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犁县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做法及成效
2021-12-15朱相正
□朱相正
(新疆尉犁县委党校 新疆 巴音郭楞 841500)
尉犁县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部署,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紧紧围绕总目标谋划、推进农业农村工作,走出了一条土地流转“激起活水”,美丽乡村、庭院经济、乡村旅游“产业带动”,人才聚、文化兴、生态美、组织强“筑牢根基”,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1 尉犁县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
1.1 尉犁县生态环境待改善
近年来,地处沙漠边缘的尉犁县,由于塔里木河、孔雀河上游快速发展,用水剧增,导致其长期断水,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异常突出,大面积胡杨干枯而死。曾经繁华无比的巴州后花园、尉犁县生态园和孔雀岛,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人在此休闲、娱乐、垂钓、游泳、餐饮。但由于河水断流、胡杨枯死,景点没有了以往的繁华,只剩现在的断壁残垣,怒吼的狂风、沙化的土地、“哭泣”的胡杨。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内,为了吃饱肚子,人们曾不惜代价毁林开荒,超采地下水,大量施用化肥、农药,无节制地使用地膜等[1]。
1.2 尉犁县乡风文明待传承
传统农耕文化逐渐消失,很多农民等、靠、要思想严重,年年靠政府补贴、银行贷款,思想不解放,不愿干、不想干,都想成为贫困户,享受国家扶贫政策。村民生活方式简单,乱搭乱建、乱堆乱放,隐患丛生。每年有不少年久失修的电线老化而造成火灾,每年冬天总有火炉取暖造成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等,家破人亡的惨剧不断发生。
1.3 尉犁县治理成效待提升
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农村基层集体经济不断弱化,一些村甚至成为“空壳村”。村集体无钱为村民办事,农村基层组织没有吸引力和战斗力。一些村干部也因为待遇低,没有了为村民办事的热情,个别村干部“身在曹营心在汉”,有了好工作就离开了村委会,基层干部队伍极不稳定,影响了后备干部的培养。“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党组织的弱化,甚至软弱瘫痪,致使基层发展滞后,农村凋敝,矛盾尖锐,问题凸显,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的和谐发展。
2 尉犁县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做法
2.1 注重经营,建设美丽乡村
依托县域罗布人民俗文化、区域资源优势,突出“一村一景、一村一特”主题,编制美丽乡村规划,把握硬件建设和美丽乡村经营“两个关键”,实施“六治同步”,多点布局、串点成线、联线成面。尉犁县新改建围墙110.3 km,铺装路缘石128 km,铺设人行道7.7 万m2,庭院铺装6.8 万m2,外立面改造154.3 万m2,新改建农村道路137.546 km,安装太阳能路灯2 300 余盏,开挖燃气管道98 km、排水管道3 km,新建文化活动室9 600 m2、村级阵地3.36 万m2。改善了村容村貌,构建了点上精彩、线上美丽、面上洁净的全域美丽乡村。
2.2 土地流转,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按照自治区党委“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要求,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土地流转“一子落全盘活”,持续释放“三大红利”。一是打破干部群众“单恋一支花”的惯性思维,释放富余劳动力7 000 余人,占农村总劳动力30%,实现流转租金、就业创业、庭院经济、节本增效“四重增收”;二是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实现质的飞跃,棉花品种由156 个减少至30 个,2020 年计划调减至5 个,机采棉从2.33 万hm2增加至6.33 万hm2,外来拾花工从4.8 万人减少至2.1 万人,节省采摘费约400 元/0.067 hm2;三是村级集体经济大幅增长,集中破埂平整增溢土地超180 hm2,用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经济190 余万元[2]。
2.3 突出特色,拓宽产业振兴路径
制定《尉犁县农业产业发展总纲(2018—2023 年)》,坚持市场导向、尊重群众意愿,构建“四个特色产业”集群。一是庭院经济“填满装实”,积极引导农牧民开辟房前屋后土地351.07 hm2,推动“六个一”全覆盖,种植豇豆、辣椒、西红柿等主导蔬菜165.2 hm2,养殖土鸡、肉鸽、罗布羊等主导禽畜20 余万只(羽),初步实现“蔬菜满院、禽畜满圈、绿色满地”。二是优势林果“提质增效”,稳定香梨、红枣、枸杞0.67 万hm2,新增桃杏、桑树、葡萄386.33 hm2、46 万棵,林下套种237.87 hm2,培育林上林下“绿色银行”,林业产值同比增长23.3%。三是家禽牲畜“规模养殖”,加快推进“草畜一体化”,引进投资过亿元的领头羊、尉丰牧业龙头企业,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带动发展规模养殖场26 个,种植优质饲草料0.2 万hm2,牲畜存栏41.65 万头(只)、出栏34.87 万头(只),净增牲畜10 万头(只),规模化养殖提高到53.8%,牧业产值同比增长10%。
