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的“语言学基础”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1-12-15杨芳邹奇金利
杨芳 邹奇 金利
摘 要 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在全国各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开展,力求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语言学基础”作为高等医科院校听力与言语康复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本文从课程体系的四个方面积极探索有效开展课程思政的路径,详细阐述如何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 课程思政;语言学基础;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1.31.039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General Linguistics
YANG Fang, ZOU Qi, JIN Li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quires that all disciplines and specialties in al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e promoted in an all-round way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each course. As a basic theoretical course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general linguistics is in an important position for apply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essay explores the effectiv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four aspects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explains in detail how to integr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course teaching to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eneral linguistics; the curriculum system
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对于高校专业基础教育课程,教育部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要求,要根据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笔者在教授“语言学基础”课程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如何在专业性强的语言理论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研究,找到专业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充分发挥学科育德、知识育人的功能。
1更新教学理念,修订教学目标
从高等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就是育人最主要的过程,教师应始终牢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是育人的基本实现形式。在教育教学中,既要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又要注重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作为高等医学院校听力与言语康复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语言学基础”是专业学习方面的先行课,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提高语言理论水平,为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言语病理、言语治疗的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在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指导下,教师必须把育人本质要求融入教学理念当中。本课程不仅为将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在教学中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课程思政作为全新的教育理念,以思想政治为核心因素,突出课程教学目标中的育人导向,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育三者融为一体,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分为三个维度: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除了使学生具备语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认清语言学研究的本质和规律,能理论联系实际把语言学的知识融入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之中,能用语言学的理论解释和指导临床语言现象之外,还应强调人的价值,强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教育,重视对学生道德、文化、价值等方面的引领。
以普通语言学中的“语法”子系统为例,教师制定知识目标为:能够说出语法的基本结构单位,能够解释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技能目标为:能够绘制语法结构的内部层次和关系,能够灵活运用已学的语法理论分析和阐释常见的语法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能够从人们使用外族语说话时的困难感受语法规则的存在,但不用畏惧困难,只要掌握好外语的语法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就能够灵活运用外语来表达思想,也能说出一口流利的外语,要有能力自信;能够形成不同类型的语法本身没有高低优劣之分的观念,不要听信谣言认为屈折语比黏着语进步,黏着语比孤立语进步,汉语绝不属于最落后的语言之列。每种语言的语法规则都是为了满足语言的基本功能需要,要树立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
针对每个知识章节,教师都应该制定具体的全方位育人目标,从而更好地指导具体教学实践。
2优化教学内容,发掘思政元素
在课程思政全新理念的指导下,语言学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应该是语言学理论知识和思政教育的自然融合,而不是在语言课程内容上对思政教育成分的简单叠加,不应存在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很独特,从学科性质上说,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联系的桥梁,因此在优化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语言学的跨学科性质,从自然科学角度入手,可强调语言学和信息科学、认知科学、逻辑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在研究取向、理论方向和阐释方式上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职业精神,增强职业责任感;从人文社会科学角度入手,可提炼社会文化、民族特征、国家精神等思政元素,教育引导学生从语言理论学习中深刻理解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价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例如在课程导言部分向学生讲解语言的三大发源地时,教师应深入查阅中国传统语文学时期的资料,向学生展示悠久的中国传统语言研究史。虽然中国古代没有“语言学”这个术语,但自周秦时期起就有许多哲学家研究语言现象,洞察深刻,分析精辟。