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2021-12-15姚丽静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利用网络圆明园想象

姚丽静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日趋完善,信息化教学已经覆盖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将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加工组合在一起来呈现所学知识,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为语文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路径。经过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以下三点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前提。在教学《少年中国说》一课时,我是用一首歌曲《万疆》导入的。当熟悉的旋律“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在教室里响起时,学生都不由得跟着哼唱。音乐结束后,我问学生:这首歌里有一句歌词就来源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你能找到吗?学生立刻投入对文本的朗读中,而且非常认真,效果自然就不言而喻了。

二、启发想象,升华情感

教学中,我常常给学生的朗读配以合适的音乐,通过美的旋律渲染气氛,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诱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学生虽然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是朗读时感情不够充沛。为了加深印象,我播放了《包身工》的片段,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然后引导:“同学们,想象一下,现在你就是那个去跟母亲要钱买书的孩子,当你看到自己的母亲就是这样年复一年地劳作养活一家人时,你的心里会是什么感受呢?”

当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以后,我又启发他们进行想象:我们不仅仅感动于梁晓声的母亲,我们的母亲我想也是这样,在生活中有过让你们鼻子一酸的时刻吗?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在学生深情回忆往事之后,我又播放了音乐《母亲》,让学生写一些想对母亲说的话。“情动而辞发”,学生一个个奋笔疾书。音乐和视频用无形的笔触和看不见的线条,在学生的思维空间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图画,升华了他们的情感体验。

三、课外延伸,拓展空间

新课程对课后教学给予了高度重视,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要重视拓展延伸,将学生引入广阔的学习天地。比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后,大部分学生还意犹未尽,想要更多地了解圆明园的相关知识。于是,我设计了如下课后作业:利用网络渠道,搜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结合教材文本内容,写出自己的思考。當我批阅学生的作业时,发现他们的情感是那么热烈,那么真挚,那么感人。

利用网络渠道,学生不仅锻炼了信息搜集能力,开阔了视野,同时也实现了读写结合。更为难得的是,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

(责 编 行 之)

猜你喜欢

利用网络圆明园想象
印象·圆明园
The Old Summer Palace on the photos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快乐的想象
一生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究
游圆明园有感
利用网络社交平台 提升学生朗读能力
圆明园里过大年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帮助学生走出习作低谷的有效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