2.4 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制定《尉犁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全面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整合政策、资金、项目,推进以村庄整洁、庭院美丽、卫生环保、垃圾清淤、残膜清理等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造危房342 套,完成地名标志设置标准化工作,清理杂物、残垣断壁和路障,拆除违章建筑3 万m2,清理各类垃圾4 万t,改造卫生厕所604 座,涉及农户占比55%。建立完善奖惩责任机制,划分“责任田”,全面推行“门前三包”,将33 个行政村纳入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其他乡村组建保洁员队伍,累计清运农村生活垃圾7 227 t,统一处理率达90%以上,无害化处理量7 133 t,无害化处理率98.7%。在达西村、西海子村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惠及农户1 780 人,在4 个乡镇11 个村实施农村天然气入户项目。
2.5 强化保障,夯实农业农村工作基础
强化新型农民培育、技术服务、资金支持、产销对接“四个保障”,选派乡村干部、农牧民代表赴疆内外学习1 000 余人次,邀请区州教授和“土专家”“田秀才”开展技能培训200 余场次,常态组织乡镇、村、合作社、农户4 个层面观摩评比,激发农牧民创业致富的内生动力。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新疆农业科学院、新疆农业大学合作,建立大学生实训基地,承担5 项国家级、18 项自治区级课题科研、试验、运用,实现问题就地攻关、技术就地集成、成果就地转化。农口部门窗口前移,216 名技术人员包乡联村到户“网格化”“保姆式”服务。各级党员干部驻村住户分片包干,培育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创新推动政府引导、银行搭台、农民唱戏,协调县农商银行推出“扶贫贷”“养殖贷”“民宿贷”。整合涉农项目资金5 000 余万元,撬动社会资本4 亿余元投资农业产业。引导农牧民将农业补贴和流转费用的50%用于生活开销、50%用于滚动发展,破解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在各乡、镇(村)成立合作社及分社,培养农村经纪人,推动农产品进超市、农贸市场。发挥达西电子商务优势,开电商网店、微商店120 余家,销售额6 000 余万元。利用展销会、推介会以及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推介红黑枸杞、罗布羊肉、罗布麻等,打通产销对接环节,为农业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3 工作成效
3.1 加快了现代农业步伐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加快了土地流转,释放了农村劳动力,使农业集约化、机械化、规模化水平大幅提升,机械化率达到95%以上。农民通过庭院经济、农家乐、牧家乐,返聘合作社、外出务工创业就业,发展民宿、采摘等乡村旅游产业,实现土地、就业、庭院“多重增收”。墩阔坦乡、喀尔曲尕乡依托国家AAAA 级景区罗布人村寨,发展自驾游、探险游、体验游等乡村休闲旅游,带动沿线9 个村庄农民发展农家乐、民宿等,拓宽了产业发展路径。
3.2 实现了乡村美丽宜居
县财政投入民生资金9.8 亿元,连续3 年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以上。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了乡村提档升级,使功能全面提升。全县各级“访惠聚”驻村干部、下沉干部投入帮扶资金900 余万元,解决困难诉求3 200 余件,手把手带领群众发展产业、改善环境,搭建“心连心木栅栏”850 km、“民族团结葡萄架”40 km。畜禽粪污转化农家肥、肥水资源化综合利用率65%以上,美丽乡村建设“四区六有”庭院格局基本形成,乡村环境焕然一新,各族群众精神面貌昂扬向上。
3.3 转变了群众思想观念
乡村广泛开展“环境卫生评比”“卫生庭院”“除陋习、树新风”等群众性创建活动,逐步形成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村民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维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主人翁”意识进一步体现。从来不算账的农民,利用土地流转金,购买活畜、家禽等,将收入的50%用于滚动发展,算起了“经济账”,更加坚定了全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信心和决心。
3.4 夯实了基层组织基础
强化乡村治理,既培养锻炼了干部、加强了村级组织,也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了“双赢”。修订村规民约,规范议事决策,统筹“访惠聚”驻村各支力量,结合周一升国旗、农牧民夜校,常态开展政治建设和思想教育,推进“四定五有九个一”,强化法律法规、纪律规矩、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引领带动各族群众扎实苦干,用双手共建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