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教育的助农路径研究

2021-12-15张天喜

山西农经 2021年10期
关键词:特色院校高职

□张天喜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 上海 201514)

党的十九大从国家发展全局出发,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提出,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快推进职业院校调整结构布局,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课程,满足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的需要。可见,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支撑力量。

1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教育助农的必要性

1.1 高职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从长远发展看,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国家扶持,更需要自我发展的内生力,这种内生力最大的源泉就是人才振兴。只有具备适合乡村发展的人才队伍,才能实现乡村振兴,在这一过程中高职教育的作用必不可缺。高职教育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各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且在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方面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高职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撑

近年来,乡村整体发展较快,经济稳步上升,但农村和农业仍存在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农业科技研发及管理技术落后。数据显示,发达国家每6.67 hm2耕地平均拥有农业科技人员1 名,从事农业生产的每百名劳动力中接受过高等农业教育的就有65 人;我国每6.67 hm2耕地仅有科技人员0.049 1 名,每百名农村劳动力中仅有科技人员0.023 名,差距非常大。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仅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上的支撑,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可以为农村培养一批具备管理技术的职业管理人才,从而带动农村整体发展。

1.3 高职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撑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引领,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向心力。在全球化背景下,知识性和创新性等要素成为取胜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乡村经济要得以发展,农民就必须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与区域联系较紧密的教育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文化知识与乡村发展实际相结合,从而培育新兴农业、培养新型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支撑。

2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教育助农现存的问题

2.1 “三农”特色的高职院校供给不足

教育是推进乡村振兴前进的重要动力,特别是具有农业特色的高职院校,不仅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更为其提供了人力资源。但从现有情况看,以农业为特色的高职教育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据统计,截至2017 年5 月31 日,全国具有“三农”特色的高职院校仅38 所,占总数的2.7%;从区域分布看,这些特色学校大多分布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较少。但中西部地区是我国农村相对较多且较落后的地区,更加需要教育的助力。

2.2 精通“三农”的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是推进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从现有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师的选择上仍以学历为主,即重视教师的理论基础和科研水平,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师具备高学历和理论基础,但缺乏实践经验,尤其是“三农”方面的实践经验。在这种前提下,涉农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很难有针对性地展开丰富的实践教学,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厌学情绪,教学效果无法得到有效保障[1]。

2.3 人才培养机制与乡村振兴脱节

乡村振兴作为长远规划,需要高职院校配套服务,高职院校在培养涉农专业学生时,应根据乡村实际情况有计划、有选择性地进行优化。

从高职院校的现状看,大多高职院校仍以临时修改的模式进行涉农人才培养,而不是从乡村振兴战略上进行有意识地规划和培养,地方特色不突出,使得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一味地追求理论深度,忽视了实践教学的宽度,最终培养出来的涉农人才与乡村振兴脱节。

3 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教育的助农路径

3.1 加强高职教育助农发展的顶层设计

3.1.1 树立高职教育助农发展理念

职业教育目标的着力点在于为工业和商业发展服务,其理念主要是为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生产提供人力和智力资源,很少关注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撑。从高职院校的整体状况看,大多数非涉农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并未对乡村振兴有明确的目标和方案,针对性不强。涉农院校虽然在培养目标上相对明确,但在监督落实上存在不足。

基于此,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及时转变观念,树立乡村振兴的理念。在政策目标上,应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进行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从而全面提升高职教育为乡村振兴助力的能力。

3.1.2 增加“三农”特色高职院校的数量

农村土地面积占我国领土总面积的60%,意味着乡村发展在客观上需要更多“三农”特色职业院校的智力支持,但“三农”特色高职院校数量明显与乡村振兴的面积不相符。因此,在国家对乡村进行政策扶持的基础上,应注重“三农”特色高职院校的建设,这样才能加速乡村振兴的步伐。

3.2 扩大高职教育助农发展的规模

3.2.1 多措并举,充实涉农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只有具备懂农、爱农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助力乡村振兴的人才。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建设,积极倡导教师认真学习并理解农业相关政策,了解自身的责任和使命,真正从思想上关注农村,主动加入涉农教师行列。其次,要鼓励教师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勇于“走出去”,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生产和管理等工作,积累实践经验,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再次,要加大激励力度。对于涉农专业教师,应适当增加物质补贴和精神赞誉,在留住优秀教师的同时,吸引更多人才加入这一队伍中。最后,要积极补充涉农教师的新鲜“血液”,从农业一线邀请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来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不局限于原有的教师类型,从而扩充涉农专业的教师队伍[2]。

3.2.2 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涉农优秀生源

生源质量是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条件,优秀的生源必将为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高职院校应在吸引优质生源上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在录取分数、生活补助、定向就业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主动深入农村,兴农、爱农、学农,让高职教育真正成为新时代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的孵化基地。

3.3 完善高职教育助农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

3.3.1 依据地方乡村发展特色,实现特色办学

高职教育应依据地方发展特色确立定位。在办学上,应根据地方乡村发展的要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专业科目及课程安排。同时,应根据乡村产业要求进一步实现产教融合,搭建学校与乡村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共享资源,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最终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

3.3.2 对接产业需求,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撑

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满足乡村振兴需要,是高职教育助农兴农的重要任务之一。乡村振兴需要高职教育与乡村产业真正地融合,以技术带动农村产业升级,以科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此,高职院校应依据农村产业需求,发挥涉农专业优势,与地方农村产业对接,做好技术和管理的帮扶,让更多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知识,丰富农民的技术经验,实现农业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例如,针对地区优势,可以开发带有地域特征的特色农产品;针对农产品受气候影响的问题,可以使用监测系统随时监测天气变化,提前做好自然灾害预防措施,减少农民损失[3]。

3.3.3 结合“四史”教育,激活乡村文化的“红色密码”

农村大学生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新时期,高职院校扩大农村招生的规模就是希望农村地区的优秀青年可以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学习新思想,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带动农村的发展。因此,高职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不可松懈,应积极通过学校的思政课程教学,结合“四史”开发适合农村建设的相关课程和教材,使青年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明确自身的责任,树立为家乡服务的目标。同时,可以组织学生探寻乡村红色路线。通过看、听、学、思,深刻领会乡村振兴的内涵和意义,从而激发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家乡的动力。

3.3.4 突破固有助农思维,完善已有育人模式

从目前高职育人模式可以看出,以往的教育仍停留在如何从外力上助农的思维固式上,没有从内生力上真正实现助农。要想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最重要的还是内生力,需要农民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个人素养。通过开发数字化资源、微课程、线上线下联合培养和培训等现代教育模式,使新型职业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从而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特色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特色种植促增收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