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流动关联与家空间生产的流动治理
2021-12-15郭文蔡晓梅
郭文 蔡晓梅
在增长全球化和全球本土化辩证实践与空间协商中,流动是参与理解和思维洞察世界的重要方式。流动创造和改变着时间内涵,流动也生产着流动关联,成为时空运转中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一切要素组装的支撑。在旅游空间实践中,旅游与家的流动关联也日渐成为与位置、情感、意义等交织在一起的重要媒介。流动关联与家空间的流动生产,基于“地方-空间”动态实践建立社会关系,并将“停留”与“流动”之间的关系问题推向流动治理的前沿地带,流动治理因此成为旅游流动引发的社会空间治理的重要行动策略。
一、 传统家空间研究的理论内涵与实践缺失
在传统语境中,人们对“家”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住宅、家庭及其衍生的空間边界等层面。20世纪70年代后,家开始被视为是文化系统的缩影、行动规则和社会网络。随着认知的深化,家庭社会学议题诸如家庭结构、功能等受到关注。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是将家庭放置于社会发展与变迁环境中进行剖析。近年来,家的社会空间观念、家与地方等得到了探索2,但总体上针对封闭尺度家空间重构的理解和解读居多。
在不同流派中,人们对家的理论实践也进行了差异化阐释。马克思主义学派认为,家是一个社会再生产的空间。在人本主义者看来,家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意义中心和使人进退自如的特殊地方,甚至是表征人们日常实践、生活经验、社会关系、记忆形塑的物质和情感空间综合体3。这些阐释能够认识到家空间意义与价值的存在,超越了封闭尺度的解读,但将家与流动及其关联范式进行研究的认识还不能得到清楚阐明。
不难看出,以往对家的研究在范式上属于以静止“地方”为中心的学术考察。对家在动态“地方-空间”范式中的旅游流动关联和空间生产等新知识方面的探索还缺乏必要的学术跟进,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对家研究的进步性不能很好地体现。
二、 旅游流动关联与家空间的生产
旅游是所有流动现象中最为典型且显性表征最为突出的类型之一。流动因将旅行者(人)、地点(地)、万物(物)、情感(情)、意义(意)等交织在一起构成空间运作的混合方式,发生旅游流动关联和旅游空间生产,进而冲击和重塑了关于家的传统认知和研究范式。在旅游流动背景下,基于将旅游中家的研究放置在“地方”相对稳定视角下的传统思维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以往不同的是,家在流动中改变了固定性,这使家的固定与流动发生辩证和互动,家在固定中流动,又在流动中固定,基于人的流动创造了家的流动性建构。诸如第二居所、分时度假等成为典型的实践方式。
与此同时,旅游中家的空间位移和人们对家的情感内涵变得越来越复杂,家的意义诠释,不仅体现了家在流动中表征出的一种状态,也凸显和涵盖了家庭成员在旅游流动中所产生的过程。在旅游中,人们常说的“家外之家”就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中“家”的位移,也表征了社会“家”关系的建构,这一观念超越了以往家的物理空间流动内涵,涉及家成员社会属性的生产以及社会关系的流动。随着“流动转向”研究思潮的兴起,流动中家的研究将流动放置在家的理解中心,流动不必然是家的外显空间形态,也成为家空间自身的实践过程。这也说明,在旅游塑造的流动社会及其空间生产中,对家的讨论需要超越具体物理地点或一个“地方”而展开,家的流动将会在新的“空间”中获得另一种组织逻辑。
在新的组织逻辑中,家的空间实践和生产还会反映在人们的情感、意义和认同之中。人们通过在差异化的地域行走,获得多元化的社会情感和文化力量,这种情感和力量同样延伸了人们对家的传统认知,旅游中人们基于流动的情感实践,往往容易产生对“家”“家园”“家国”等概念的深入理解,积极的意识形态又会促使不同形态家空间的流动和生产,意义成为流动性研究迈入新征程的转折点1。“在他乡遇到故乡”“家国理念同构”等便是生动的表现。在此方面已有相关研究得到实证,例如在摩梭人塑造的家的圈层结构中,家既是物理之家、社会之家,更是意义之家,而摩梭人对家空间的旅游化实践和身份认同建构,暗含和折射了人们对“家园”和“家国”的认同状况2。
