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音乐节
2021-12-15刘晗
刘晗
我不是那种很潮的女孩,从没去过音乐节,所以当朋友邀约一起去时,我立马就答应了。
朋友也是第一次去,我们俩都很兴奋,提前一周就开始谋划去音乐节要咋穿。我们实在是对自己中规中矩的日常穿搭没信心,觉得土里土气的,“配不上”音乐节。一阵翻箱倒柜依然无果,我还特意在网上买了一身,上身一件宽松卫衣加套头毛背心,下身是一条蓝色牛仔中长裙。终于在出发前收到了衣服,裹上身就踏上了去音乐节的旅程。
我们去的是长沙的草莓音乐节。我是个音乐白痴,对很多歌的鉴赏停留在歌词的层面。
我也不追星,不会仅因为喜欢哪个乐队就要千里迢迢过来看现场。周末从北京跑到长沙,一方面是出于想热切体验一把音乐节的冲动,想看看五条人乐队的范儿是不是真的很正,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想去长沙吃吃喝喝。
演出从下午2 点20 分開始。我们过去得比较早,因为觉得这样才能听更多的乐队,值回票价。事实证明,听音乐节绝对是个体力活,留存精力欣赏晚上的重点乐队才是明智之举。
小舞台的设备看起来很简单,和主舞台完全没法比。我们在去买饮料的途中路过小舞台,瞄了一眼,主唱在上面大力嘶吼着,疯狂地甩着头发,下面的观众寥寥,两个舞台的待遇对比非常强烈。“感觉有点惨啊。”朋友说道。我轻轻地叹了口气,心里默默想着:“社会竞争无处不在啊,还有更多的乐队连这个小舞台也登不上来呢!”
长沙那几天天阴有雨,大家在观赏演出时会穿着雨衣,雨一阵一阵地下,急急地落在身上时,我忽然觉得为了一项娱乐活动而风吹雨淋有点悲壮,不知道其他人是否有此感。来的人很多,周围黑压压的一片,只能通过人群之间的缝隙勉强看到左右两边的大投屏,根本看不到真人。
音乐到高潮时,大家心照不宣地集体蹦起来,像是得到了什么暗示和召唤,声势浩大,不得不承认氛围真的是有魔力的东西。大家跟着音乐摇摆,像是千人蹦迪。我由于手上提着袋子,担心物品遗失而放不开手脚;而且从小到大拘谨惯了,没办法在这么多人面前做到真正放松,顾虑重重——蹦的时候会蹦错节拍吗?手势是应该这样打吗?不蹦是不是就不会暴露我的无知?可如果自己一动不动,会不会又显得很呆滞、格格不入?转念又轻笑自己,“都在认真看演出,尽情蹦迪,谁会注意到你呢”。
达达乐队是最后登台的,还被观众集体喊“安可”返场了一首歌。9 点20 分,演出准时结束,人群逐渐散去。
我的内心非常平静,就仿佛音乐节是一个有意思的谜题,我来之前有一个模糊的预想,而如今,我把预想图层刮开了,看到了里面的答案,有种虽然和预想不尽相同,但这道题我会了的感觉。
我也曾在返程途中细致剖析自己的心态。想尝试一下音乐节,是为了完成一项事情的“打卡”?为了在别人问“你去过音乐节吗”时,给出一个肯定回答?是为了祛魅?为了对音乐节不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当我去过之后,我才有底气评判,“去音乐节好累啊,我不想再去了”?为了免除因为不熟悉而产生的一点点轻轻薄薄害怕出丑的恐惧感?或是希望自己大多数时候能熟稔从容地去体验一项新事物?
也许有一天,我能感受到自己的放松,对群体狂热不再有“居高临下”的疏离,随着音乐摇摆,沉浸其间,不在意节拍、姿势和眼光,率性而动,那样也挺好。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20 年第45 期,维宝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