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生态背景下贵州省绿色社会工作的机遇与挑战探讨

2021-12-15□陈

山西农经 2021年10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场域贵州省

□陈 兵

(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00)

1 大生态与绿色社会工作

1.1 大生态发展战略

2016 年,贵州省被确立为国家生态示范区。为了更好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17 年,中共贵州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确认,大生态成为了该省继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之后的第三大战略。贵州省大生态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为5 个“绿色”:发展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家园、建立完善的绿色机制、筑造绿色屏障及培育绿色文化[1]。同时,大生态凸显了“生态+”的外沿路径,将大生态与扶贫以及旅游等有机结合,最终实现生态与各项发展相协调、相促进。大生态发展战略以绿色为基础,根据贵州省情,将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

1.2 绿色社会工作

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各个学科也争相回应生态环境相关议题。传统社会工作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环境观,如“人在情境中”及生态系统理论强调的分别是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难以有效回应自然生态环境议题。因此,贵州省提出了“绿色社会工作”新论述。绿色社会工作作为新兴理论范式,将传统环境观延伸至生态环境,转向环境正义并试图整合深层生态思潮,构建社会工作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假设、原则、理念及其实践模式,强调社会工作者应注意生态环境所延伸出的不公正对弱势群体的影响;主张采用非中心的整体分析方法和宏观干预,促使在社区层面转变生活方式以及通过公众、集体参与行动倡导“可持续发展”;合理分配、消耗资源及科学处置废物,推动个体消费方式的转变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修订[2];强调给予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同等、全面的关怀,认为人与自然是平等和谐的关系而非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 贵州省绿色社会工作的发展机遇

绿色社会工作由社会正义向环境正义的转变,从注重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环境观到必须对人文社会和自然环境予以同等全面的关注,是对传统社会工作环境观的拓展,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的可持续性与贵州省大生态发展战略不谋而合。

2.1 政策利好

在贵州省被确立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2017 年发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强调,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单位应加强对贵州省的指导,协调解决其在建设试验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在资金、科技创新、人力资本、领军人才引进及高校学科建设等方面予以政策上的倾斜。

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为贵州省坚持和发展大生态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同时这一系列政策对发展绿色社会工作也是利好因素[3]。绿色社会工作认为,在宏观层面上,国家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宏观层面绿色社会工作通常作为倡导者与政策制定者保持对话以“游说”倡导利好的政策,为发展绿色技术倾斜更多资源,在地方、国家乃至国际层面上建立预防性的工具。

在贵州省大力发展大生态战略的背景下,绿色社会工作无须过多做政策上的“游说”工作,而且在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推动下,反而为设立有关绿色社会工作机构、项目承接、相关资源链接及人力资源供给方面给予了较大便利,为贵州省发展绿色社会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

2.2 提供实践场域

大生态发展战略包含经济、家园、制度、屏障、文化等绿色内容。在建设绿色家园以及培育绿色文化等方面,《贵州大生态发展战略报告(2019)》指出,要将绿色的发展理念贯穿于美丽乡村的建设当中,推进绿色城乡建设,打造以绿色为主题的美丽家园,通过设立“贵州生态日”等方式来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绿色文化“进生活、入思想”。

无论是在绿色家园建设,还是在绿色文化培养等方面,其立足点和实践的场域在社区。社区作为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们无法脱离的生活场域,因而需要在社区开发绿色岗位,培育绿色理念,带动居民建设绿色家园。

绿色社会工作作为践行绿色理念的专业活动,在社区层面可以通过宣传“大生态战略”绿色生活理念、培育社区领袖、实践绿色生活理念、整合相应资源等,促进绿色观念在社区“生根发芽”。这种自下而上地推行绿色理念,能够促进居民理解大生态的价值,推动大生态战略深入实施。此外,在实施大生态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贵州省能够为绿色社会工作开发相应的岗位,提供实践环境正义的工作场域,促进贵州省大生态的发展。

2.3 工作手法的积累与改进

目前,邓惠雯(2019)[4]从绿色社会工作视角研究了大学生亲社会环境行为;阿兰纳·伯兰德和朱健刚(2007)[5]对广州市绿色社区建设的个案研究等与绿色社会工作相关的本土研究与实践。由于研究方法的有效性与内在的机理尚不明朗,需要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实现绿色社会工作预期的目标。在大生态发展战略背景下,贵州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与倡导环境正义的绿色社会工作在理念上不谋而合。在微观层面,社会工作者作为服务的直接提供者,绿色社会工作可为受到生态环境威胁的弱势群体直接提供服务。

绿色社会工作认为个体在生态环境改善方面也有巨大的作用,社会工作者可以宣传、鼓励、倡导服务对象从身边着手,包括促进服务对象生活与消费方式转变、培养绿色环保理念等。这些与大生态发展战略所强调的“绿色观念深入人心、绿色行动蔚然成风、绿色价值广泛认可”等目标相契合,为绿色社会工作嵌入现有的大生态发展战略体系提供了便利,从而使绿色社会工作有更多实践机会,为绿色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工作手法积累与改进提供了机遇。

3 遇到的挑战

3.1 本土理论与实践的不足

目前,国内社会工作对于生态环境的议题有效回应较少,有关绿色社会工作的本土理论与实践经验严重不足。正如格林伍德指出,“专业”应该具有一套成熟的、支持其活动的理论体系以及具有专业权威等特征。否则,将会使绿色社会工作的专业性遭受质疑,在绿色社会工作者进入工作场域后不仅会产生自我怀疑,而且在嵌入现有体制后可能会出现被行政化或被排斥的现象[6]。

3.2 传统社会工作思维的禁锢

我国社会工作界仍坚持以人为本的传统社会工作环境观,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互动所产生的社会环境,以及恢复服务对象的社会性功能、改善服务对象的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忽视了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然而相对于弱势群体来说,他们却是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双重“受害者”[7],既缺乏对环境危害的认识,又不具备抵抗能力,更容易受到环境破坏所带来的影响。因此,发展绿色社会工作就必须冲破传统社会工作的社会环境观念,转向环境正义观。

4 总结与展望

绿色社会工作作为近年国际社会工作界的新论述,认为弱势群体是社会和生态坏境的双重受害者,他们在生态破坏中承受了更大的危害和风险,因此绿色社会工作将传统社会工作的环境观中加入了自然生态环境因素,从社会正义拓展延伸至环境正义,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虽然目前我国对于绿色社会工作的研究与实践较少,但是绿色社会工作理念与贵州省大生态发展战略不谋而合。在贵州省贯彻大生态发展战略、发展绿色社会工作政策、实践场域和工作手法积累等方面有一定机遇,同时要克服所面临的挑战。

大生态背景下,贵州省社会工作界应抓住机遇,积极利用政策上的利好,将相关生态环境议题与社会工作专业有机结合,积极实践发展本土的绿色社会工作理论框架及适合本土的实践模式。同时,贵州省高校应积极将环境议题纳进社会工作教学之中,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环境对服务对象的影响,培养绿色社会工作者,使绿色社会工作借助贵州省大生态发展战略的机遇,发展具有贵州省特色的社会工作,为促进贵州省大生态战略、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场域贵州省
贵州省种公牛站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贵州省博物馆大悬挑超限结构设计
激活场域 新旧共生——改造更新项目专辑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