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传奇
2021-12-15小宽
小宽
还记得2003 年的夏天,一个凉爽的雨后傍晚,我和几个朋友坐在通州楊庄的路边吃路边摊的模样,那时我是一个小镇青年,刚刚来到北京,寻一个落脚的地方,前路茫茫,不知深浅。都是刚入世事的年轻人,满脑子不合时宜的想法,聊文学,聊世界,不远处有火车轨道,火车经过时,发出微微震颤。
那天一起吃饭的年轻人,有一个贵州女孩,叫冉虫虫,写诗,写小说,说话慢,带着一点羞涩的贵州口音。那时的大江大河,如今看来不过是小沟小渠,我们扑腾其中,自得其乐。两三年后,冉虫虫跟我说, 她要回贵州老家,准备养猪。此去一别,就是十几年。她一个人在贵州威宁的山村养猪,做火腿。其中艰苦自知,当地的农妇不识字,需要从认字开始教起,她在小黑板上写着:原味、麻辣……孤独就是她的骨头。她后来跟我说,她在村子里最好的朋友是她房子里的那堵墙。
我无法想象十几年日复一日的艰辛,当年的冉虫虫用回了本名:曹臻一。她出品的生吃火腿成为中国领先的生吃火腿品牌。她也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当地贫困农民脱贫,建立起一个个微型工厂。她现在正在修建一个规模庞大的火腿庄园……
在当地,她的故事成为传奇,但是对她来说,所谓坚持不过是日复一日地搏命。
2003 年那天一起在街边吃饭的,还有一个小伙子,我们都叫他大发,东北鹤岗人,有着东北人特殊的幽默,饭桌上有他,从不冷场。我们互相称对方为“卖熟食的”,大体是因为长得都像是街边熟食铺的掌柜的。大发揣着600 元钱来到北京,为了生存做过许多种活计,干过苦力,做过宾馆服务员,开过台球厅,做过广告公司, 甚至摆摊卖过早点……他心里有一个小火苗,是一个电影梦。他抽空就去电影学院旁听,偷偷写剧本。2003 年之后,他租借了DV 开始偷偷摸摸拍摄,从身边的朋友开始拍,第一个片子拍出来叫《散装日记》,都是各种随机的片段,后来他开始拍长片《烧烤》《青年》,成为独立电影导演。我们还管他叫大发,但是他的本名也更为人熟知:耿军。
2014 年, 第51 届金马奖,耿军凭借《锤子镰刀都休息》获“最佳创作短片”。颁奖那天他穿着黑色正装,像一个卖熟食的站在一群明星大腕之间,手里拿着金灿灿的奖杯,就像从锅里捞起一截大肠。
其实到现在,大多数人依然不知道耿军是谁,但不妨碍他成为我心中的传奇。从一个宾馆服务员到一个金马奖导演,中间隔着十几年的咬牙坚持。
纪录片导演陈晓卿拍了半辈子纪录片都没有火,凭着一部跟美食相关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被人熟知。他出了一本美食随笔集《至味在人间》,有时候帮别人签名,他总爱写:传奇远而粥饭近。一粥一饭都是传奇。许多人都知道《舌尖上的中国》,却很少有人知道陈晓卿拍的另外一部纪录片《龙脊》,拍摄于1994 年, 陈晓卿那时精瘦, 还不满30 岁。他在广西山区一个叫龙脊的地方待了一年,与村民们同吃同住。龙脊自然环境恶劣,资源短缺。但是,这里的孩子们却没有因为贫穷而放弃对知识的渴望。陈晓卿记录下龙脊小寨村的孩子们读书、失学、点滴生活。
拍摄完成之后,村子里1000多人全部出动,洒泪离别。纪录片播出之后,这个小村庄受到了巨大的关注,许多人来这里旅游,许多人为这里的孩子捐款。一部片子改变了一个地方的命运。越来越多的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去,去大城市生活,如今的龙脊已经成为广西热门的旅游景区,村民们越来越富足。这一切,始于一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传奇,《龙脊》更是传奇,它如同黑暗里的光,照亮了许多人的路。
一粥一饭皆是传奇。我认识一个90 后小厨师,我们都管他叫小胖,北京孩子。他从小就是一个胖子,20 多岁,身体各种指标报警,小胖甚至跟我说,他自知不是长寿之人,时间对他来说格外珍贵。十几岁时,他就立志做一个厨师。家里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自然不同意,但受不了他主意笃定,只好送他去学厨。别看只有20 多岁,他已经在后厨摸爬滚打十来年了。遍访高厨,人聪明又肯干,许多厨师都愿意把自己的绝活传授给他,年纪轻轻,一身手艺。后来他在后海附近的一个小院子里做了一个私房菜,时间不长,已经成为北京最难订位的私房菜,一位难求。他在这里研究菜,有一些叫他兴奋的突破,就会给我发微信:宽哥,我又把一个秘密研究透了。我也带着朋友去小院吃饭,来者皆赞,当看到小胖的时候,大家更是惊呼,没有想到是一个如此年轻的厨师。小胖本名张志成,戴眼镜,喜欢说唱音乐,2020 年,那个胡同里的私房菜变成了一家更有情调的餐厅,新店开在隆福寺。
有时候我会想想身边的这些人,也想想这样一个时代。在时代的列车上,大家都咬牙坚持,没有想过方便法门,仅仅是凭着一口气坚持到底。世上的传奇不过如此:日复一日,不曾放弃,心里有梦,眼里有光。
(摘自“一大口美食榜”微信公众号,豆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