惯常环境二分概念上的旅游体验需要重新反思,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对于旅游体验和意义的差异等问题也呼之欲出。近些年欧洲对邻近旅游(proximity tourism)3的探讨,是对近程旅游实践理论的新思考。笔者认为,国内本地游蓬勃发展,以及旅游研究理论在认识论上的转向,为国内本地游研究提供了理论发展和创新契机。

一、 传统二元论下家与旅游在空间和状态上的分离

在后现代思潮出现之前,二元论是社会研究建构的潜在结构4。在旅游研究最初的几十年间,基于“离家/回家”等二分概念基础上的认识论,为国际旅游研究发展提供了理论解释基础。张凌云5从西方流行的旅游教科书、政府智库报告、世界旅游组织官方文件、行业协会、国际性旅游学术团体的研究成果中详细列举30种旅游定义,时间跨度从1910年到2005年长达95年之久。其中有27种定义包含了离家与回家这对二分概念,虽然使用了不同的词汇来表达,比如“离家”这一概念,就使用了去往外地、异地、国内、外国、非定居地、惯常居住地之外、离开定居地点较远的地方等多种表达,但都意指旅游的内涵,当包含着离开家这个日常熟悉和惯常环境,前往与家保持有一定空间距离的非惯常环境之意。

二元论下的“家”是日常生活环境,是惯常环境,也是“熟悉感”的隐喻。惯常环境与非惯常环境形成的反差,呈现了工作、生活与旅游不同状态的差异:诸如人们在惯常环境中滋生的工作生活压力,与非惯常环境下的旅游状态所体验到的新奇感形成了强烈反差,是出游的重要动机。国内的旅游研究深受西方影响,早年的旅游理论研究中同样强化了二元论的潜在结构,出现不少基于惯常环境与非惯常环境二分法的旅游概念与研究框架讨论67。

二、 新理论思潮下重新认识家与旅游的空间与状态关系

进入21世纪以后,西方的哲学与社会科学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思潮与转向8。在学科融合影响下,旅游研究的认识论发生了转变,从封闭的二元论转向融合众多理论新思潮的多元论。抛开了二元对立,家与旅游的内涵都变得更加丰富起来,家与旅游的空间与状态关系需要重新认识。

首先,“家”的涵义丰富了。离家/回家中的“家”不只限于惯常环境与非惯常环境的转换。由于全球化时代家和居住地形式变了,离家和回家可能只是不同地点的家与家之间的移动,甚至可以与“回家”无关的,是一种不断地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的生活方式旅行1。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我们日常生活的“家”,也可以成为虚拟旅行发生的文化空间。此外,信息技术还可以让外出旅游者轻易感受到在家的感觉2,实现旅游状态与在家状态的融合。旅游者对熟悉感的追求,除了通过熟悉环境空气泡来实现外3,还可以依赖信息技术使旅游者在离家状态下对“家”的熟悉感更加具身化。

其次,“旅游”的意涵也更丰富了。全球化中流动与移动在21世纪之初成为社会学的理论热点时45,旅游的本体内涵发生了变化。在新的“移动转向”6中,旅游被视作全球移动复杂性的一部分,可以包括想象的旅行、图像和信息的移动,虚拟旅行、物体旅行和躯体肉身之旅行。移动性视角下的旅游研究,拓展了旅游内涵的边界,不再是简单的离家/回家之循环。

在新的理论思潮下,学者们质疑二元认识论视角下的旅游研究忽略了日常中的奇异,以及奇异中的日常。熟悉与陌生,作为家与旅游地的隐喻,曾是构建国际旅游研究基础的标志性变量⑥,随着日常生活哲学思想7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旅游成为日常之时,在旅游与休闲之界限模糊的当下,已然受到了挑战。

三、 本地游实践与研究理论迎来发展契机

国内、区域内的旅游实践本身比国际旅游更加常见、更加频繁。近些年来,本地的近程旅游在国内外的发展都非常迅猛。新冠肺炎疫情前的2019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是入境和出境旅游总人数的20倍8。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以来,大部分居民只能在本地流动,国际旅游、跨省旅游的相对停滞为本地游的兴起提供了历史机遇。越来越多的城市周边旅行产品涌现,也彰显着本地游的行业活力。

遗憾的是,关于近距离的本地游的理论研究很少。根据本文写作时在中国知网以“本地游”为主题词的搜索,只能看到地方性报纸文章的呼吁,难觅学术论文之踪影。这种情况在西方也类似,本地游的理论研究也是萌芽不久的新事物。

比如欧洲学者提出了邻近旅游的概念9,并在理論和实证上做了初步探索。所谓邻近,是指与家空间及其物理距离相近之处,与远距离(distance)是一对反义词。Jeuring和Diaz-Soria认为,从互相排斥的二元论去认知旅游,很难理解在家邻近地区旅游的意义。因为旅游体验的奇异性未必与遥远的空间距离有关,即使在地理的邻近环境中,同样可能体验到旅游的新奇感,因此需要重新思考奇异与日常的复杂关系,以及去理解人们如何通过领域化和认同感赋予日常环境以意义10。Rosu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宅度假(staycation)的概念,认为宅度假是近邻旅游的一种形式,是在居住地的本地一日游,或进行过夜游的旅行度假方式11。

邻近旅游是一种近程旅游,与国内一般而言的当地游、本地游很接近。邻近旅游概念,不强调传统二元论中家与旅游地在空间上的分离,而是讨论“家”及附近空间——熟悉环境和惯常环境中,旅游体验和意义如何得以生成。毕竟,在家空间及其附近,自己是主人角色,也可转换成游客角色,同样,日常生活空间也可以转换成旅游体验的生成空间。

综上所述,在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在本地游迅猛发展之际,反思传统二元论下基于离家/回家建构的旅游体验,拥抱以移动性、实践理论为代表的新理论思潮中旅游认识论的改变,重新认识本地游的旅游体验和意义生成,可以为本地游的理论研究带来发展和创新契机。

(作者系该系讲师;收稿时间:2021-08-19)

猜你喜欢

二元论离家思潮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寻找离家最近的THX认证影院
离家的路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古希腊神话与欧洲文化的二元论思想
现代性“二元论”话语下他者化的中国如何走出“正当性”言说困境
法律人思维的二元论?——兼与孙笑侠教授商榷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
“二元论”并非“不可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