汉代以后,我国语言文字研究有了很大发展,以汉字为研究对象,分析它的形体,探求它的古代读音和意义,主要有三个学科分支:文字学(分析字形),音韵学(研究字音),训诂学(解释字义),统称“小学”,教师可给学生介绍他们熟知的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是最能代表“小学”的集大成的一部著作,从中了解汉字背后的意义,读懂中华文字的精髓。公元前3世纪的我国第一部词典《尔雅》是最早的训诂学代表作,不仅是辞书之祖,还是汉字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学生可通过教师的讲解与拓展知识介绍了解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课上有学生问:为什么在悠久的汉语研究历史上始终没有出现“语法”的概念?诚然,“语法”的概念是20世纪中叶才传入中国的,但并不是因为我国语言研究落后所致,而正是汉语的语言特色使然。汉语语法重意合,遣词造句很少使用复杂烦琐的词形变化手段,以次序和虚词为变元的汉语造句活动格外灵活。教师的回答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自信,感受到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又如在讲解“关于聋哑人的语言和思维”小节内容时,教师应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聋哑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交流方式,以及应如何正确对待聋哑人群体。课前预习时,学生根据教材中理论知识回答以下几个问题:思维离不开语言,那么聋哑人能不能进行思维呢?聋哑人和其他生物不能说话的情形一样吗?聋哑人使用的手语算作是“语言”的一种吗?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既能掌握语言学相关理论知识点,又能进行思辨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个人爱人民爱集体的友善修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聋哑人也是能够思维的,患者只是由于听觉器官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而导致听力障碍,失去了对自己发音的监控能力,说话的能力也受到影响,造成掌握语言的障碍。但聋哑人和常人一样,生活在人类社会中,有健全的大脑和发音器官,他们不能利用听觉符号传递信息表达思想,但可以通过别的感觉器官得到补偿。聋哑人有一套完善的手势语作为交际工具,视觉符号的掌握也是以大脑的生理机制为基础的,同样可以承载信息,具有思维和表达功能。手语这样的视觉符号成为聋哑人中重要的表达方式,他们能够通过手语进行正常语言的交际,像正常人一样思想和交流。因此不应对聋哑人有歧视或偏见的态度,应多给予他们关爱,帮助他们学习自然语言,创建和谐社会。
3创新教学方法
从前的语言学基础课大多都是理论讲授式课堂,学生课上认真听讲,记下要点,师生互动较少。在优化课程内容后,教师对语言理论知识点进行拓展,学生在深入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更愿意思考了,他们积极思索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范例,结合所学理论知识提出反思性问题,这就为教师课堂上组织主题研讨式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开学第一周课上会给全班学生发一张表,表格内容为整个普通语言学各个章节或子系统的重点要点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认领一个重点内容准备小组汇报,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呈现出来。其他每个小组均要针对此小组的汇报内容进行提问,负责汇报的小组回答这些問题,如遇到答案不确定的问题,拿到全班范围内探讨,实在课上无法解答的,课后同学们会积极搜索相关学术资料,把资料分享在线上的班级群里。主题研讨式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课前准备阶段积极查阅相关资料文献,不仅是对于主题汇报的小组,其他小组也必须在充分了解章节内容和查阅资料后才能问出深刻的问题,每位同学都会积极参与其中,小组之间有了竞争意识,想要表现更好,学习热情随之高涨,全班学习氛围有了一个良性螺旋式上升。
其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也是教师在优化教学内容过程中会采用的有效教学方法。由于教材内容多,理论知识讲解相对枯燥,专业性较强,所以教师会推荐学生在中国慕课平台上学习相关课程,从不同角度更好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知识。此外,在讲解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时,教师除了课堂讲授,还会分享一些线上视频给学生看,如在讲解元音和辅音的发音原理时,教师在课上除了带着学生实践操作发音外,还会播放元音辅音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视频,配有每个音的发音生理部位图示,直观的教学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语音学基础知识。
创新性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使课堂教学活动服务于有效学习的发生,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首要关注学生能如何有效学习,而不是谁在发挥主导作用,关键在于教师要选择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佳形式。
4改革评价机制
过去在语言学的教学中对学生的考核评价较单一化,主要考量学生是否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点,尤其是过程性评价,基本由考勤、课堂发言、随堂理论知识测验几部分构成。在教学内容优化和教学方法创新后,与之相应要做出调整的应是将单一化的考核标准发展成评价方式多元化、考核内容全面化。评价方式除了课堂发言和随堂测验外,还加入了主题汇报讨论和实践操作考核。考核内容由单纯注重理论知识转变为理论、实操、道德价值观方面兼顾,全方位考量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动手能力、口语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能力。其中实践操作考核部分包括音质声学分析软件操作和口头语音实践,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语音学和音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还得口语发音标准,这对学生以后的临床工作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在过程性评价中设置了一项经典朗诵作业,针对学生的发音、语气语调、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考核,学生自由选择诵读作品,有的朗读的是中外经典文学作品选段,如泰戈尔的《梦想》和《生如夏花》,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余秋雨的散文作品等,还有同学选取的是有着强烈爱国情感的诗歌如《我的祖国》、《沁园春·长沙》,学生在诵读作品准备阶段就通过反复朗读达到了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提升审美素养的目的,也在潜移默化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育奋斗精神。
5结语
在语言学基础课程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努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首先,更新教学理念是根本,教师需根据思政教学理念修订教学目标;其次,要依据教学目标优化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语言学理论教学内容,发掘思政元素;再次,要积极探索创新性教学方法,有效落实课程思政;最后,考核内容应全面化,评价方式应多元化,要兼顾到学生道德价值观方面的考量。总之,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为培养国家和民族未来栋梁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OL].发表日期2020-06-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3] 吴红松.高校语言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课程教学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136-140.
[4] 文旭.语言学课程如何落实课程思政[J].中国外语,2021(3):71-77.
[5] 徐通锵,叶蜚声.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