曼纽尔·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s)认为,空间存在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地点空间,另一种是流动空间3。在旅游流动背景下,家空间的生产是一种不断脱离“地方”的多地缺席和围绕流动空间的多地依赖实践,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地方-空间”模型的新实践范式,在此范式中,家空间的构成、表征、情感以及意义虽然由权力几何学所决定,但这种互构性使其成为一个多元而开放的“地方-空间”。家的流动性生产是不断“停留”与“流动”的空间辩证,更是“离家”与“回家”的空间哲学。旅游作为流动的一种类型,在塑造家的流动过程的同时,携带了包括人和物质、信息、技术等非人要素的参与与融入。家的流动性研究转向与实践,在流动中检视家的空间,在空间中检视家的生产,在生产中检视家的展演,在展演中宣示家的存在。旅游流动与家空间生产的结合,增加了研究者的思想自由和理性,获得了力量和效率,是激活与推进旅游研究走向纵深的重要维度。新的范式将家空间的实践放置于更加真实的旅游流动空间运行体系中,也是对流动性范式的丰富化实践,这是中国学者需要热切关注的新研究话题。
三、 家空间生产的旅游塑造及其流动治理
旅游塑造的家的流动性一方面与现代性、进步、繁荣相互关联,另一方面也与空间权力、边界限制、社会区隔等同在并存。在旅游空间实践中,家的流动性价值常常能够反映和表征旅游流动中家空间生产带来的社会影响和空间意义。例如,一部分人构造的家的流动,是建立在另一部分人不能流动的基础之上,也并非所有人的流动均能生产同样的社会效能。再如,旅游背景下家的流动性生产,也会因为家成员的身份标签,接受与其相匹配的社会资源,从而加剧不同社会文化群体之间的紧张、对立,甚至抵抗,无形中提升了社会分层和社会冲突的可能性。
在旅游塑造的家的流动性新环境中,家的流动性明确导向了一个与流动范式相匹配的空间治理模式,如何治理一个旅游流动的家空间的实践和生产,不仅仅是关于家研究和实践范式转向问题,也是社会流动空间治理的新问题。其一,家的流动性治理反对传统将家作为静止的和基于以“地方”为基点的研究假定,认为应该将家的流动放置在勾连不同要素和不同尺度背景下,强调家空间的社会建构性和网络实践性。旅游中家的空间实践,隐喻的是一个流动中家空间的社会生产与空间叠写,对其社会空间治理理应放置在新范式中进行审思。其二,将旅游流动性融入家的研究范畴,更应该看到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流动性对传统家空间的解构和重构,家的流动性治理在目标导向上指向了家对空间的生产与创造。目前,旅游流动促使家空间的范式转向虽然在理论研究上还存在滞后,但实践中旅游流动及其家空间生产的各类流动关联形态正在不断涌现。对此,理论实践必须根植于理论自觉,拓展并延伸对旅游塑造的家空间流动性的理解。其三,旅游中家的流动实践联结着不同尺度的行动主体,家空间多元主体并存现象超越了传统家所给予的形态和内涵,家的“去地域化”“再生产化”和“再地域化”可能使之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公共空间问题。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旅游流动塑造的家空间生产,不仅关涉自身,而且关乎社会结构的公共议题,其与更大尺度的社会空间治理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把握不同空间尺度之间的问题互涉与价值转译,是当代旅游学者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在未来实践和研究中,旅游塑造的家的流动性治理事实上也面临着诸多新难题。旅游流动作为一种社会互动的产物,势必镶嵌在一个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网络中。如何将旅游塑造的家的流动作为一种理念融入社会治理进而确立其价值?如何化解旅游中家的流动实践带来的新的社会空间不平等和不平衡?如何立足于流动性新范式,在人们“离家”与“回家”中不断塑造新的空间治理观?这些新现象和新问题启发并促使人们不断去思考。
(第一作者系该院教授,第二作者系该院教授、该中心主任;收稿日期:2021-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